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5

  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5

  第十五節 從《大寶積經·文殊師利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二》談起

  一、菩提、無有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說法無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雲何當有得菩提者。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佛于法界不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文殊師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證法界者。即是诤論。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無衆生相故。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無二無分別故。舍利弗。無分別中則無知者。若無知者。即無言無說。無言說相。即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一切諸法亦複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不見處所。決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議。何以故。諸法實相不可壞故。如是逆罪亦無本性。不生天上不墮地獄。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業緣皆住實際。不來不去。非因果非不因果。何以故。法界無邊無前無後故。[1]

  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切法式及諸威儀。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見諸佛菩提等故。[2]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菩提、無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二節。

  二、無分別智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言我是如來。亦謂我爲如來乎。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不謂如來爲如來耶。無有如相可名爲如。亦無如來智能知于如。何以故。如來及智無二相故。空爲如來。但有名字。我當雲何謂是如來。[3]

  文殊師利言。若人欲聞般若波羅蜜。我當作如是說。其有聽者。不念不著。無聞無得。當如幻人無所分別。如是說者是真說法。是故聽者莫作二相。不舍諸見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舍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無取舍故。[4]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分別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

  叁、法界

  文殊師利白佛言。欲使如來說法教化。而是說及聽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界故。法界衆生無差別相。[5]

  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相。雲何能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處所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爲無爲功德。若如是知則無心想。無心想者。雲何當知有爲無爲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亦無取無不取。不見叁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類。[6]

  一切法無生無出故。若欲知一切法假名。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衆生。修菩提道。不求菩提相。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法皆菩提相故。若欲知一切衆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實際。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如來。神通變化無相無礙。亦無方所。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7]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法界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十一節。

  四、無念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無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诃薩行處。非行處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8]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念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第十六節 從《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卷上一名阿阇世王品)談起

  一、無住

  諸仁,欲知諸通慧者,若有菩薩欲得通慧住如通慧,當雲何住,于一切法而無所住,斯則爲住于諸通慧,一切諸法皆非我所,斯諸通慧于一切法無所猗著,斯諸通慧等凡夫地等于佛地,于一切法亦爲平等。[9]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二、平等

  雲何佛學?答曰:如我無戒,亦無所犯,不施不受,不戒不犯,不忍不瞋,不進不怠,不禅不亂,不智不愚,無學非無學,無所不行,而吾無得,亦無所等,無佛無法,亦無我想,亦無人想,亦無壽想,亦無命想,亦無法想,亦無有想,亦無無想,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造,一切諸法以無所造,自然如幻,亦無有相,亦無有二,一切諸法離諸所樂,一切諸法而不可見,一切諸法超度眼句,諸法平等而無差特,諸法愚冥亦無所徑,無爲無人,故無人言教,故無處所,無有言教則無所生,其信此者不念所信,亦不自大,亦不念道。[10]

  一切諸法離諸所樂,一切諸法而不可見,一切諸法超度眼句,諸法平等而無差特。[11]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

  叁、無念

  雲何世尊所造立行?其佛答曰:亦不行施,不行禁戒,不行忍辱,不行精進,不行一心,不行智慧,不行欲界,不行色界,不行無色界,不造身行,不造言行,心無念行,一切無行亦無因緣,是菩薩行。[12]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念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四、本超因果

  一切諸法無作無報?答曰:族姓子,其法界者無作無報無往,等禦諸法則爲法界,又問。……雲何言有作有報有往而謂無往?答曰:族姓子,如其所作如其所報所往亦然。又問軟首曰:何謂爲作雲何報應何因所往。答曰:如所作者報應亦如所往亦如。又問,軟首,其如無本者,亦無有作無有報應無有往趣?答曰:如族姓子,如無本者,亦無所作亦無報應亦無往趣,所作報應往趣亦然,無來無去,所作報應所往至處,其如無本無所歸趣,說是語時,如在世尊能仁佛前,賢者舍利弗,賢者阿難,及余大弟子悉聞斯講,舍利弗白佛,唯然如來,怪未曾有。[13]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本超因果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五節。

  --------------------------------------------------------------------------------

  [1]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二,卷第一百一十六,梁曼陀羅仙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652頁中.

  [2] 同上,第655頁上.

  [3]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二》卷第一百一十六,梁曼陀羅仙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653頁上.

  [4]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二》卷第一百一十六,梁曼陀羅仙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656頁中.

  [5] 同上,第653頁中.

  [6] 同上,第654頁上中.

  [7] 同上,第656頁中下.

  [8] 同上,第655頁中.

  [9] 《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正士品第一,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五冊,第409頁上.

  [10] 《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化佛品第二,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五冊,第409頁下.

  [11] 同上,第409頁下.

  [12] 同上,第409頁下.

  [13] 同上,第410頁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