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供曼茶羅(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這幾天我們講了供曼茶羅、修古薩裏等積累資糧的方法,這些方法都非常殊勝。想成佛就要積累資糧,圓滿資糧就要依靠這些方法。我們應該掌握這些內容,然後實實在在地去做。
一、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積累資糧是指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尤其是智慧資糧。智慧資糧應該是無緣的,就是無我和空性的智慧。若沒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就沒有真正的智慧資糧。我們無論是供曼茶羅還是修古薩裏,若是沒有站在叁輪體空的角度,沒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攝持,就是有漏的,都屬于福德資糧,不是智慧資糧。是否是智慧資糧,就要看有沒有叁輪體空的攝持,有沒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
我們要獲得法身佛的果位,就需要以智慧資糧作爲因,福德資糧作爲緣。真正有智慧資糧不容易,通過積累福德資糧,最後能證悟空性或無我,在這樣智慧的攝持下,才能變成智慧資糧,智慧資糧是最根本的。真正證悟本性、佛性,心真正回歸當初的時候,即徹底覺悟,才是獲得法身佛的果位。
覺悟有一般的,也有圓滿的。證悟佛性、本性這種覺性圓滿的時候,才是獲得了法身佛的果位。獲得了法身佛的果位,才有色身佛。沒有獲得法身佛的果位,就沒有色身佛,不能獲得色身佛的果位。
是福德資糧還是智慧資糧,主要看你的內心,看你的心態。無論你修有相還是修無相,修有漏還是修無漏,二者在表面上沒有區別,主要看心態。若是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攝持,就是智慧資糧;若是沒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攝持,就是福德資糧。比如說六度的前五度,屬于福德資糧,最後的智慧度才是智慧資糧。若是沒有智慧的攝持,單獨修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都是福德資糧。若是有智慧的攝持,就是智慧資糧。
昨天講的古薩裏修法,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做布施,布施者自己,布施的身體,還有布施的對境,若是有叁輪體空的智慧攝持,都能視爲無我或空性,雖然它本身是布施度,但同時也成爲了智慧資糧。
二、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地上
我們現在無論是消業還是積福,主要是調整這顆心。不管是好還是不好,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自己的心。包括這些鬼、魔,也都是心的顯現。若是心裏不亂,心裏清淨,這些外表上的顯現自然就清淨了,不會有什麼不清淨的。說什麼:“是不是我身上有東西啊?是不是我家裏有東西啊?”這個時候你應該多觀自己的心,不應該去找外在的一些東西,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肯定是心不清淨,心亂了,所以外面就有這樣的顯現。
好與不好也是這樣。我們有時候覺得好,心裏就舒服、高興;有時候覺得不好,心裏就傷心、難過,這也是自己的心。真的,這顆心非常可怕,心就是一個意念。若是心裏想不通,看什麼都不順心、不順眼,好像沒有可以生存下去的空間一樣。這也是心,就是一種想法,一種心念。當你把這個心念打開,這樣的心念消失了,這種心態一放下,就變成另一個世界了。所以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地上。
我們講的曼茶羅和古薩裏,都是積福的方法。這些是上座專門修行時采用的方法。其實佛法不離世間,修行不離生活。若是自己真有智慧,真能轉念,我們所有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都可以運用起來,變成消業、積福的方法。否則,都變成造業的方法了。比如我們吃飯、穿衣服,若是不轉爲道用,而是以一些煩惱、惡念來吃來穿,都是造業。若是我們能轉爲道用,比如,自己的身體是一座圓滿的壇城,爲了供養壇城而吃,就是積福了。這就是轉念。
