..續本文上一頁必有暑。人所共知。無肯隱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諱之。不肯說出。何太蔽乎。諸仁者此時不修甚可惜也。
又曰。人生時。種種事務。無不挂懷。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抛去。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乎。□言思之。恍如一夢。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豈可不以淨土爲業乎。有了明長老。爲衆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爲死物。其內鱍鱍地者爲活物。莫于死物上作活計。宜于活物上作活計。予深愛此語。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
知歸子問善導和尚曰。蒙開誨念佛之法。但恐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師曰。善哉問也。凡一切人命終。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若得舍此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其于弊衣。肯生戀著。但遇病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往來。問侯之人。凡來我前。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亦不須軟言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花無益。若病重將終。親屬亦不得垂淚哭泣。嗟歎懊惱。惑亂心神。但當同聲念佛。助其往生。待氣盡了多時。然後哀泣未晚。若知死是歸去。能不哀泣。尤爲達理也。況往生淨土。舍若得樂。慎不宜哭泣。使死者心亂也。予又多見世人。平常念佛。禮贊發願。求生西方。及至病來。卻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鍾。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生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曆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
慈照宗主淨土十門告誡雲。念佛人。臨終叁疑叁關。不可不慎。一者。疑我生來作業極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叁者。疑我欠人債負。或有心願未了。及貪嗔癡未息。恐不得生。叁者。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接引。有此叁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之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經明旨。勿生疑心。
叁關者。凡夫雖有信心念佛。緣宿業障重。合墮地獄。臨終不免病苦。若因病苦。益知悔悟身心。決生淨土也。只緣無智之人。不了此事。卻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苦。反謗彌陀。因此一念惡心。徑入地獄。此是一關也。
二者雖則持戒念佛。緣平日口談淨土。而意思尚戀娑婆。以致臨終遭病。怕死貪生。信受童兒。呼神喚鬼。燒錢化紙。殺戮生命。緣此心邪。無佛攝護。流浪墮落叁塗。是二關也。叁者。臨終之際。系綴資財。愛戀眷屬。心放不下。顧于家庭。墮鬼趣中。或爲悭犬。或作蛇身。守護家庭。宛如在日。是爲叁關也。
先德雲。天堂地獄兩邊排。任居修向那邊來。誠哉是言也。或曰。如師之說。實有六道叁塗。輪回受苦乎。答。若無六道輪回。叁塗八難。老僧亦不肯持齋戒。斷酒肉。苦參禅。勤念佛矣。因是有輪回苦楚。才肯念佛修行。願舍娑婆。願生淨土。我以直告仁者。要見世上之人。誰不愛色欲。不好酒肉。不貪名利。不願富貴。吾知此是輪回苦本是以不謀不求也。法華經雲。諸苦所因。貪欲爲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西方偈贊
西方慈父動悲哀 接引迷流歸去來 早向蓮臺親托質 莫投凡世入胞胎
西方淨土有蓮胎 普勸衆生歸去來 一念筆開親見佛 永無八難與叁災
