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特加行(二)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打坐時身的要點、語的要點、心的要點或稱身調和、語調和、心調和,也是修加行觀修時可以運用的方法。按照這些方法觀修,效果會更好一些,成就會更快一些。現在修正行,這些都是靜修時必不可少的方法。
心真正要靜下來,就要靠這些方法。身口意叁門調和好了,心自然就能靜下來,就能安住了。否則,心很難定下來、靜下來,很難被征服、調伏。過去諸佛以及我們的前輩大德高僧們,都是通過這些方法最終獲得了成就。他們具有無比的慈悲心,因而將這些方法如實地教給了我們。他們的意思是,他們自己已經解脫成就了,現在把這些方法教給我們,若是我們也想解脫成佛,就要按照這些方法修行。這樣,我們也一定能實現解脫成佛的願望,達到這樣的目的。
這些內容都是針對渴望解脫、渴望成佛的人講的。爲了暫時的利益,只想著吃喝玩樂,這樣的人不是我們講話的對境。其實他們也在求解脫,也在求成佛,但是他們求的是自己認爲的解脫和成就,對他們而言,這些方法都是不需要、不必要的。他們追求的是暫時的、一時的解脫,他們要獲得的利益也是暫時的、一時的利益,都不究竟、不圓滿。我們則不同,我們渴望解脫成就,相信佛講的解脫是究竟的解脫,相信佛講的成就是究竟的成就,我們求的是究竟的解脫和成就。所以,不能跟那些普通的凡夫一樣,我們一定要按照佛的教言,按照佛的要求去做。
昨天講了毗盧七座等很多種身調和的方法。身體的姿態非常重要,“身直則脈直,脈直則心直”,這都是方法。
第二、語的要點。這裏所說的語不是指語言,而是指氣——呼吸。我們的體內、相續中有很多汙濁的氣,首先要排除汙濁。這個方法就是九次排濁氣之法。
如同我們做飯前刷鍋,吃飯前洗碗一樣,修行前要把我們體內、相續中的濁氣通過鼻孔排出去。左鼻孔排叁次,右鼻孔排叁次,兩鼻孔同時排叁次,共九次。或者左鼻孔排一次,右鼻孔排一次,兩鼻孔同時排一次,共叁次。
第一個步驟,左手握成金剛拳按壓在左腿腿根部位的動脈處。金剛拳即大拇指按住無明指的指根,其他四指壓在大拇指上,握成拳。右手也握成金剛拳,然後伸出食指,右臂稍微在身體前方繞一下,用食指按住右鼻孔,以左鼻孔呼氣。心裏觀想:無始劫以來由身口意造作的業障、煩惱障以及入座時的迷亂、昏沈等障礙,都變成了黑氣或黑風,像青稞粒一樣由小擴大,到尾末時一下子從左鼻孔全然排出。如是連續呼吸叁次。
第二個步驟,收回右手,同時握金剛拳,按住右腿大腿根部位的動脈處。左手握金剛拳後伸出食指,左臂稍微在身體前方繞一下,以食指按住左鼻孔,連續呼吸叁次。每次呼氣時的觀想內容同前面所講的一樣。
第叁個步驟,收回左手,兩手同時握金剛拳,分別按住兩腿根部位的動脈處,兩鼻孔同時向外呼氣,所觀想的內容跟前面一樣,如是連續呼吸叁次。
體內和相續中的濁氣就是業障、病障、魔障、煩惱障。剛才我們主要講的是業障和煩惱障,也可指病障和魔障。當你有病、中邪或者著魔了,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排除。佛力不可思議,緣起力不可思議,大家要相信!只要具足信心,能夠全心全意、誠心誠意地這樣做,病、魔一定都能排出去!
誰沒有著魔,誰沒有中邪呢?每天都昏昏沈沈,迷茫顛倒,凡夫時刻都這樣!難道這不是著魔、中邪嗎?但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方法解決。這不是一般的方法,都是佛菩薩、諸大德高僧加持過的。他們都是通過這樣的緣起或方法把所有的濁氣都排出去了,使心得以安住而獲得成就的。不要不當回事,一定要高度重視!這是佛說的話,這是大德高僧們說的話,不會有誤,不會有錯的!大家一定要相信!
通過排濁氣的方式能使身心清淨,多好的方法啊!今天吃這個營養藥,明天又吃那個營養品;今天殺這個衆生來補身體,明天又殺那個衆生來補身體,這樣能好嗎?即使好也是暫時的,將來不可能不遭受果報。華智仁波切講過:只要造惡業,做壞事,總有一天果報會現前的。不要這樣,我們有這麼多方法,既是使心不散亂、安住的方法,也是消業的方法。
心不散亂的方法就是消業的方法。我們是在怎樣的狀態下造業的?是在怎樣的狀態下遭受果報的?就是在心散亂的狀態下。若心不散亂,能造業嗎?能遭受這些果報嗎?心安住了,不散亂了,就是消業了。
通過這些方法,心能專注、安住、不散亂,這就是禅定。雖然我們每天都在聽法、修法,但是心仍然散亂,就是因爲沒有好好地利用這些方法。大家要珍惜,要深信,好好地去學、修、煉。煉成了,修成了,一切就都好了。
這些方法和心有什麼關系?做到了這些,心就能安住了?不要懷疑,不要有顧慮,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方法,這是諸大德高僧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只要照做,一定會有幫助的,將來你自己也一定能親見這個結果。
我們可以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生活、工作中,在工作或生活中觀呼吸。呼氣的時候,觀想呼出了業障、煩惱和無明;吸氣的時候,觀想吸進了證悟、智慧。行住坐臥等都可以這樣觀想。但無明、煩惱能否真的呼出去,證悟、智慧能否真的吸進來,就看你的心!若是對這個方法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就一定能。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弟子特別笨,什麼也學不會。佛讓他去掃地,並教他在掃地的時候觀想自己掃的不是灰塵,而是煩惱。那個弟子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笨,但心很虔誠。實際上他很有善根,對佛的話深信不疑。邊掃地邊觀想邊嘴上說:“我掃的不是灰塵,而是煩惱。”他不會念別的,只會念這個;他不會想別的,只會想這個。最終把所有的無明、煩惱都掃幹淨了,成就了阿羅漢果位。
只要深信不疑,一心觀想:呼出去的是無明煩惱,吸進來的是圓滿智慧,一定能成就。因爲諸法的法性是不變的,緣起也是不可思議的。諸法的實相就是空性,只要掌握空性了,一切就都掌握了。因爲都是空性的,法性不變就是空性的力量。緣起法確實不可思議,我曾經給大家講過密勒日巴鑽牛角的故事。牛角沒有變大,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可密勒日巴仍然鑽進去了,還在裏面打坐、唱覺歌。有什麼不可能的?這叫不可思議!都是一個道理。所以大家要相信,一定能!
