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供曼茶羅(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一、看破、放下世間八法
我們要解脫、要成佛,就要積累資糧。若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沒有圓滿,我們就無法成佛。供曼茶羅的時候,心態很重要,不能用這種修法來修世間的福報,不能求暫時的利益。若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圓滿了,世間的福報,暫時的利益自然而然就具足了,所以不能特意求。
我們現在還是凡夫,特別在乎暫時的利益,總是求世間的福報。其實這些都沒有太大意義。世間的事好也好不到哪,壞也壞不到哪,都是一種自然顯現,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好也是這樣,不好也是這樣,好或不好只是我們自己的一種概念而已。世間法本身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就要在其中不動心。什麼叫不動心?就是不受幹擾。我們爲了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而努力,不要受世間法的影響。
其實若是自己有修行、有智慧,我們所認爲的“不好”也是好。若是自己沒有修行、沒有智慧,我們所認爲的“好”也是不好。好與不好主要看自己的心態,其實都一樣。若是心態不好,好的會變成不好的;若是心態好,不好的會變成好的。我們的心性、本性就像大海,這些顯現、境相都像波浪一樣,好與不好都離不開大海,都是從大海中生,往大海中滅。好是暫時的,不好也是暫時的。若是自己不動心,在對境中能保持穩定,能把握住這顆心,一切都不會傷害你。
外在物質上沒有好也沒有壞,一切都是自己心的顯現,讓它自然生自然滅,不要太執著,不要把這些看得太重。
總說天塌了,地陷了,完了!其實天沒有塌,地沒有陷,也沒有完!若是自己動心了,受了不必要的影響,起了不必要的煩惱,感受了不必要的痛苦,這叫完了!現在我們學佛修行就要學“八風吹不動”的心態,修這樣的境界:無論是稱贊還是譏諷,無論是苦惱還是快樂,無論是誹謗還是榮譽,無論是利益還是衰敗,都不動心。若是被八風動搖了,你就沒有修行了。
我們都喜歡被稱贊,求稱贊,有稱贊心裏就高興,這就是動心。他人的稱贊是最不可靠的,有什麼可執著的?即使被人稱贊了也是暫時的,可能只是對方一時的心念。他人高興、心情好的時候會贊歎你,甚至會非常誇張地贊歎你,但這樣的贊歎會隨著他的情緒、心態而變化,都是無常的。他人的情緒、心態一變,贊歎就沒有了,就要誹謗了。他人贊歎的時候沒有理由,因爲不明理,不懂真理。若是你自己沒有成就和功德,他再贊歎你,對你也沒有任何幫助,也許還會影響你、傷害你。你本來就無明,他這樣做容易使你更貢高傲慢,你更難發現、改正自己的錯誤了。所以被贊歎也沒有什麼可高興、可歡喜的。
他人譏諷你、诋毀你,也是隨著他的情緒和心態而變化的。他心情、心態不好了,對你有意見、不滿意的時候,就會非常誇張地誹謗你、謾罵你,甚至會傷害你。若是你自己有功德、有成就,他再怎樣诋毀你也沒有用,你的成就和功德不會因此下降、減少。他傷害你也是你自己的因果,若是你們之間沒有這樣的因緣果報,不可能這樣。
我們遇到自己認爲不好的人或事就害怕,一聽到不好的話心裏就難過、生氣,其實沒有必要。我們認爲這是對自己的傷害,其實不是。在對境中,你能不動心、不生氣是最好的;若是當時沒有把握住,生氣了、煩惱了也沒什麼,這是讓你發現自己有這樣的過患,相續中有這樣的止不住的煩惱,也是對你的利益。打你、罵你,這是你往昔造的業,現在他幫助你從相續中消除宿世的業障,這也是一種利益和幫助。
學佛修行就要轉念,就要推翻我們自己的概念和想法。我們認爲稱贊、幫助是好事,其實不一定,主要看自己的心態。若是你能轉爲道用,就是好事;若是不能轉爲道用,被誘惑了,爲之傲慢,起煩惱造業了,就是傷害。以前我們總認爲別人打我們、罵我們,是對我們的傷害,所以不願意接受,還很痛恨這種人,認爲這是仇人、敵人。其實這是因爲我們無明愚癡,哪有我們不喜歡的人啊?