西方不擇富和貧 不揀賢愚貴賤人 不問女男並老幼 不分僧俗及冤親
西方法眷最相親 盡是修行念佛人 我等欲歸安養國 即今便種往生因
西方極樂衆稱尊 普勸諸人入此門 有口不須閑講論 單提佛號度朝昏
西方有佛號彌陀 普度衆生出愛河 六八願開通九品 人人可到莫蹉跎
西方易往少人知 徑路修行不用疑 六字真經純熟了 金蓮臺上禮阿彌
西方慈父號阿彌 接引人生九品池 捷徑法門容易到 可憐多是自狐疑
西方直指易修持 本性彌陀孰得知 六道叁塗生死轉 思量怎不痛傷悲
西方急急早修持 生死無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彈指過 爲人能有幾多時
西方公案早行持 寂寂惺惺著意疑 疑到情忘心絕處 元來自己是阿彌
卓吾歸元直指論曰。此宗本一元師之書也。本欲人專修淨土。故作是書。所以詳引曲證發明示人者。至矣。盡矣。其間真實簡便。尤諸師諸說之所未顯。謂念佛初不問是何人。則凡以平生惡業太多自诿。而不肯念佛者。謬矣。謂念佛初。不管是何時。則凡以年老。及臨命終自推托。而不肯念佛者。謬矣。謂念佛初不拘是何方法。則凡立爲一定規程。使千人同一律。千古同一樣。使人有所妨礙。而不能周遍大地者。謬矣。唯是真心發願。願見彼佛阿彌陀。願生極樂國。永脫此五濁惡世不淨苦惱之身。爲急耳。並無如許錯謬指示。以眩惑退怯于人也。可知叁謬皆師過咎。非幹學者之事。獨一願門。最爲吃緊。泛觀人世。又誰不願往生極樂。舍此苦海。而不肯發願也耶。又誰不願一念即至。不費心力。而委曰。吾不暇發願也耶。故知發願最緊。一發本願。又最易事。我知盡大地衆生。無有不發大願者矣。本師之有功德何如哉。
西方五請
西方說 卓吾子曰。西方金方也。金至剛。能推壞萬物。而物不能壞之。佛性堅剛不壞。亦如是故。以爲喻也。故以金剛名經。又以西方名佛也。夫法身堅固。無相無住。是故不壞。故又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謂之虛妄者。以其可壞也。所以可得而壞者。以其有相也。夫唯無相則無住。無住則無壞。由此觀之。無壞真身。即各在于當人。西方極樂。總不離于日用。而乃教人刻意。參禅求佛。何哉。不特是也。教人坐禅。教人修定。教人煉魔。教人燃身。教人斷臂。教人修叁堅法。教人舍身命財。教人修六度萬行。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如是修行。曠世累劫。庶得成就。豈非修有相之佛。而欲以證無生之理乎。積有漏之因。而欲以希常住無漏之果乎。縱經塵劫。決不能就。而佛反教人爲之。何哉。蓋衆生愚迷。既以佛爲決不可成之物。又枉誣釋迦老子。以爲是曾經無量億劫。承事善知識。刻苦修習而至。非我等衆生所可希冀也。夫既以己爲衆生。即是有衆生相矣。又以佛爲不可冀。即是有壽者相矣。壽者相即人相。衆生相即我相。四相宛然。何時能信無相佛事耶。佛憫此故。故廣開方便法門。任其隨意修者。縱不成佛。亦得善果。如果有大弘願聖固力者。累劫辛勤。日暮途遠。自然回頭反顧。覺迷知非耳。此時若頓爾放下。便是真放下。頓爾安穩。便是真安穩。雖是塵劫徒勞。然不如是。則信根不深。得之亦不堅固也。是以不得不聽其如此也。但如此修行。是必待億萬劫。方始成得一個佛。爾在佛子。則爲世間未常有之佛子。在釋迦。亦爲望得眼穿。累劫不能成得一個半個佛矣。況人生一世。光陰有幾。二十以前。癡不知世故也。五十以後。衰懶散世故也。中間二十余年。只了得婚娶仕宦等業障天。安有半個人肯發心。說到此者乎。是佛種不免斷滅矣。故佛特開此一門。專教人念佛。謂西方有阿彌陀佛。願力廣大。但能持我名號。歸依西方者。無不接引之。隨其念力之淺深。以生九品之上。下下品化生者。雖不得見佛。亦得近佛。如今兩京十叁省官員是也。雖不見至尊。然皆奉符節而行政令。人人皆以系至尊。差遣之人。畏仰之矣。誰敢犯之乎。若上品化生者。即今之卿相大臣是也。此其挹至尊之威光。奉至尊之嚴命。雖有大魔王。大修羅王。亦且退避叁舍。況閻羅王。敢啓齒其間哉。所以然者。以佛願廣大本真實而不虛故。臨命終時。佛乘願力。自來接引。如母求子一般。更有何難乎。以己信力。隨念往生。如子憶母一般。更有何險乎。兩情合並。同歸百方。又何疑耶。且一聲阿彌陀。原不費才毫友氣。又不妨半點家事。手持足屦。幹辨常務。直信心一念耳。誰不能爲。誰不能念。故今四海九州之人。四夷八蠻之國。一聲阿彌陀。遍滿叁千大千世界者。以此故也。其中若有真聰明大志氣者。因念佛而即見自己西方佛。又豈非盛德事耶。以此見念佛之功德溥矣。故能大師有雲。此去西方。裏數有十萬八千。如人身中十惡八邪。若無邪惡。當時自至。說遠。謂其下根。說近。謂其上智。蓋以上智之人。開口念佛。便是西方極樂。既無一點塵勞可以障蔽。即是除去十萬八千。非別有所謂邪念惡念爲吾障蔽也。然則教人念佛者。不過欲人見佛耳。見佛者。既自簡易直截。往生者。又自坦平無阻。故永明壽禅師有萬修萬人去之喻雲。既生西方。可以見佛。亦可以見自己佛。其視當下見佛者。只爭遲速間耳。遲速雖不同。及其既見佛。又何不同之有也。然則即今但能信佛念佛者。又安知不是億劫承事善知識。苦行薰修。以至此耶。
