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特加行(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些捷徑——正行的內容,也可以說是安住的竅訣。
第一、身的要點,主要是調整身體的姿態。打坐尤其是安住的時候,姿態非常重要。有一個正確、合適的姿態,對于安住心有直接的幫助。
第二、語的要點,主要是調息,即排濁氣,有新鮮、清淨的呼吸狀態。
第叁、意的要點,觀察相續、動機是善是惡,還是不善不惡。若是惡的動機,就要立即斷掉,然後發善心;若是不善不惡、無記的狀態,就要調整,發善心。在這裏,發一般的善心還不行,因爲我們入的是大乘妙道,修的是大乘佛法,修的是捷徑道——無上大圓滿法,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非常殊勝的善念。什麼是殊勝的善念?就是指菩提心,發世俗菩提心,發誓爲衆生成佛,爲了成佛而精進修行。盡管相續中有菩提心,但是作爲凡夫,很難自然地生起這樣的念頭,所以要時時觀察,刻意地提起這樣的正念,這是很重要的。
身語意的這些要點都是我們首先要做到的。
其次,修簡單的上師瑜伽。主要是迎請上師,再專心祈禱,最後上師化成光融入自己的體內,自己和上師融爲一體。不追隨過去的分別念,不迎接未來的分別念,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這樣靜靜地安住。這時要直接自然安住。其實真正修大圓滿正行的時候,就是直接自然安住,安住于本覺當中,安住于心性當中。
我們的祖師麥彭仁波切講過,自然安住有正確的自然安住,也有錯誤的自然安住。一種是正見,另一種是邪見,這些一定要分清楚。藏地有很多修大圓滿法的人這樣認爲:直接自然安住就可以了,不用觀察;若是觀察,就是增加分別,會遮障諸法的實義。漢地修禅宗的一些人也是這種觀點。他們認爲,無論是白狗黑狗,咬出來的血都是紅的。同樣,無論是善念還是惡念,只要有念頭就是障礙,所以不能有任何的念頭,要在無念無思當中安住。這都是錯誤的自然安住。
正確的自然安住是先通過觀察,以邏輯推理等方法觀察、抉擇,在真正明了、有一定見地的時候,這時再不能觀察,就在此見解中安住,這是真正在覺性中安住。若是之前沒有經過觀察就在無想當中安住,即使進入狀態了,那也是愚癡,也是阿賴耶,不是覺性。以前講過,這叫無想禅,是錯誤的。雖然都是自然安住,但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遍知麥彭仁波切講,一定要分清楚什麼是覺性,什麼是阿賴耶。前者是智,後者是識;前者是覺性,是種智慧,後者是識,是分別念;前者是涅槃的因,是菩提的因;後者是輪回的因,還是超不出叁界,脫離不了輪回。二者的差別非常大。
先觀察,真正明白、覺悟了以後再直接自然安住,才是正確的。那怎樣觀察呢?將外在的顯現抉擇爲心,心抉擇爲空,空抉擇爲光明。將外在的顯現抉擇爲心,這是唯識宗的觀點;將心抉擇爲空,這是中觀的見解;將心抉擇爲光明,這是密宗的見解。密宗有外密和內密,此見解比外密的見解高,但是還沒有達到阿底瑜伽大圓滿的境界,只是以生起次第爲主的瑪哈瑜伽和以圓滿次第爲主的阿努瑜伽的見解,這個見解特別接近大圓滿。上師有很多自然安住的竅訣,依這些竅訣自然安住,才是大圓滿。要通過觀察,明了了以後再自然安住。唯識宗、中觀、瑪哈瑜伽和阿努瑜伽等見解,都是大圓滿的基礎。現在若要詳細地了解、學修是非常困難的,但可以大概地了解。
佛教有顯宗和密宗,顯宗分四個宗派:有部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有部和經部是小乘,唯識和中觀是大乘。
有部和經部認爲,物質世界中粗大的物質和精神世界中的相續,二者都是假立的,是未實有的。但是,物質世界裏的極微塵和精神世界裏的刹那心,二者是實有、真有的。
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建立宗規呢?他們認爲,要形成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沒有基礎是不行的。他們認爲極微塵是形成物質世界的基礎,很多極微塵組合,成立了物質世界裏這些粗大的物質。若是沒有極微塵,就沒有極微塵的組合。若是沒有極微塵的組合,這個物質世界就沒有了。所以粗大的物質是假立存在的,是假象。但極微塵是實有的,是事實存在的。精神世界(即心的相續)是由很多刹那心組成的,很多刹那的連續叫相續。若是要形成相續,必須要靠刹那。所以相續是假象,是假立而存在的,不是實有、真有的,但這個刹那是實有的、事實存在的。這是他們所能觀察的最細致的地步了。
佛在經中講,爲了聲聞、緣覺的解脫,佛宣講了“人無我”;爲了菩薩成佛,佛宣講了“人無我”和“法無我”。
有部和經部都是小乘,就是聲聞和緣覺,他們不求成佛,只求解脫。煩惱障障礙解脫,想解脫就要祛除煩惱。煩惱的根是人我執,就是我們執著于這個“我”。有“我”,就有“他”,沒有這個實有的“我”,也就沒有實有的“他”。你把“我”視爲實有,把“他”也視爲實有,這是違背真理的,這叫當初的無明,也是愚癡。有了“我”和“他”的分別,就喜歡“我”和“我的”,討厭“他”和“他的”,這個時候貪心和嗔恨心就來了。喜歡“我”和“我的”,這是貪心。討厭“他”和“他的”,這是嗔恨心。貪心、嗔恨心與愚癡叫叁毒,它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有叁毒就有其他的非理作意,有非理作意就會造業,造業了就會因業力而流轉六道,這叫輪回。所以,要結束輪回就要結束業,業沒有了,自然就不輪回了;要結束業就要結束煩惱,沒有煩惱了,就不造業了;要去掉煩惱,就要去掉煩惱的根本——人我執,也就是當初的無明。
將有情衆生視爲真有、實有,就是人我執;將無情世界視爲真有、實有,就是法我執。比如說,把我這個人視爲真有、實有,這是人我執;把柱子或牆視爲真有、實有,這是法我執。我們從小的時候就知道有“我”,這個“我”的觀念和想法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老師教的,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從來沒有觀察過,與生俱來地認爲“我”是恒常的。現在我們要破除人我執,要怎麼觀察呢?
