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叁(第六章 其它北傳佛經與大圓滿法關系)1▪P2

  ..續本文上一頁無尋無伺叁摩地。複次善男子,若有尋求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叁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叁摩地。若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叁摩地。[16]

  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五、菩提無作意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緣最初名極喜地?乃至何緣說名佛地?”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是故最初名極喜地。遠離一切微細犯戒,是故第二名離垢地。由彼所得叁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爲無量智光依止,是故第叁名發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燒諸煩惱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極難勝地。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于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共相鄰接,是故第七名遠行地。由于無相得無功用,于諸相中不爲現行煩惱所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于一切種說法自在,獲得無罪廣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麁重之身廣如虛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雲地。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于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第十一說名佛地。[17]

  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二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六、無分別智

  “靜慮叁種者,一者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罪故對治煩惱衆苦樂住靜慮,二者引發功德靜慮,叁者引發饒益有情靜慮。慧叁種者,一者緣世俗谛慧,二者緣勝義谛慧。叁者緣饒益有情慧。”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波羅蜜多說名波羅蜜多?”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無染著故,二者無顧戀故,叁者無罪過故,四者無分別故,五者正回向故。”[18]

  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七、大悲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羅蜜多大悲爲因,微妙可愛諸果異熟,饒益一切有情爲果,圓滿無上廣大菩提,爲大義利。”[19]

  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八、無自性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菩薩以何等波羅蜜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世尊,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善男子,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不可舍于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是故我說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20]

  請參考第二章第六節及附錄一龍欽饒降巴尊者見解以及相關佛經。

  

  --------------------------------------------------------------------------------

  [1]《妙法蓮華經》卷第四,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35頁.

  [2]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一,般若譯.《大正藏》第十冊,第325頁下.另同文也見于1、《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八十九,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二,唐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冊,第600頁上.2、《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六十,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一,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九冊,第138頁.

  [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叁十二,如來出現品第叁十七之叁,般若譯.《大正藏》第十冊,第877頁.

  [4]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第叁十七之叁,《大正藏》第十冊,第277頁.

  [5] 同上,第277頁.

  [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五,入法界品第叁十四之二,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四冊,第683頁.

  [7] 《解深密經》卷第二,诏譯一切法相品第四,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693頁.

  [8] 《解深密經》卷第五,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710頁.

  [9] 《解深密經》卷第四,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706頁.

  [10] 同上,第706頁.

  [11] 《解深密經》卷第叁,分別瑜伽品第六,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701頁.

  [12] 《解深密經》卷第五,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708頁.

  [13] 同上,第710頁.

  [14] 《解深密經》卷第五,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710頁.

  [15] 《解深密經》卷第叁,分別瑜伽品第六,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700頁.

  [16] 同上,第699頁.

  [17] 《解深密經》卷第四,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704頁.

  [18] 《解深密經》卷第四,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705頁.

  [19] 同上,第707頁.

  [20] 同上,第707頁.

  

《附錄叁(第六章 其它北傳佛經與大圓滿法關系)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