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4

  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4

  第十叁節 從《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談起

  一、法身

  “英首!于法身者,都無響應亦無影像,無心無意,無念無識,無言無說,無異無同。無二之趣亦無一歸,于一無一亦無所處。是者,英首!本無法身,微妙印說,極世所歸,無上無比道要之藏。”于時佛歎濡首曰:“善哉,善哉!如濡首所言,乃應清淨法身說也。”[1]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法身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八節。

  二、虛空

  龍首!一切諸法無斷不斷,譬如虛空無斷不斷。以是言之,爲不可斷。普悉是世、盡魔梵界,一切衆寂及諸梵志、王與庶民,亦無能斷也。何則?龍首!以其諸法若如虛空,本無所有,無起無動,無持無獲。空本無獲,亦無所持,亦不可得。以要言之,一切衆類及世余法、外邪雜術,悉無所有,無持無得亦無能獲。諸法如此,皆不可得,亦不可持,以本空故,故不可斷。”[2]

  “仁如所試,爲欲試虛空之幻化法耳。仁便念幻化爲有想也。幻者本無,無想無念,亦無形像,亦無所有,已離衆念。”濡首曰:“若此,龍首!法亦如幻,幻化本空,其空無像亦不可見。”[3]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虛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叁、無念

  龍首又問:“雲何濡首!其誰可得至于道耶?”曰:“其無名無性,亦無號字,亦無處所,永無所爲,亦無得者,斯可至道。”曰:“雲何菩薩當得道乎?”答曰:“龍首!若有菩薩欲得道者,當以無發心,亦無念道,不想道場,不念人界。心亦無處無念無得,亦無識著,以無見心,是行菩薩,可得至道。”……又如來說諸法本無,無念無想無所著。其解是者,斯乃得道。諸法無所入亦無能毀,法不與法有合有離,況法與法當有毀乎?法無附合亦不離散。所以者何?若此,龍首!諸法無合,以其本無都亦無我。又若虛空亦無所有,無像無念,無動無搖,亦無戲行。諸法本無,寂寞如空,如幻如夢,無喻無比。諸法若此,都無等倫亦無像也。……是故衆生悉住佛法也。然衆生等,心亦不寤本空清法,無名無識亦無所住,無戲行,無倚無著,寂如虛空。亦不巢窟無上寂定,亦無所生,又無身法。其有忍于深空法者,此則不離于佛法矣。所以者何?若此,龍首!諸佛之法終不可以想行而至,其有想著,有言有說有宣有廣,殊不可以得佛道法也。”……了本無者,于此諸法永無動搖,無念無著。如是,妙心!其菩薩以空、無想、不願之行清淨法要,逮無動搖,彼乃永靜安無動搖。”[4]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念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四、無有

  曰:“仁以何心而發道意?”答曰:“龍首!吾無數心,亦無當發。又無甫發,無發不發。又吾亦複不至道矣,不念道場不坐佛樹,亦不得道不轉*輪,亦不化過生死之類。所以者何?若此,龍首!以諸法無所有故,無動無搖,無出無入,亦無所持。以本空故,吾以斯法可得至道。”曰:“濡首!是爲正要無上無比之至說也。其諸于斯解如是法,彼則長脫一切塵勞,其已脫于塵勞數者,乃至應永脫于魔波旬。”曰:“非可脫于魔波旬也。何則然者?以其諸魔亦道之數。所以者何?魔及魔天皆悉本無,無取無得,無想無念。以故言之,魔亦道也。”[5]

  時優婆夷複謂須菩提:“又如,賢者!諸佛要法,不但受食及與施者,當應了如幻如化,爲本無,爲無有;至于生死與泥洹法,亦當曉了如夢、幻、化、野馬、影、響,亦如本無。于諸法亦悉當爾,諸法清淨都無所有。”[6]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五、本淨、虛空

  濡首!以諸法本淨,其相本空,亦無處所,亦無巢窟,無色無像,諸法悉等如虛空。若此,濡首!其有法當起法忍者,則如來化亦逮法忍,影、響、夢、幻、野馬、泡沫、芭蕉之屬,亦悉當複成其法忍。所以者何?以其忍處悉空如空,都無起法忍之者。又忍者亦無其起,亦不已起,又無當起,亦無甫起。又其忍者,亦無是處,亦非彼處,亦無中處。此乃無上無比要忍。若此菩薩于是慧心,不恐不怖亦無畏懼,是則菩薩摩诃薩便應無上法忍之行。[7]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本淨、虛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二節。