比如磕頭、供佛,這都是消業積福的方法。若你是爲了能更多地獲得世間一些暫時的利益,爲了降伏敵人、戰勝對方而拜佛、供佛,這就是以嗔恨心而做的;若是爲了中獎、發財,或單位有調整,這個機會不願意讓給別人,爲了自己能得到利益而拜佛、供佛,這就是以貪心而做的。也有這樣的,每天在廟裏、在經堂裏拜佛、供佛,但是沒有什麼目的,只是跟著別人做。大家拜了,自己也跟著拜;大家供了,自己也跟著供。這就是無記的狀態,也是一種愚癡的狀態。以貪心、嗔恨心、愚癡的狀態做都是惡。表面上是在拜佛、供佛、修法,實際上卻造業了。
我們每天要吃飯、穿衣、睡覺。吃好的東西在表面上看是貪吃,穿漂亮的衣服在表面上看是造業,睡覺在表面上看也是一種貪心。但是,如果你心態轉過來了,把身體看成是一座圓滿的壇城,吃東西是供養壇城,穿衣服是莊嚴壇城,睡覺是保護壇城。這樣吃東西,穿衣服,睡覺都是積累資糧,都是修行。這個境界比較高。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爲了調伏這顆心,安住這顆心。衣食住行能不能積累資糧,主要看你的心態。如果心態沒有轉過來,都是造業。
我們無論是在上座的時候,還是在下座期間,都要觀察這顆心,調整這顆心,這點非常重要。若是走形式,僅在表面上做,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真心想改變自己,想解脫,就把一切功夫下在心地上。我處處都在強調這點,因爲這點至關重要。雖然我自己很多時候也做不到,但是最起碼我現在發覺到了、明白了,可以說找到了這個最根本、最重要的關鍵之處了。
叁、積累資糧也是一種心態
我們講了曼茶羅、古薩裏等積累資糧的方法,也許大家只是在表面上學一學、修一修,但沒有什麼感覺,這樣就會失去信心,就不能受益。若是你修這些法的時候能夠專心,能夠用來對照、調伏這顆心,調整心態,改變心相續,不可能不受益,不可能得不到利益。
無論是供曼茶羅還是修除障法,若是自己沒有得到利益,你去找原因的時候,就能找到,這不是法的問題。這些修持方法講的不是行爲而是心,講的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內在的。這個時候你再進一步觀察,就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發心沒有到位,自己沒有降伏、對照這顆心,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戀,沒有斷除自私自利。
什麼是出離心?就是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戀。我經常講,放下不是放棄。要放下什麼?就是要放下心態!講出離心的時候,要放下什麼?要放下對世間的貪著和貪戀。對世間的貪戀是一種心態,就是要放下這樣的心態,不是要放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責任和義務想放棄也很難,一旦你真的放棄了,結果會更嚴重,不可想象。現在很多人混淆了放下和放棄,一說放下就都放棄了,結果滿腦子都是煩惱、沖突,這就是沒有放下而是放棄的結果。
不是要放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一講出離心就都弄錯了,認爲不能再生活再工作了,然後家也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不是這樣的,放下主要放的是心態,不能修偏了!你有沒有放下對今生、對世間的貪戀與貪著?如果放下了,這叫出離心。
四外加行是放下的方法。若你徹底弄明白了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這些道理,對這些道理有甚深的感受和體會,內心深處真正生起定解,才能放下對今生、對世間的貪戀,之前是不可能的。
倘若沒有打好基礎,再往下修真的是錯綜複雜、寸步難行!很多學佛人非常盲目,根本沒有入門,不知道沒有按次第修行的危害。如果不按次第修行,修到一定的時候,根本無法再前行了。現在很多人都是這種“上不去、下不來”的狀態,這種狀態非常普遍。若是能從基礎開始,一步一步地往上修也行,但是他放不下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很難做到從基礎開始修行。什麼都是這樣,一習慣,一串習,就很難放下,很難改變,很難轉變了!
