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叁(第六章 其它北傳佛經與大圓滿法關系)1
第六節 《妙法蓮華經》與大圓滿法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于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爲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1]
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第八節 從《華嚴經‧入法界品》談起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最早出現的大乘經典,接續在《阿含經》時代,佛陀提過的法界概念,是毗盧遮那佛法界,大幻化網鏡面反射重重交疊,宇宙佛國大華嚴世界,諸佛菩薩共同演化的一部經典,氣魄雄魂,在漢地傳承中演變成“華嚴宗”。“入法界品”中有文殊菩薩指導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如何修行開悟解脫的過程,可以與大圓滿法互參,此外筆者也引用其它品經文印證大圓滿法修行。
一、法界光明、菩提
爾時,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智身非是身,無礙難思議;設有思議者,一切無能及。從不思議業,起此清淨身,殊特妙莊嚴,不著于叁界。光明照一切,法界悉清淨,開佛菩提門,出生衆智慧。譬如世間日,普放慧光明,遠離諸塵垢,滅除一切障,普淨叁有處,永絕生死流,成就菩薩道,出生無上覺。示現無邊色,此色無依處;所現雖無量,一切不思議。菩提一念頃,能覺一切法;雲何欲測量,如來智邊際,一念悉明達,一切叁世法;故說佛智慧,無盡無能壞。智者應如是,專思佛菩提;此思難思議,思之不可得。菩提不可說,超過語言路;諸佛從此生,是法難思議。”[2]以上經文,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菩薩,提到光明照一切,法界悉清淨,這是大圓滿法界部、口訣部修持的特色,大圓滿法特別強調光明報身,實修實證虹光身。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法界光明、菩提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十一、九節及附錄一。
二、自解脫
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爲幻住。以斯淨智。觀諸世間皆幻住。因緣生故。一切衆生皆幻住。業煩惱所起故。一切法皆幻住。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一切叁界皆幻住。顛倒智所生故。一切衆生生滅生老死憂悲苦惱皆幻住。虛妄分別所生故。一切國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見倒無明所現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智斷分別所成故。一切菩薩皆幻住。能自調伏教化衆生殊勝智心及諸行願之所成故。一切菩薩衆會變化調伏諸所施爲皆幻住。願及智所攝成故。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善男子。我等二人。但能知此菩薩解脫。如諸菩薩摩诃薩。善入無邊諸事幻網。彼功德行。我等雲何能知能說。時童子童女。說自解脫已。諸善根力不思議故。令善財身。柔軟光澤。[3]以上經文,童子童女提到自性解脫的方法,一切叁界皆幻住,見一切皆幻而解脫,大圓滿法虛空自然智,看一切皆空性、法性運作,大圓滿法正行自性自解脫。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自解脫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四節及附錄一。
叁、自然智慧
(一)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佛子,菩薩摩诃薩,聞此法已,則能以平等智,知無量法,則能以正直心,離諸分別,則能以勝欲樂,現見諸佛,則能以作意力,入平等虛空界,則能以自在念,行無邊法界,則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則能以自然智,離一切世間垢,則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網,則能以大觀察,知叁世諸佛,同一體性,則能以善根回向智,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緣,恒以一法,觀一切法,佛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無師自然智。[4]這段經文說明自然智離一切世間垢,是一種無師自然智,見虛空平等,法界平等,以平等法性觀察一切,能以菩提智慧遍入十方叁界,任運妙用自在。這也是大圓滿法修持的特質。
(二)諸佛子,是心以大悲爲首,智慧增上,方便所護,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善決定衆生力佛力,趣向無礙智,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菩薩發如是心,實時過凡夫地,入菩薩地。[5]菩薩以廣大虛空法界平等,起大悲心教化十方叁界,隨順自然智修行,大圓滿法同樣以虛空法界爲修行依歸,以自然智觀照一切,依本淨修行徹卻脫嘎,以叁身任運爲成就之果,大悲救護衆生,與以上經文描述一致。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自然智慧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及附錄一。
四、法界、普賢法界
爾時,普賢菩薩觀察一切大衆,欲重開發,顯現照明;以法界等方便,廣說師子奮迅叁昧;法界等、虛空界等、叁世等、一切衆生界等、一切劫等、一切業性等、衆生希望等、衆生欲等、法光明等、隨時教化等、一切衆生根等,爲諸菩薩十種廣說師子奮迅叁昧。
