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特加行(四)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修大圓滿正行的時候要自然安住,即心裏無有任何念頭,直接安住。根據麥彭仁波切的教言,直接安住有正確的和錯誤的。在明了後,有見地、見解了,然後自然安住在這種見地、見解中,才是正確的。這個見解主要是靠觀察獲得的,即通過觀察把外在的顯現抉擇爲心,心抉擇爲空,空抉擇爲大光明。也有只通過竅訣覺悟而在相續中生起見解的,但是這種情況非常罕見。曆史上很少有這樣頓悟的,大多數人都是漸悟。
四宗——有部宗、經部宗、唯識宗和中觀各自的觀點不同。
有部和經部都承許外在的物質是實有,他們將粗大的物質和相續抉擇爲未實有,但是他們認爲極微塵和刹那心是真有、實有的。他們所抉擇的未實有,其實就是空性。作爲小乘的聲聞和緣覺,他們主要求解脫。解脫的障礙是煩惱障,要去掉煩惱障,破除人我執,就要有人無我的智慧。他們暫時希求的是人無我的空性覺悟,別的也不需要。
這兩個宗派把這些粗大的物質抉擇爲未實有,理由是:這些粗大的物質可以按方向進行細分,這樣一分再分,分到無分的時候,就不再分了。他們將這個無分叫作極微塵,並承許極微塵是實有的。這是他們的宗規,即極微塵是組成粗大物質的最小元素,是必須要留下來的,它是真有、實有的;由這些極微塵組成的粗大物質則是假立的,不是實有的。
以我們所執著的“我”爲例。我問你“你在哪?”你肯定會指著自己的身體說“我”在這。你現在認爲這個肉體是“我”,但它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綜合。那我現在問你,哪一個是你?是色蘊還是受蘊?“我”現在分成五個了,若五個都是你,那就有五個“我”了。你不可能把其中任何一個認爲是“我”,你沒有這樣觀察過,也沒有這樣想過。這樣,這個“我”就是假我、假象,是我們以分別念在五蘊聚合的一個東西上假立的、執著的。自己假立這是“我”,然後把它視爲真有、實有,這叫人我執。通過這種方式就破除了人我執。
蘊有兩個含義:其一,聚合的意思;其二,碰觸的意思。色受想行識五蘊可以總集成物質和精神兩個部分。色蘊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
第一、觀察物質。無論是內在的如我們的身體,還是外在的如房屋、柱子等,都能以方向來層層細分下去,直到不能再分爲止。
我們以人的身體爲例。人的身體大致上可以分爲一個頭,兩個上肢,兩個下肢五部分。以其中的“頭部”爲例,按照前、後、上、下、左、右六方,又分成了六部分。以“上方的頭蓋骨”爲例,也可以按照東、西、南、北、上、下六方分爲六部分。這樣一分,哪個是“上方的頭蓋骨”?是六個都是?還是其中一個是?都不是。可見,這些綜合體,如“頭蓋骨”、“頭”“身體”等都是假立的,不是真有、實有的,它是一個假象,不是事實存在的。依此類推,你也是如此,他也是如此,都可以如剛才那樣一而再、再而叁地分下去。
外邊的房屋或柱子也是如此,也可以這樣分。比如房屋,大致上可以分成地板、牆和棚頂叁部分。這叁部分哪部分是房屋呢?地板是房屋?牆是房屋?頂棚是房屋?都不是。可見,“房屋”只是我們自己的概念,是我們自己這樣稱呼,這樣認爲的。這面牆還可以繼續按東南西北方向分成四部分,那哪一部分是這面牆呢?而其中“東面的牆”也可以再分爲上下左右前後六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牆都還可以一分再分……柱子也可以這樣分,寶瓶也可以這樣分,什麼都可以這樣分……這樣一分,就找不到粗物本身了。它在名言上、假象上是存在的,但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第二、觀察精神。精神可以以時間向下細分。
以人的生命爲例,若是一個人能活一百歲,他一歲時和一百歲時的生命有沒有變化?假若沒有變化,他一歲時的心與一百歲時的心應該是一個,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即一歲就是一百歲,一百歲就是一歲。若是這樣,這個人從一歲活到了一百歲,一百歲時再繼續活,應該再活一百歲,因爲它和一歲的心是一體的,應該和一歲時的心完全相同。同理,一百歲時若要瀕臨死亡了,那麼一歲的時候應該也是瀕臨死亡的。可見,若抉擇二者是一體的,就會有明顯的過失和過患。若一歲和一百歲二者是兩個,那麼相續就不是不變的。
