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叁(第六章 其它北傳佛經與大圓滿法關系)2

  附錄叁(第六章 其它北傳佛經與大圓滿法關系)2

  第十節 從《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第四十叁》談起

  一、平等

  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爲四,于諸衆生其心平等,普化衆生等以佛慧,于諸衆生平等說法,普令衆生等住正行,迦葉,是爲菩薩有四正道。[1]

  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應修習正觀諸法,雲何爲正觀,所謂真實思惟諸法。……

  以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2]

  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二、無分別智

  迦葉!譬如一切大地衆生所用,無分別心不求其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至坐道場,一切衆生皆蒙利益,心無分別不求其報。迦葉!譬如一切水種百谷藥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一切衆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迦葉!譬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谷果實,菩薩智能亦複如是,皆能成熟一切善法。迦葉!譬如一切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亦複如是。皆能成立一切佛法。迦葉!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複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迦葉!譬如日之初出一時放光,普爲一切衆生照明,菩薩亦爾放智能光,一時普照一切衆生。[3]

  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叁、大悲周遍

  菩薩亦爾,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衆生。[4]

  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四、無住

  迦葉!……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法無相,但法自無相,不以無願令法無願,但法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我無取無性故,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自無起無取無性,如是觀者是名實觀。複次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爲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當依于空莫依于人,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則爲退墮。如是迦葉!甯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5]

  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五、本超因果、平等

  若無來無去無退無生則無行業,若無行業則是無爲,若無爲者則是一切諸聖根本,是中無有持戒亦無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者,是則無行亦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有心心數法者,則無有業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即是聖性。是中無業無起業者,無有身業亦無口業亦無意業,是中無有上中下差別,聖性平等如虛空故,是性無別一切諸法等一味故,是性遠離,離身心相故,是性離一切法,隨順涅槃故,是性清淨,遠離一切煩惱垢故,是性無我,離我我所故,是性無高下,從平等生故,是性真谛,第一義谛故。[6]

  請參考第二章第五節、七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六、自性清靜、輪涅無二

  見一切諸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而自依止亦不依他,以正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無爲法尚不見僧,何況當見有和合衆,而于諸法無所斷除無所修行,不生生死不著涅槃,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縛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7]

  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五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第十一節 從《圓覺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談起

  一、輪涅不二如虛空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8]

  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9]

  請參考第二章第五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二、本性自圓滿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能覺,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10]

  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叁、覺性

  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11]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12]

  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四、自性清靜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13]

  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五、大悲周遍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提願,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14]

  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六、平等無分別智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能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15]

  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七、菩提圓滿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爲遍隨順。[16]

  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八、徹卻正行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所謂奢摩他,叁摩提禅那,叁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叁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17]

  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九、虛空無自性

  雲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衆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爲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複有人贊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複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衆生壽命亦複如是。[18]

  請參考第二章第五節第六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十、自現自明證菩提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雲何四病,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爲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19]

  請參考第二章第八節、九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

  [1]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二,普明菩薩會第四十叁,《大正藏》第十一冊,第632頁.

  [2] 同上,第633頁.

  [3] 同上,第632頁.

  [4] 同上,第633頁.

  [5]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二,普明菩薩會第四十叁,《大正藏》第十一冊,第633頁.

  [6] 同上,第635頁.

  [7] 同上,第636頁.

  [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唐佛陀多羅譯,《大正藏》第十七冊,第913頁中.

  [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唐佛陀多羅譯,《大正藏》第十七冊,第915頁中.

  [10] 同上,第913頁下.

  [1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唐佛陀多羅譯,《大正藏》第十七冊,第915頁上.

  [12] 同上,第915頁下.

  [13] 同上,第916頁中.

  [14] 同上,第916頁下.

  [15] 同上,第917頁中.

  [1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唐佛陀多羅譯,《大正藏》第十七冊,第917頁中.

  [17] 同上,第919頁上.

  [1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唐佛陀多羅譯,《大正藏》第十七冊,第919頁下.

  [19] 同上,第920頁中.

  

《附錄叁(第六章 其它北傳佛經與大圓滿法關系)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