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左右兩個鼻孔同時呼吸,連續叁次,觀想的內容跟前面是一樣的。雙手能握金剛拳按住大腿腿根是最好的,若是不方便,可以不握,直接呼吸叁次排濁氣。
第叁、意的要點。首先觀察自己的心是惡念、善念,還是無記。然後調整心態:若是惡的念頭,立即要把這個念頭打掉;若是無記的狀態,就要調整、轉變。不能在惡或無記的狀態下上座或修行。佛在經中講過,若樹根是藥,枝和葉也是藥;若樹根是毒,枝和葉也是毒。同樣,若動機是善,你的語言和行爲也是善;若動機是惡,你的語言和行爲也是惡。觀察心、調整心態非常重要,在這裏主要是指調整動機。要保持善念,就要發菩提心。
上座靜修的第一個步驟,發菩提心。發誓要爲衆生而成佛,爲了成佛而打坐修行。我們是求上士道的,是修捷徑道的,所以必須要發慈悲心、菩提心。
第二個步驟,修簡單的上師瑜伽。首先念誦叁遍《金剛七句祈禱文》,迎請上師。此時可以把上師觀爲蓮花生大士的形象,也可以直接觀上師。從密嚴刹土或清淨殊勝的道場裏迎請上師。迎請有很多含義,一般的迎請是指從另外一個地方迎請到這個地方,這還不究竟;究竟的迎請是:本來就在眼前,就在頭頂上方,自己能認識到,能這樣憶念或認知,然後在這樣的正見或見解中稍微安住一會兒。
上師是叁世諸佛的總體,他代表一切。誠心誠意、發自內心地憶念上師的功德與恩德,非常誠懇地祈請、祈禱。然後觀想從上師處接受四灌頂,或者不受四灌頂也可以。最後觀想上師直接化成光融入自己的體內,自己的心和上師的智慧融爲一體。這時若是修加行,可以稍微靜坐一會兒,然後開始觀修加行的內容。若是修正行,就把自己的心自然地安住于心之自性當中,自然地放下。
自然地放下就是不追隨過去的分別念,不迎接未來的分別念,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自然地安住在心的本覺當中,自然就回歸了當初。如同風刮沙,風停了,沙子自然就落到地面上。這個時候要有見解,要安住于這個見解當中。你要明白本覺,明白當初的狀態。若是你能自然安住,說明你已經回歸當初了,但若是你認識不到當初的狀態,還是會失去自性、迷失自性。所以,這時見解很重要。首先你要明白什麼叫心之自性或心性,什麼是當初的狀態。若是你知道了,就可以長住了。那就是你的家,就是真正的自己。但若是你沒有意識到,還去找,就又失去了。那就是真正的你。
我們這些凡夫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早就失去了自性。失去了自性就相當于失去了自己。我們所認爲的自己是假我,不是真我。我們現在以一個假象爲“我”,“我”要吃飯,“我”要睡覺。當初那個狀態才是你的自性,才是真正的你。也許這個時候你找到了那種狀態,一個很平常的狀態,就是當初的狀態,就是你的家,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你現在的心就是一個流浪的孩子,一個失去了媽媽的孩子。你每時每刻都能見到的、跟你在一起的那個老太太就是你的媽媽。“我媽媽早就丟了,始終沒找到!”不是沒找到,是你沒有意識到。
爲什麼我們的心不知不覺地就累了、苦了?爲什麼我們始終都在感受著痛苦,從來沒有自由自在過?就是因爲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媽媽,沒有找到自己的家,一直在外面流浪。我們就是這樣迷茫,像無頭的蒼蠅一樣,沒有家,沒有媽媽,連自己都不認識了。有時候是流浪的孩子,有時候是失去理智的瘋子。雖然有時覺得自己很幸福、很快樂,但那不叫幸福,不叫快樂。無論你擁有多大的權力和勢力,你仍然是個流浪的孩子,是個失去媽媽,失去家園的孩子!
去認識真正的自己,去尋找永恒的家,真正的家;去尋找永恒的媽媽,真正的媽媽!找到了,再也不離開媽媽的懷抱,那才是溫暖的、快樂的、幸福的。不要以一時的家爲家,不要以暫時的媽媽爲媽媽,不要以一個假象的“我”爲真我,不要再迷茫顛倒了,應該清醒了。現在我們真的有機會了,不要錯過啊!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叁特加行 特加行(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