念佛真義 所謂念佛者。非口念之念。乃心念之念也。心之所念者。想之所注也。志之所趨也。愛之所鍾也。情之所系也。思之所極。而謀之所。必得也。觀于人世可見矣。世有以好色爲心者。則念念唯色。色之外。百不上心矣。有以營生爲心者。則念念生財。財之外。百不上心矣。以求貴爲心者。則念念思貴。貴之外。百不上心矣。以至子子孫孫。永人爲心者。則念念在于贻厥。贻厥之外。百不足以上其心矣。此等終日。亦何嘗口念于是。然期而至。望而企。日夜不休。鮮不副其念者。則以心念之者確也。雖或雜以他事。然終不足以易其正念。則念佛者可知矣。蓋人之念頭。所系最急。如水之必赴海。如火之必炎上。如利刃之必傷。如毒藥之必死。無空過者。念佛之念。亦如是也。則雖不念一聲佛。固終日念佛也。若或將信將疑。未知的有西方與否。則雖念佛以爲工課。千聲以爲法則。亦徒勞耳。全不信佛是衆生之母。無有母不憶子之理。只愁子不念母耳。果一心念母。則母即在于子前。只是肉眼看不見耳。何待他日而後見。又何待他日而後往耶。又豈若好貴好貨等。須積累而後至。或聽天所命。而猶有不至者耶。近聞有異夢者叁人。其叁人者雖至愚。亦大驚怖。蓋其夢既異。既醒又有大征。故懼耳。余聞而作念佛偈以贊之。冀其或肯。轉念向佛。惜哉無福難度也。全不思此夢非常。全不思佛。正欲以此夢儆覺衆生。而卒以夙念堅固。湯火競馳。竟作夢會。可悲也夫。
答。西方問佛者非他。二心是矣。此心人人具有。物物各具。其發而不測。則謂此心之神。其應而不有。則謂與物俱化。神則無方可拘。故出生入死。推行而不滯于一隅。化則無迹可留。故或生或死。變化而卒。歸乎幻妄。人唯不知。是心之神化。而執神化者。遂謂之吾心。是以沈溺于生死之中。改換于輪回之頃。萬劫千生。任其變幻。或時福德多故。即生天堂。或時以天堂享福太過故。複下地獄。唯聖人知此輪回生死之場。非有識者所宜安居。故十有五歲。便欲志道。以此道即神化自出之地。生死之根本也。本自無生。豈有死乎。本自無死。甯有生哉。故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言可以死。而不複輪回于六趣也。佛氏重之。故終年累歲。唯日與諸弟子等。共談此理。乃賢智者恃其聰明。不信自己本來無生。本來空空。本來清淨。本來至足。反欲加以聰明。廣以知見。而不知其卒。入于生死輪回之中。于是焉不得已。複指示衆生。以念佛之路。謂西方有阿彌陀佛。發願欲接引念佛衆生。同歸極樂淨土。既生淨土。亦可暫免輪回生死之苦。他時後日。密迩佛光。親證無生。必矣。故有大彌陀小彌陀等經。今日夕工課所誦者。小彌陀經耳。皆說蓮華化生。不比胞胎凡質。所聞皆佛語。所見皆佛事。極樂無可比者。此豈诳人語哉。佛言。我若诳人。當代衆生。受塵沙劫。拔舌地獄苦。此豈細事。而佛敢以诳人哉。蓋佛每入定時。盡受十方天堂地獄與夫龍宮海藏各處說法之請。是以盡行遍會塵沙諸佛。況阿彌陀佛而不與會耶。故佛特具言之。此系佛之至言。唯目眯凡夫。不可與言。籲。安有大聖人出世事。而可與凡夫言哉。
與關僧如正書 昨會企庵殿下具道。我如正師。自幼不群。今閉關叁年。是真實爲性命者矣。所恨敝寓隔遠。不獲時從扣關問訊也。大抵學佛者。門戶雖多。唯有二種。二種者何。一念佛。二參禅也。參禅欲見自己佛。見自己佛。即自成佛。但根器淺者。多信不及。信不及。故見不徹。所謂當面蹉過者是也。念佛欲見彼阿彌陀佛。見彼佛則長往佛國。日聞佛音。日見佛事。終久亦見自己佛。成自己佛。比之參禅成佛者。雖遲速不同。其爲欲成自己佛一也。其爲得免輪回生死之苦。不受一切天堂地獄善惡諸趣所攝亦一也。蓋阿彌陀佛。有願接引一切念佛衆生。同生淨土。故其言曰。衆生有盡。我願無窮。若有一衆生不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夫衆生決無盡期。則佛願亦決無了期。明矣。佛願如此。而謂佛不肯接引我者。未之有也。但衆生世間習重。恩愛情濃。自不信佛。自不肯往。自不聽他接引耳。雖佛有願。其柰衆生何。今如正既一心信佛。一心念佛。何患不生極樂乎。既生極樂。皈依父母。有何天堂地獄等趣。敢妄勾攝我也。幸善念之。
念佛八偈
南無阿彌陀佛 是我六字真經 念得提心在口 去時把臂同行
南無阿彌陀佛 是我西方公據 念時信口純熟 行時信步將去
南無阿彌陀佛 透過地網天羅 見身猶是衆生 來身便是彌陀
南無阿彌陀佛 不用花言巧說 我若真實念佛 佛便爲我說法
南無阿彌陀佛 聲聲叫得慈悲 大悲救苦衆生 大悲故願無違
南無阿彌陀佛 願我今生證果 但念彌陀一聲 自出蓮華一朵
南無阿彌陀佛 我是他家兒孫 莫愁呼他不應 只愁我不上門
南無阿彌陀佛 他是我家宗祖 但能真心念之 永脫輪回苦趣
淨土決(終)
《淨土決(李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