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並序)
明 陸西星述
勸持敘
師子林沙門 惟識 撰
首楞嚴王。具足萬行。總持叁昧。熏修奢摩他路。開示衆生。妙在一門超出。由慶喜恨多聞。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見。而直指人心。七處之征。寶鏡磨塵。而本明自現。八還之辨。金錍刮膜。而幻影隨消。斥攀緣則心不是心。示真覺則見猶離見。即顯真而破妄。仍即妄以談真。窮陰入處界。而列爲四科。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會地水火風而通名七大。真俗中道。叁谛圓融。本如來藏而含吐十虛。隨衆生心而發揮諸相。乃至一多相即。小大互容。現寶刹于毫端。轉*輪于塵裏。得無挂礙者。倒想銷于億劫。不隨分別者。狂心歇即菩提。圓頓機已解密因。中下器須陳妙行。于是開遠客還家之路。指天王賜屋之門。诘諸聖之本因。依證悟說。最初方便。順此方之教體。選音聞爲第一圓通。次爲攝心。乃重施戒依先。世尊舉指。清淨明誨。現化身佛。宣演秘密伽陀。叁學圓具。而所證非偏。諸妄銷亡。而不真何待。況複精研七趣。隨業受生。痛喻六交。因習招報。示五十種禅那之境。深防愛見魔邪。具八萬種解脫之機。對治塵勞煩惱。保持覆護。囑勸弘宣。在始在終。無非修證了義。或破或立。不離常住真心。琴瑟箜篌既逢妙指。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令諸闡提隳彌戾車。從叁摩地得無生忍。或自分真而安直聖位。或從互用而超至後心。坐大道場。登無上覺。一切事究竟堅固。廣開菩薩多方便門。十方界任運縱橫。同入如來妙莊嚴海。其教至矣。厥功懋哉。愧余之謬而妄擬會通。樂法之深而重加贊勸。幸諸方之學者。試一披而覽焉。
敘終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唐天竺沙門 般剌密帝 譯
烏苌國沙門 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明淮海參佛弟子蘊空居士陸西星 述旨
明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李戴 印可
明中憲大夫直隸淮安府知府劉大文 明中憲大夫直隸揚州府知府 楊洵 校閱
淮南後學 陳南金 校定
△通釋經題
夫如來果體。其體本然。何假密因。菩薩道用。其用無作。孰資萬行。無因無作。無修無證。無了不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嚴究竟堅固者也。特以衆生如來隱于藏心。非密因不顯。衆生菩薩淪于七趣。非萬行不修。覺皇于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無外之體。喻之以佛頂。使不滯于相見。而妙極乎無上之致指。如來密因。使明本妙之心。知叁世諸佛。皆依此爲初因。明修證了義。使悟究竟之法。知一切聖人皆依此而證果。乃至具足菩薩清淨萬行。一切事法無不究竟。至于實相堅固不壞。故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始于征心辯見。終于破陰褫魔。無非健相分別事也。
天如曰。梵語首楞嚴。乃大定之總名也。此翻一切事究竟堅固。古師雲。未修此定。一切事法宛爾差殊。爲法所縛。既得此定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當處寂滅。即是常住心性。故雲究竟堅固。
△判說經先後(刪定舊文)
夫法王說法。有條不紊。初說一乘頓教以立本。即華嚴也。次說叁乘漸教以逗機。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後說一乘圓教以顯實。即法華也。楞嚴即般若法華之中。實大乘終極之教。故如來密因。菩薩萬行修證之法。一切畢竟。自此以往。無複進修。直透一乘圓妙之道。故法華會上。更無地位之說。純談妙法。隨根印可。授記作佛而已。法華之後。便說涅槃。扶律常談而終焉。扶律者。所以囑後事。談常者。所以示真寂。此獨臨滅遺付之事。非有加于法華也。說者不本扶律之意。辄判楞嚴。于法華之後。亦稱扶律談常。若然則是扶律之後而又扶律。進修之後而又進修。前則加于法華。後則贅于涅槃。倒置骈枝。紊于法王之法矣。以經證之。伶俜之子既領寶藏。複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寶所。複何前進。燈明說法華以後。中夜涅槃。釋迦說法華已。便于四衆唱滅。複何枝蔓于楞嚴哉。如必以楞嚴居後。則阿難既于法華諸漏已盡。而複于楞嚴未盡諸漏。既于法華堪授佛記。而複于楞嚴未全道力。既先領悟妙法。而複不知真際。既已安住佛道。而複溺于淫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故判楞嚴在般若之後者。蓋以般若之後。慧學方盛。定力未全。人或溺于多聞。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之大定。資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學行兩全。而究竟趨于一乘實相。此楞嚴所以說也。論叁經大致。無非爲一大事因緣。而必先般若以發明。次楞嚴而修證。終法華而印可。然後盡諸佛之能事。此其序固如是也。然導達禅乘。決擇正見。無尚楞嚴矣。
△正宗五分
此經正宗文五。
一見道分。初由七征。以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即第一卷)次由八還。以辯妙淨見精。顯如來藏。(即第二第叁卷)複即山河萬象。宣勝義中。真勝義性。(四卷初至中)皆使行人明心見性。爲修證密因。故名見道分。