如果問“我”在哪?“我”是什麼?你會指著這個身體說“這是我”,沒有別的,也不會去找別的。我們所認爲的這個“我”就是四大的結合、五蘊的綜合,沒有別的什麼物質了。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五蘊的綜合爲“我”,我們一直都這樣認爲的。那我們的觀點是什麼?第一、認爲從小到大這個人就是“我”,“我”是恒常的、不變的;第二、“我”是獨有的,只是一個“我”,沒有多個“我”;第叁、“我”是獨存的,不依賴于其他法,不靠其他因素而産生,也不是靠其他因緣而成立的。現在我們就要通過觀察來推翻這個“我”。
現在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個“我”是四大的結合,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綜合。簡單說,色蘊就是物質,受想行識就是精神。五蘊不好觀察,那我們就觀察物質和精神:第一、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都是變化的。一直在變,你生下來的時候不是這樣的,你長大了,變老了,變成了現在這樣的一個人。物質變了,精神也變了;色蘊變了,受想行識也變了,和以前不一樣了。可見,五蘊都是變化的。第二、精神和物質都是依賴于他法的,依靠自己的因緣而産生的。第叁、精神和物質二者不是一個是兩個,不是一而是多。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五個,不是一而是多。對地水火風這四大也可以這樣分析:四大也是變化的,也是依賴自己的因緣而存在的,是多不是一。
我們把五蘊或四大的假合視爲“我”了,但是仔細觀察分析,“我”的狀況和五蘊或四大的狀況是矛盾的:你認爲“我”是事實存在的,是不變的,但是這些五蘊、四大都是前後變化的;你認爲“我”是不依賴于其他因緣或因素而産生、存在的,是獨有的,其實五蘊、四大都是依賴于他法的,依靠自己的因緣而産生;你認爲“我”是一不是多,而五蘊和四大都是多不是一。從叁個方面看,都是矛盾的。由此可證明,五蘊的綜合、四大的組合不是“我”。
我們沒有找到真我,而把另外一個東西視爲“我”了。這個“我”是假我、假象,是依分別念而假立的,是自己無理由地執著的,不是事實存在的。若是事實存在,我們去找、去觀察的時候,就能找到那樣一個不變的、獨有的、單個的“我”,但是找不到啊!在身外找找不到,在身內找也找不到。
通過這樣仔細地觀察,你認爲的那個“我”就找不到了。一直認爲是“我”的這個東西,不是“我”,去別的地方也找不到,“我”就不存在了。這叫破除人我執,這樣才能破除人我執。事實上,“我”是自己假立的,是不存在的,不是真有、實有。這個時候你才真正徹底明白了。這也要先了解、明白,真正覺悟、證悟的時候,“我”就沒有了。沒有實有的“我”,“他”也就沒有了,就沒有“我”和“他”的分別了。沒有人我執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輪回了。
根據有部和經部的觀點,這些粗大的物質和心的相續是假象,不是實有的,而極微塵和刹那心是真有、實有的。粗大的物質都是由很多極微塵組成的,粗大的物質是未實有的。比如色法可以根據方向分爲東南西北四個支分,東方也可以再分四個支分,這樣一直分下去,就沒有了。心相續也是一樣,就是由很多刹那心組成的。除了這些連續不斷的刹那,哪有一個“相續”啊?所以心的相續也是未實有的。粗大的物質和心的相續是空的,極微塵和刹那心是形成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基本元素,是真有、實有的。若是這兩個也不存在,不是真有、實有的,那麼精神世界,物質世界怎麼形成呢?這是有部和經部的觀點,他們也講空性,但是他們所講的空性是部分的空性,不是全面的空性。他們不懂緣起性空的道理,只能抉擇到這個層次。
我們要將外在的顯現抉擇爲心,首先要推翻有部和經部的觀點,將極微塵和刹那心抉擇爲空,即極微塵不存在,刹那心也不存在,都是空性的,不是實有、真有的。那麼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怎樣形成、産生的?唯識宗認爲,這一切都是心的幻化,都是心的顯現,都是以心而産生、形成的。中觀的觀點就更高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叁特加行 特加行(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