何等爲十?所謂:廣說一切法界中,一切佛剎微塵等佛,次第興世,演說正法;廣說虛空界等,一切佛剎中,盡未來劫一切諸佛所說;廣說一切佛剎中,一切如來現成正覺;廣說虛空界等,一切佛剎中,佛坐道場,眷屬圍繞,菩薩大衆,皆悉往詣;廣說一念中,叁世一切佛出變化身,充滿一切法界;廣說一身充滿一切世界海、一切佛剎海,平等照持。[6]以上經文,普賢菩薩以法界光明遍照十方虛空、叁界衆生,化身充滿法界,這也是大圓滿法叁身任運,五身五智妙用,平等光照,虛空平等,一切無住、無執的境界。大圓滿法窮盡法性虹光化現時,化身千萬,遍布虛空,大悲周遍,光明無限。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法界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十一節及附錄一。
第九節 從《解深密經》談起
一、自性
吾當爲汝說諸法相,謂諸法相略有叁種,何等爲叁,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諸菩薩衆勇猛精進爲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爲因緣故乃能通達,于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7]
自性相者,謂我所說有行有緣,所有能取菩提分法,謂念住等,如是名爲彼自性相,彼果相者,謂若世間若出世間諸煩惱斷,及所引發世出世間諸果功德,如是名爲得彼果相。[8]
若諸菩薩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于中道,是名爲慧,由此慧故如實了知解脫門義,謂空無願無相叁解脫門,如實了知有自性義,謂遍計所執若依他起若圓成實叁種自性,如實了知無自性義,謂相生勝義叁種無自性性,如實了知世俗谛義,謂于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谛義。[9]
若諸菩薩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于中道,是名爲慧。由此慧故如實了知解脫門義,謂空無願無相叁解脫門。如實了知有自性義,謂遍計所執若依他起若圓成實叁種自性。如實了知無自性義,謂相生勝義叁種無自性性。如實了知世俗谛義,謂于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谛義。[10]
善男子,若諸菩薩于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爲失壞一切大乘,是故汝應谛聽谛聽,當爲汝說總空性相。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于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爲于大乘中總空性相。[11]
請參考第二章第六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二、叁身
世尊,我當雲何應知如來生起之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衆所莊嚴住持爲相,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12]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來成等正覺,轉正*輪,入大涅槃,如是叁種當知何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當知此叁皆無二相,謂非成等正覺非不成等正覺,非轉正*輪,非不轉正*輪,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來法身究竟淨故,如來化身常示現故。[13]
請參考第二章第八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叁、無有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汝今谛聽,吾當爲汝略說不共陀羅尼義,令諸菩薩于我所說密意言詞能善悟入。善男子,若雜染法若清淨法,我說一切皆無作用,亦都無有補特伽羅,以一切種離所爲故非雜染法,先染後淨非清淨法,後淨先染凡夫異生,于麁重身執著諸法,補特伽羅自性差別隨眠妄見,以爲緣故計我我所,由此妄見謂我見我聞我嗅我甞我觸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淨,如是等類邪加行轉,若有如實知如是者,便能永斷麁重之身,獲得一切煩惱不住,最極清淨離諸戲論,無爲依止無有加行。善男子,當知是名略說不共陀羅尼義。”[14]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于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于其名于句于文,于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于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余所能伏。”[15]
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四、無作意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毗缽舍那,雲何名有尋有伺叁摩地?雲何名無尋唯伺叁摩地?雲何名無尋無伺叁摩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于如所取尋伺法相,若有麁顯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叁摩地。若于彼相雖無麁顯領受觀察,而有微細彼光明念,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叁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無作意,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
《附錄叁(第六章 其它北傳佛經與大圓滿法關系)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