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3

  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3

  第十一節 從《文殊師利淨律經》談起

  一、本淨

  東方寶英佛土有何奇特超異之德,至使仁者遊居樂彼。文殊告曰:不興貪欲亦不滅之,不起瞋恚亦無所盡,不建愚癡亦無所除,不造塵勞亦無所壞,所以者何?無所生法亦無所盡,又問其佛說法,何所興爲何所滅除。答曰:其本淨者,以無起滅不以生盡,所以者何,彼土衆生,了真谛義以爲元首,不以緣合爲第一也。[1]

  文殊告曰:人心本淨,縱處穢濁則無瑕疵,猶如日明不與冥合,亦如蓮花不爲泥塵之所沾汙,譬如虛空無能汙者。[2]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本淨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

  二、無住

  謂無文字乃爲聖谛,所以者何?如佛言,曰:一切音聲皆爲虛僞,天子又問,如來所說將無欺乎?文殊答曰:如來所說無誠無欺,所以者何如來于二心無所住,而于有爲無爲之法無有言辭,由是之故無誠無欺。……如是天子,一切諸法皆亦如化自然之行,如來所解無所成就亦無所住,以是之故,所宣講法不誠不欺歸于無二。又問,何謂如來說真谛義?文殊答曰:真谛義者不可講說,所以者何,其義趣者,無言無說亦不可得。[3]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叁、覺性

  又問何謂比丘精進?答曰:無所斷滅亦無所除,而不修行亦不取證,是爲比丘奉行正義,所以者何,其自念言斷滅如是除去,若此修行取證,則爲壞想顛倒放逸衆行俱合,又計斯者非正精進。又問何謂正精進乎?答曰:其等無本及與法界等,于五逆亦複如是,如等無本及與法界,于六十二邪見,亦如凡夫之法,學法不學聲聞之法,緣一覺法佛法,亦如如等佛法,生死之法其泥洹法,愛欲塵勞诤訟顛倒亦複如是。……所當知見,所當斷除,所當頒宣,所當成覺,發意之頃悉知見覺,靡所不達而無所住,成一切智不著叁界。[4]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覺性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

  四、平等

  又問何謂所行平等如等佛法,及于愛欲塵勞之義亦等,诤訟顛倒之事。文殊答曰:用空無相無願等故,所以者何?空者不別無所若幹,猶如天子壞瓦器內空,及與寶器之內空者,俱同等空無有若幹,不可言二,如是天子,愛欲之空及與诤訟顛倒之空上至道空,彼則俱空無有若幹,不可名二。[5]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

  五、無念

  以無念慧念知過去無央數劫之所更曆,而以神足遊于無量諸佛國,土靡不周遍,盡于諸漏不至無余修解脫也,而現其形無有色身,有所講說不演文字。[6]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念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六、虛空

  一切諸法皆爲寂寞而無生故,諸法惔怕不可受持故,諸法靜默無歸趣故,諸法皆盡無積聚故,諸法無盡無所生故,諸法不生無所成故,諸法無成用無造故,諸法無作無所爲故,諸法無爲用無我故,諸法無我用無主故,諸法無主如虛空故,諸法無來無所著故,諸法無來從無住故,諸法無住無所受故,諸法無受無所著故。[7]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虛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七、法界

  又問其法界爲何所界?答曰:一切衆生之所界者,名曰法界。又問其法界者豈有分際?文殊答曰:虛空之界甯有分際乎。報曰:不也文殊。答曰:猶如虛空無有分際,法界如是亦無分際。天子又問曰,豈可分別于法界乎?答曰:其法界者不可分別。[8]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法界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十一節。

  第十二節 從《思益梵天所問經》、《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談起

  一、無住

  梵天言:“誰爲得度?”

  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9]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二、無分別

  梵天言:“雲何名修道?”

  答言:“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于二相,名爲修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爲道。是道不令人離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離不至乃名聖道。”

  爾時有摩诃羅梵天子,名曰等行,問文殊師利:“何謂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答言:“優婆塞不起二見——不起我見、不起彼見,不起我見、不起佛見,不起我見、不起法見,不起我見、不起僧見——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又優婆塞不以色見佛,不以受、想、行、識見佛,是名歸依佛。優婆塞于法無所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名歸依法。若優婆塞不離有爲法見無爲法,不離無爲法見有爲法,是名歸依僧。又優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10]

  度衆生菩薩言:“譬如橋船,渡人不倦,無有分別,若心如是,是名菩薩。”[11]

  文殊師利言:“如諸文字無分別,一切賢聖亦無分別,是故賢聖無有言說。所以者何?賢聖不以文字相、不以衆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說也。譬如锺鼓衆緣和合而有音聲,是諸锺鼓亦無分別;如是諸賢聖善知衆因緣故,于諸言說無貪無礙。”[12]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分別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

  叁、虛空

  爾時等行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是諸菩薩發菩提心者,爲趣何所?”