再用年、月、日的時間單位來繼續觀察,一百歲分成一百年,其中一年可以分成十二個月,一個月可以分成叁十天,一天可以分成二十四個小時,一個小時可以分成六十分鍾,一分鍾可以分成六十秒……再往下可以一直分到最小的時間單位——“刹那”。若是在一刹那當中不變,那麼其上的計時單位也不能變,即每秒、每分、每小時、每天、每個月、每年乃至一百年都不能變。若是一百年時變化了,就應該每一刹當中都在變化,那麼由其組成的相續就不存在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連續不斷的過程叫相續。經過剛才的觀察,相續也不是真有、實有的,也是以自己的分別念假立的。
有部和經部就是通過不斷地分解,而把粗物和相續都抉擇爲未實有,也就是空。但是他們認爲,極微塵和刹那心是真有、實有的。因爲極微塵是組成粗大物質的基礎,若是極微塵也沒有了,這些粗大的物質就無法産生,這個物質世界就無法形成了。刹那心是組成相續的基礎,若是刹那心不存在,就無法産生相續,這個精神世界就不能成立。
有部和經部認爲極微塵和刹那心是真有、實有的。這是唯識宗與有部、經部二者觀點上的不共同之處。另外,唯識宗所承認的刹那心與有部、經部所承許的刹那心還不一樣。唯識宗是依靠什麼邏輯推翻“極微塵和刹那心是真有、實有”這個觀點的呢?
唯識宗問有部和經部:極微塵和刹那心是如何組合而成粗物和相續的呢?是不是由很多極微塵彙聚、凝聚而成的?因爲沒有其他的方式,只能以這種方式組成,所以有部和經部不得不承認:是這樣組成的。現在就要推翻這種組成方式。
關于極微塵凝聚的方式,有叁種不同的觀點:
食米派認爲:極微塵凝聚在一起組成粗物的時候,彼此間是互相接觸、粘合的,中間沒有縫隙、間隔。
有部認爲:極微塵凝聚時,互相之間沒有接觸到,沒有粘合,是有間隔、有縫隙的。它們之所以沒有散開,是因爲其間有一種叫“引力”的東西。
經部認爲:極微塵互相之間沒有間隔、縫隙,也沒有接觸、粘合。爲什麼這樣說呢?若是互相粘合接觸、沒有間隔,有過失;若是不接觸,沒有粘合,中間有間隔、縫隙,也有過失。他們想擺脫這兩種過失,就建立了這樣一個觀點。
上述叁種觀點都是有過失的。我們以兩個極微塵爲例進行說明。
根據食米派的觀點,兩個極微塵之間是接觸的、粘合的,中間沒有間隔或縫隙。第一種情況是兩個極微塵之間全然接觸,則兩個極微塵就成爲一個極微塵了,那麼叁個、四個……多個也都成爲一個。最後,整個須彌山也變成了一個極微塵,這明顯是不合理的。第二種情況是,兩個極微塵之間有接觸的部位和沒接觸的部位。這樣,就存在有接觸部位的支分和沒有接觸部位的支分,它就不是無分的,而是有支分了。有部和經部所成立的“極微塵”是無分的微塵,它是粗物的基礎,那就不能是未分,否則就不能成爲粗物的基礎了。這是相互矛盾的。若是仍然這樣承許,就推翻了自己的宗規。這是食米派的觀點所存在的過失。
根據有部的觀點,兩個極微塵之間是有間隔和空隙的,沒有接觸到,沒有粘合。那麼,在兩個微塵之間的縫隙間隔間是否可以再裝其他的極微塵?若是不能裝,爲什麼不能?沒有理由啊!若是可以裝,那麼這叁個極微塵彼此間會不會接觸到?若是沒有接觸到,還可以再裝。只要中間有間隔或縫隙,就可以不斷地把新的極微塵放進去,再裝、再裝……若是極微塵間永遠沒有粘合在一起的時候,那整個叁界都能放進兩個極微塵中間了,這是不合理的。可見這個觀點也是不成立的。
根據經部的觀點,兩個極微塵之間沒有接觸到,沒有粘和,但是中間也沒有間隔。他們成立這種觀點的目的是想避免前述兩種觀點的過患。但是,若兩個極微塵的中間沒有縫隙,沒有間隔,實際上就是粘和、接觸。他們的觀點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是不合理的。
可見,這叁種觀點都是不成立的。
我們也可以按下述推理推翻這些觀點。問:極微塵組合粗物的時候,肯定是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圍繞中間一個極微塵,這樣不斷向外擴展、增長。那麼,周邊這六個極微塵與中間這個極微塵有沒有接觸到?