面對稱贊和譏諷都能心平氣和、平等地對待、接納,不受它們的影響,這叫不動心。但我們是凡夫,有人贊歎就高興,有人譏諷就傷心、生氣。若是沒有因贊歎而歡喜、高興,沒有因譏諷而傷心、生氣,就是不動心。從因果的角度看,無論是稱贊還是譏諷,都是因緣果報,如是因如是果;從無常的角度看,都在刹那刹那中變,都是無常的、不可靠的;從空性的角度講,都是如幻如夢的、虛假的;從緣起的角度講,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都是緣起法。能平等地對待一切,是成就的根本,是快樂的源泉。若能這樣,快樂就來了,成就就來了。
心如如不動,不受影響,如演戲、看戲一般。他在演戲我在看戲,我在演戲他在看戲,互相演戲互相看戲,都是一場戲。但是這和一般的戲不一樣,一般的戲從世俗的角度看是假的,而這一切站在世俗的角度看是真的,從因果的角度看也是真的,所以這場戲必須要演好,不能隨便。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從勝義谛的角度看,都是假相;從世俗谛的角度看,都是實實在在的。爲什麼說二谛雙運?爲什麼說放下不放棄呢?從世俗谛的角度看沒有放棄,從勝義谛的角度看是放下了。放下了心態,但沒有放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沒有放棄因果的取舍。
大家不要總動心,不要看不破、放不下。有時候也是無可奈何,沒有辦法,沒有看破,怎麼能放得下呢?沒有看破,就是沒有徹底明白因果、無常、緣起性空的道理,沒有徹底弄清楚事實真相、真理。沒有看破不可能放得下!把心靈上所有的疑惑都解開了,對諸法的實相、真理通達無礙的時候,才是看破!這時才沒有這些非理作意,才沒有這些妄想、分別,之前不可能沒有。
凡夫就是這樣,永遠踩在邊上,沒有走中道。任何時候都是走偏的,沒有走正道。就像踩翹翹板一樣,踩左邊、右邊就起來了,踩右邊、左邊就起來了,永遠沒有平衡的時候。有時候,一精進學修就耽誤了生活工作,一認真生活工作就耽誤了學修。取舍因果的時候就忽略了空性,重視空性的時候又忽略了緣起。一說“有”就視爲實有,一說“沒有”就視爲寂滅。
對于痛苦和快樂也是,快樂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沒有永遠的痛苦,也沒有永遠的快樂。越想逃避痛苦,痛苦就越抓著你不放;越想獲得快樂,快樂就離你越遠。我們所認爲的快樂,根本不是快樂,而是一種痛苦,真正的快樂我們還沒有感受過。我們所認爲的快樂是暫時的,是不可靠的,很快就沒有了;我們所認爲的痛苦也是不可靠的,很快就會消失。困難是暫時的,得意也是暫時的,不要太執著這些。
快樂和痛苦是平等的,若是能轉爲道用都是利益,都是成就的助緣。否則都會傷害自己,都是成就的障礙。要平等地對待一切,來了一件快樂的事,我們沒有因此而快樂;來了一件痛苦的事,我們也沒有因此而痛苦。主要是心,表面上可能有快樂或痛苦的表現,但內心裏不能有快樂,也不能有痛苦。若是心不受影響,不動搖,才是快樂。真正的快樂不是和痛苦相對立的快樂,不是我們認爲的快樂,而是超越世間的一種快樂,是恒常的一種快樂。
面對快樂和痛苦,不動心很難!快樂的事來了,不知不覺心裏就樂了;痛苦的事來了,不知不覺心裏就郁悶了,再怎麼裝也不行,到時候還是隨著境動、隨著境轉。就是因爲沒有看破,看不破就放不下!
心如如不動,就是放下,放下了,心才會不動。放下是放下苦樂這種分別的心態。沒有看破是因爲沒有弄明白因果、無常、無我、空性這些道理,只在字面上理解了,只在理論上明白了,但到時候還是做不到,還是動心。有點什麼快樂的事,心裏面就樂了:“今天很舒服、很好。”心態就好起來了;有點什麼不幸的事、痛苦的事,心情就不好了,就受影響了。再僞裝也沒有用,沒有功夫或功夫不到位,沒有這種境界,是僞裝不了的,要控製也很難。
誹謗和榮譽也一樣,執著榮譽就把自己束縛起來了。現在有名氣的人身口意都不自在,想說的話不敢說,想做的事不敢做,沒有一點點自由。但凡夫是顛倒的,還羨慕明星,做夢都想當明星。若是在沒有看破、放下之前當了明星,人身就不自由了,生命就不自在了,就相當于把自己關在牢獄裏、困在籠子裏一樣。
我們都覺得榮譽好,都喜歡榮譽,都追求榮譽,覺得有榮譽就有快樂。現在我們已經推翻了這種觀念。
我們現在之所以很多時候都小心翼翼,沒有放松自己,就是因爲害怕誹謗,害怕流言蜚語,而不是因爲懂得了因果怕造業。其實咒罵、诋毀都可以轉爲福氣和福報,以前我們學過這些。任何時候我們都不修“回遮法”,因爲我們不需要躲避,可以接受這些咒罵、诋毀,接受了就都轉成福報了。其實若是真正能轉爲道用,越有人說你,越有人诋毀你、誹謗你,你的心越不動,更加堅定信念,靠自己的毅力前進,你的名氣、名望和福報就會越大。
以前在喇榮,上師如意寶弘揚正法的時候,也有很多這樣的違緣和障礙。人的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身邊有這麼多凡夫,一定會嫉妒你、诋毀你、誹謗你,這是很正常的。要想成就,會有外在、內在的很多魔障專門障礙你。你越有成就,他們越著急,越會想方設法給你製造違緣和障礙。你的弘法利生事業越廣大、越興旺,你身邊的凡…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供曼茶羅(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