很多人剛剛接觸佛法,就是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什麼就顯現什麼,這樣正好。大家不要再去東學西學,好好地從基礎開始,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地修。這些基本的道理,基礎的修法,是最重要的。如同打地基一樣,沒有地基的建築很難建起來,即使建起來了,也不可能穩固,很快也會倒塌的。這種沒有打好基礎的人很難修行,即使修了,遇到對境的時候一下子就會變回普通的凡夫。
要放下這種心態,要放下對今生、對世間的這種貪著、貪戀,很難哪!放下今生是什麼意思?就是去考慮生生世世,去爲生生世世做准備,今生今世自然就包括在裏面,自然就有了。不只爲今生,不去貪戀世間這些暫時的利益,這叫出離心。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要放下自私自利。我們現在連學佛修行都是自私自利的,什麼都跟別人搶,沒有把機會讓給他人、讓給同修道友。其實有些時候,把機會讓給他人本身就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就是一種修行。
我們這幾天學金剛舞,別人也想學,若是他和你一樣能學會,你就不應該搶這個名額,而應該把這個名額讓給他人。你非常想學,你也非常想獲得這樣的加持,但是你看到身邊有一個和你一樣的人,他對這個法也特別有信心,也特別想學,特別想獲得這樣的加持和力量,你就要把名額、機會讓給他。這樣你一下子就能降伏很多的自私心,你的修行境界也有一個飛躍。
我們現在不是這樣,做什麼都是自私的,自私地念佛,自私地修行,這本身就是造業。所以真正想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要放下自私自利的心態。什麼都是來去自然,緣來了,你躲也躲不掉;緣散了,你再勉強也留不住。所以,表面上、形式上隨緣就可以了,心裏不能自私,不能自利,不能爲自己。不自私、不自利才有真正的、無僞的菩提心。希望大家明白。
積累資糧也是一種心態。若是沒有提起恭敬心、信心,沒有提起慈悲心、利他心,沒有直接去降伏、對治對這些法的貪著,就不是積累資糧。
學修曼茶羅,就是把叁千大千世界裏所有珍貴稀有的物品都供養給諸佛菩薩。首先心裏要提起正念,爲什麼要供養諸佛菩薩呢?就是要憶念諸佛菩薩的功德,對諸佛菩薩生起信心,同時對治對這些物品的貪著,包括對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的貪著。
修施身法,首先要斷除天魔,斷除對身體的貪愛、執著,同時對衆生發起慈悲心、利他心,讓他們心滿意足。心滿意足就是使他們相續中的貪欲、吝啬、執著都消掉,否則債無法還清,這才是積累資糧。
大家要明白,都是心、心態。若是心沒有到位,雖然每天都在念,都在修,但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的,沒有多大意義。雖然有的人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共修的時候,也許好一些,但回去後,還像水裏的石頭一樣,看上去濕了、軟了,可從水裏拿出來了,還是那麼幹,那麼硬。一接到電話說家裏有事了,心就安不住了,然後就開始煩惱了,下山了,還是老樣子。
表面上每天從早到晚都安排得滿滿的,都在學修,但實際上有沒有真正地學佛?表面上上課了、上座了、聞法了、念咒了,這是否是真正的學佛修行,主要看自己的心態。快要下座時,應該觀察一下,在這一座當中,自己有沒有真正地學佛?有沒有真正地修行?在下座後的生活與修行期間,吃飯與休息時間,也應該時時刻刻這樣觀察自己。若是做不到這些,最起碼在每小時的時間裏觀察一遍,回顧一遍。這就是修行的方法,這就是修行。
在百日共修期間,大部分人都挺好,挺精進,挺有進步,挺有變化的,比我還強。我說的是實話,我只忙碌了,沒怎麼修行。但是我們不能就這樣滿足,要不滿精進。不滿精進就是永遠都不滿足,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進一步,再進一步,應該這樣修行。
如果每時每刻都能觀察、對照、調整這顆心是最好的。若是做不到,就分時間段落進行。爲什麼分這麼多的時間段落?因爲作爲凡夫,尤其剛開始學的時候,做不到時時刻刻觀察,也做不到每分鍾觀察,但是在每個小時裏要做到觀察、調整自己的心,然後去改變自己,這是必須的。所以早上醒來的時候、開始上座的時候、快要下座的時候,都應該觀察心,調整心。這就是把功夫下到心地上,這樣你才能受益,才能徹底轉變,才能徹底解脫,最後才能成就。
大家想學就要把功夫下到心地上,無論是聞法還是修法的時候,無論是積福還是消業,無論是在山上還是在自己家裏,若是任何時候都能看住這顆心,以佛法對照心、調整心,這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否則就不是學佛,不是修行。大家都要記住,這是唯一的標准。
雖然有人念了很多遍咒語,看了很多書,但這不一定是學佛,不一定是修行。哪怕你只懂一句佛理,只懂一個簡單的道理,然後用它對照心,對治、調整心,這就是學佛,就是修行。這是最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供曼茶羅(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