  六、無住

  濡首又謂須菩提曰:“不于此法有說有勸有彼所向也。何則然者?以諸法無勸無說無談無識。又此要義,無言無語,無住無動,無去無來,無坐無臥,無倚無處亦無所有。所以者何?是諸法本空無所有,其本不可得故。”[8]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第十四節 從《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談起

  一、菩提心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有情起大悲愍,增上意樂應發無上菩提之心。雲何增上意樂?善男子!增上意樂者,若發菩提心已,不應起少不善法行。雲何少不善法行?謂不行貪愛、不行瞋恚、不行愚癡。若住居家,威儀不應行調戲行。若出家者,不應求恭敬利養,善住出家所修行法,謂一切法如實通達。雲何一切法如實通達?善男子!一切法者,謂蘊.處.界。雲何通達五蘊?應觀五蘊如幻,遠離、空性、無所緣、寂靜、不生不滅,作如是通達,亦不見通達者。亦無所見無知無思,亦無分別及所分別,一切分別寂滅通達,名爲菩薩摩诃薩正行不舍有情。何以故?彼自知其法,如是爲他有情,演說有情及法皆不可得。[9]

  文殊師利!色不求菩提,菩提無色、本性無色、如如無色、自性無色、空性無色、遠離無色、法性無色,而證菩提,乃至廣說色法性亦不證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于意雲何?受.想.行.識求菩提耶?善男子!受.想.行.識證菩提耶?乃至識法性證菩提耶?”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受.想.行.識不求菩提、不證菩提,乃至識法性,不求菩提、不證菩提。”[10]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已滿足如來十力及以十地,一切佛法悉皆圓滿,何故不證無上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豈有圓滿諸佛法已,更證菩提?何以故?已圓滿故,更何所證。”

  師子勇猛複言:“文殊師利!雲何圓滿諸佛法耶?”

  答言:“真如圓滿。由真如圓滿故,一切佛法圓滿,由一切佛法圓滿故,虛空圓滿。虛空、真如、一切佛法,無二無別。複次,善男子!如汝所言佛法圓滿,佛法圓滿者,色圓滿、受.想.行.識圓滿;佛法圓滿,亦複如是。”[11]

  世尊!我以無礙天眼,見于十方乃至無量無邊世界所有諸佛。世尊!若非是我勸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菩提行,勸學施戒忍進禅慧,令彼成就六波羅蜜。我既勸已教授教誡,悉令滿足無上正覺。世尊!彼時我以無礙天眼,觀察十方作佛事已,然後我證無上菩提。”[12]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豈不求菩提耶?”

  答言:“善男子!不也。何以故?文殊師利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文殊師利。何以故?但有名字,名字亦空。文殊師利乃至菩提,名亦遠離,無所有空,空者即是菩提。”[13]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菩提心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

  二、平等

  “複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八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雲何爲八?一者、心不嫉妬。二者、施莊嚴具。叁者、其心廣大。四者、尊敬法師。五者、不行邪命。六者、平等惠施。七者、不自矜高。八者、不輕懱他。舍利子!是爲菩薩成就八法,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淨佛剎土。[14]

  文殊師利!雲何如是密意而說?”

  答言:“善男子!若驚怖、若分別,彼等鹹皆證于菩提。如是發心、若不發心,爲于正覺所求之者,皆證菩提。複次,不發心者彼不得菩提,亦不思惟,彼菩提心實無所得,亦不分別,若不分別不證正覺。以何因緣不證正覺?彼不得菩提,亦不證菩提。何以故?善男子!虛空界豈證菩提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如來豈不說一切法同虛空耶?”

  答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言如虛空,菩提亦爾;如菩提,虛空亦然。虛空菩提無二無別。若菩薩知此平等,則無所知,亦無不知。”[15]

  文殊師利!雲何名爲平等?”