若是極微塵之間沒有接觸到,中間有縫隙或間隔,就可以裝進其他的極微塵。如果互相之間還是沒有接觸到,就可以不斷地向中間放。若無論怎樣放也沒有接觸和粘合在一起,則整個須彌山都可以放進去了,這樣,一個微塵的重量和整個須彌山的重量就承許爲等同了,這是不可能的。
若是相互間有接觸,那麼是全然接觸還是部分接觸?若是全然接觸,則六個微塵和中間的微塵共七個微塵都成爲一個微塵了。最後整個叁界就變成一個微塵了,有這樣的過失。若是部分接觸,中間的微塵和其他六個微塵是否有接觸和不接觸的支分?若是有接觸和不接觸的支分,它就不是無分的,和自宗關于“極微塵”的觀點相矛盾。
由極微塵來組成、形成粗物的時候,除了接觸和不接觸以外,還有別的選擇嗎?沒有吧!無論極微塵間有接觸或者是沒有接觸,都是不合理、不成立的。這樣,極微塵就無法形成粗物了。
我們用同樣的推理分析刹那心。若是相續是由刹那心組成的,那麼前一個刹那、中間的刹那和後面的刹那,它們之間有沒有接觸?
若是它們之間沒有接觸,而是有間隔了,那麼間隔裏是否可以放入其他的刹那?若是不能放入其他刹那,爲什麼不能?相續是連續的,這中間應該也是時間單位啊。若是能放入其他的刹那,而且互相之間無論怎麼放也連不起來,那麼整個大劫都能放在兩個刹那之間,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若是它們之間接觸到了,是全然接觸的還是部分接觸的?若是全然接觸的,兩個刹那就變成一個刹那了,多個刹那也都變成一個刹那了。一個大劫等同一個刹那,這是不可能的。若是部分接觸,即有連接的部分和不連接的部分,那它又不是無分的了,下面還應該有更小的時間單位。若是這樣,就和自宗建立的不可分的“刹那”自相矛盾了。
事實上,極微塵和刹那心都是未實有的,沒有這樣實實在在的實物,沒有這樣的法。若你說這都是真有、實有的,就必須要給出一個合理的答複。若是沒有合理的答複,就必須要承認這都不是真有、實有的,都是依自己的分別念所假立的,在名言上有、假象上有,實際上沒有。有部和經部都沒有合理的答複,所以不得不服從唯識宗了。
唯識宗推翻了有部、經部的觀點,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宗規。中觀也有推翻有部和經部觀點的方法,但是不用中觀,唯識宗就能推翻有部和經部的觀點。
這樣一步一步地推理,一點一點的明白叫漸悟。通過這種方式而最終明白了,才是真正的明白。比如我說“大殿裏沒有灑淨用的寶瓶”。你就從那個角落開始慢慢找,將整個大殿都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此時,你才真正地知道了“沒有寶瓶”。如果你沒有這樣找,沒有這樣觀察,就跟著我說“沒有”,我再進一步問你:你怎麼知道的?爲什麼說沒有?其他的角落裏有沒有?你就會說:“不知道啊!”這就變成懷疑了。這兩個“沒有”是不一樣的。
自然安住是對的,但是你一定要真正明白了以後再自然安住。通過教證、理證,你真正明白了“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真正做到了“不追隨過去,不迎接未來,不持續現在”,才能在不執著、無緣的狀態下安住。否則,若只是這樣說,我再進一步地問:你怎麼知道的?爲什麼這麼說?是依教證還是理證?你會無言以對。因爲你既沒有依教證明白,也沒有依理證明白。靠教證明白也不是真正的明白,因爲這是跟別人學的。教證也靠理證,靠理證明白才是真正的明白。通過觀察外在、內在的一切物質與精神,都沒有找到,才是真正明白了,才可以說不可得、得不到、不存在。
盡管只靠邏輯推理、分析,不會真正明白,但絕對有助于現量親見。真正要實證,要現量,必須要通過修行,通過竅訣。所以,大家要重視這些內容,這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對修行非常有幫助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叁特加行 特加行(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