二修道分。首示初心二決定義。令審因心果覺。又審煩惱根本。爲修行真基。(四中至末)決示六根。舒結倫次。令解結心。而得妙圓通。爲修行真要。(五至六中)此利根進修之一終也。故阿離至此明了菩提所歸道路。自謂已悟成佛法門。而願度末世。複請安立道場攝心軌則。遂聞叁無漏學。四種律儀。及大神咒。(六中至末)總爲修行方便。故名修道分。
叁證果分。始從凡夫。終大涅槃。曆示增進五十五位。至盡妙覺成無上道。故名證果分。
四結經分。列示五門。結顯大旨。
(八中)五助道分。初明天獄七趣一惟心造。次明奢摩他中微細魔事。恐諸行人洗心非正。失錯墮落。故名助道。
(八中十末)夫見道然後修道。修道然後證果。修證事畢。于是結經。楞嚴止此而已。而世尊大慈。複欲持戒衆生謹潔無犯。真修行者。不遭岐枝。故說助道之法。最後垂範。遂入流通而終會焉。此乃一經綸貫。連環不斷。其大略如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正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至)文殊師利而爲上首。
通敘祗園結集之會。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拘絺羅博學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優波尼了悟色空第一。
【解01】時波斯匿王爲其父王(至)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通敘阿難誤墮淫室之由。波斯匿舍衛國王也。刹地利王族也。旃陀羅屠脍淫酒之家。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解02】最初方便。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解03】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阿難。【解04】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于如來叁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爲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解05】佛告阿難。如汝所證。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爲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征心品第一
阿難被摩登伽女。以先天梵咒。攝入淫室。將毀戒體。將者。且然未必之辭。阿難道力。少見于此。但未全耳。佛爲宣咒提歸。深悔道力未全。啓請如來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妙奢摩他止也。叁摩觀也。禅那靜慮也。于是世尊爲之決擇真妄。以爲密因。先問阿難言。汝何所見。割愛出家。阿難言。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是以渴仰。從佛剃落。是知阿難見相。乃緣塵分別之見。其所發心。即妄想攀緣之心。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欲研無上菩提。正當辯其真妄。而起妄之源。由于心目。如來首問阿難。得其見相愛樂之源。問。汝心目今何所在以下。七征八辯。皆顯妄心妄見本無定體。由攀緣起。是謂無始生死根本。須令破斷。然後可入止觀正定。
△一征(答言識心在內)
【解06】阿難白佛言世尊(至)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阿難言。識心在內。眼根居外。佛言。汝身坐講堂。先見如來。後矚園林。若使心在身中自合。先見髒腑。今不能然。是謂不見如來。見堂外也。覺了能知之心雲住身內者。無有是處。
△二征(又疑識心在外)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至)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又言。悟知我心。實居身外。譬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佛言。心若居外。則身與心自不相知。如彼之食。不能得此之飽。今眼見我手。心即分別。是眼根心識。又似相知。雲何在外。是故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叁征(又疑識心潛伏根中)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如琉璃合者無有是處。
阿難又悟。如佛所言。心不見內。則心不在內明矣。身心相知。則心不在外明矣。如我思惟。了知此心。潛伏根裏。譬如琉璃籠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眼隨見。是知覺了能知之心。不能見內。爲在根故。分明矚外。爲潛根故。佛言。汝謂心潛根內。如琉璃合者。方其籠眼之時。見琉璃不。阿難答言。實見琉…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並序)(陸西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