  “善男子!平等者無種種相,由此平等說一切法一味,一味者說一性,說一性者寂靜性,則無雜染亦無清淨。如是說法,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無我無攝受、不取不舍;如是說法,說已無所思亦無所分別。善男子!于此平等法中起修行智,名爲平等。複次,善男子!菩薩入于如是法性,不見異不見一,名爲平等。其平等者離不平等,于不平等中及以平等,本來清淨。”[16]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隨覺一切法思惟平等,名爲現證;作是隨覺無少起想,亦不滅想,名爲現證;如是真如、非真如不起分別,名爲現證;若住正見,于法平等,無所得故,以無所得,不作一、不作異、不思一、不思異,名爲現證。若于身證一相,知一切法所謂無相,若知一切法無相者,不于身心而有染著,名現證得。”[17]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法如幻,譬如幻師化作幻事,幻而複隱。世尊!如是一切法生已複滅,亦無生滅,此則平等。世尊!若學平等,疾證無上正等菩提。”[18]

  佛法無作無有邊際,佛法無著則無所倚,佛法無行亦無精進,亦無所行無有教令,其諸佛法假有號耳。又計空法無所從生、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又計佛法不離塵勞貪怒癡垢,佛法無染塵勞之行,無有吾我寂無所念,所行無念無盡不起,平等無邪則諸佛法亦無非法。所以者何?無處所故、無可行者,是曰佛法。若有新學菩薩聞是說者,若恐怖者疾成正覺,若不恐怖不成正覺。”[19]

  文殊答曰:“無所見者乃爲等教,無所見趣,名是章句平等言辭。”

  又問:“何故言曰趣平等乎?”

  文殊答曰:“如族姓子所言等者,無若幹故,其平等者彼無行法,于其平等無有譬喻,不見諸法是乃平等。若宣斯訓則宣一業,若寂然業無有塵勞,不爲瞋恨而說經法,不有斷滅不計有常,不起不滅、不有吾我亦無所受,不舉不下、不高不卑,雖有所說,無有妄想亦無思求。若族姓子!有曉此法而奉行者,乃曰平等。又有菩薩廣入于法,不見若幹亦複非一,乃曰平等。其平等者則無偏黨,其無偏黨是甚清淨。”[20]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

  叁、無自性

  虛空界無自性故。如是,善男子!若菩薩知一切法無性,亦無熱惱疲倦,如虛空不燒不生疲倦及以熱惱,而不動搖亦不生、不朽、不死、不遷、不起、無去無來。如是,如是!善男子!文殊師利名號亦爾,而不燒壞亦不疲倦,亦無熱惱,亦不動搖,不生、不朽、不死、不遷、不起、無去無來。何以故?名字究竟遠離故。[21]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自性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六節。

  四、無念

  何謂正真一切之法?曰,分別曉了陰種諸入。何謂陰種?何所曉了?曰,有爲無爲法皆是五陰,解陰如幻所著,名爲知陰本空,是謂曉了幻法本寂。從對而有剖判,本末不見,有二不見,無念亦無望想,此乃專修奉行出家,成菩薩行不舍衆生。[22]

  佛法不離塵勞貪怒癡垢,佛法無染塵勞之行,無有吾我寂無所念,所行無念無盡不起,平等無邪則諸佛法亦無非法。所以者何?無處所故、無可行者,是曰佛法。若有新學菩薩聞是說者,若恐怖者疾成正覺,若不恐怖不成正覺。[23]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念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五、虛空

  虛空與有,假有號耳!文殊師利名號如是,其能曉了如虛空者,悉知諸法一切無辭皆無所有,便無恐怖不以爲勞。文殊師利成佛久遠,乃爾志同文殊師利等亦如是。[24]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虛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

  [1]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宋翔公譯,《大正藏》第八冊, 第740頁中下.

  [2] 同上,第741頁中.

  [3] 同上,第745頁上.

  [4]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宋翔公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41頁下~第743頁下.

  [5] 同上,第741頁下.

  [6] 同上,第747頁下.

  [7] 同上,第743頁上.

  [8] 同上,第747頁上.

  [9]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上,大唐不空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903頁中.

  [10] 同上,第911頁下.

  [11] 同上,第913頁下.

  [12] 同上,第914頁下.

  [13] 同上,第914頁下.

  [14]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中,不空譯,《大正藏》十一冊,第914頁下.

  [15]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中,不空譯,《大正藏》十一冊,第912頁上.

  [16] 同上,第912頁上.

  [17] 同上,第914頁上.

  [18] 同上,第916頁下.

  [19]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一冊 第896頁上中.

  [20]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一冊 第896頁下.

  [21]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下,大唐不空譯,《大正藏》十一冊,第918頁中.

  [22]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892頁上.

  [23] 同上,第896頁上.

  [24]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901頁下.

  

《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