  答曰:“趣于虛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同虛空故。”[13]

  梵天言: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複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14]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虛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四、無有

  文殊師利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亦不衆緣生,從本已來常無有生,得是法故說名得道。”[15]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亦無聖默然。所以者何?不能了知一切衆生諸根利鈍,亦複不能常在于定。文殊師利!若有真實問:“何等是世間說法者?何等是世間聖默然者?”則當爲說諸佛是也。所以者何?諸佛善能分別一切衆生諸根利鈍,亦常在定。”[16]

  是人無有法已得,無有法今得,無有法當得,所以者何,佛說無得無分別。[17]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五、輪涅無二

  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又行平等故,名爲正位。以平等出諸苦惱故,名爲正位。入了義中故,名爲正位。除一切憶念故,名爲正位。[18]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輪涅無二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五節。

  六、無念

  爾時等行菩薩謂文殊師利言,如汝所說皆爲真實答言,一切言說皆爲真實,又問,虛妄言說亦真實耶,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諸言說皆爲虛妄,無處無方,若法皆虛妄,無處無方,是故一切言說皆是真實,善男子,提婆達語,如來語,無異無別,所以者何,一切言說,皆是如來言說,不出如故,一切言說有所說事,皆以無所說故,得有所說,是故一切言說皆等,文字同故,文字無念故,文字空故,等行言,如來不說凡夫語言賢聖語言耶,文殊師利言然,以文字說凡夫語言,亦以文字說賢聖語言,如是善男子,諸文字有分別是凡夫言說是賢聖言說耶,等行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諸文字無分別,一切賢聖亦無分別,是故賢聖無有言說,所以者何,賢聖不以文字相,不以衆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說也,譬如鍾鼓衆緣和合而有音聲,是諸鍾鼓亦無分別,……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爲即是僧,是名聖默然,……因五根五力有所說,名爲說法,若不隨他語有所信,爲不取不舍故,分別諸法一心安住,無念念中解一切法,常定性斷一切戲論慧,名聖默然。[19]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念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七、平等

  答曰:“若行者于平等中見諸法平等,是名得聖道已。”

  又問:“平等可得見耶?”

  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若平等可見則非平等。”

  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若行者于平等中不見諸法,是名得聖道已。”

  文殊師利言:“何故不見?”

  思益言:“離二相故不見,不見即是正見。”[20]

  當知聖谛非苦、非集、非滅、非道。聖谛者,知苦無生是名苦聖谛;知集無和合是名集聖谛;于畢竟滅法中,知無生無滅是名滅聖谛;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谛。

  “梵天!真聖谛者無有虛妄。虛妄者,所謂:著我、著衆生、著人、著壽命者、著養育者、著有著無、著生著滅、著生死、著涅槃。”[21]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

  八、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菩薩亦複如是,發同虛空相菩提之願,即是發虛空願,菩提出過叁世非是受相,不可願也。若菩薩起二相發菩提心,作是念:“生死與菩提異,邪見與菩提異,涅槃與菩提異。”是則不行菩提道也。”……我平等故菩提平等,衆生性平等無我故,如是可得菩提。是故菩提無有變異。所以者何?如虛空無變異相,一切諸法亦無變異相。”[22]

  網明言:“梵天!是故當知,若無業、無業報,無諸行、無起諸行,是名菩提;如菩提性,得亦如是;如得性,受記亦如是,不可以起作法而得受記。”[23]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菩提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

  九、大悲

  于是網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不應爲功德利故發菩提心,但爲大悲心故、滅衆生諸苦惱故、不自憂苦故、生諸善法故、解脫諸邪見故、滅除諸病故、舍我所貪著故、不觀憎愛故、不沒世法故、厭患有爲故、安住涅槃故發菩提心。世尊!菩薩不應于衆生求其恩報,亦不應觀作與不作,又于苦、樂心不傾動。[24]

  衆生是産業、妻子、恩愛之仆,于此危脆之物生堅固想;欲令衆生知悉無常,如來于此而起大悲。……一切諸法從因緣有,而衆生于聖解脫生于懈怠;欲說精進令樂解脫,如來于此而起大悲。衆生棄舍最上無礙智慧,求于聲聞辟支佛道;欲引導之令發大心緣于佛法,如來于此而起大悲。[25]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大悲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

  十、自性

  梵天言:“諸法離自性、離欲際,是名正性。”

  網明言:“少有能解如是正性。”

  梵天言:“是正性不一不多。網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知諸法正性,若已知、若今知、若當知,是人無有法已得、無有法今得、無有法當得。所以者何?佛說無得、無分別,名爲所作已辦相;若人聞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是名如說修行,不從一地至一地。若不從一地至一地,是人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26]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自性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六節。

  

  --------------------------------------------------------------------------------

  [1]《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四冊,第448頁下.

  [2] 同上,第452頁上.

  [3] 同上,第449頁上.

  [4]《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四冊,第449頁上.

  [5]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四冊,第449頁中.

  [6] 同上,第450頁上.

  [7] 同上,第451頁中.

  [8] 同上,第451頁下.

  [9] 《思益梵天所問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15冊,第48頁上.

  [10] 同上,第48頁上.

  [11]《思益梵天所問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15冊,第48頁中.

  [12] 同上,第50頁中.

  [13] 同上,第48頁中.

  [14] 同上,第37頁上.

  [15] 同上,第49頁下.

  [16] 同上,第50頁下.

  [17] 同上,第36頁中.

  [18] 同上,第49頁下.

  [19] 《思益梵天所問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15冊,第50頁上中下.

  [20] 同上,第52頁上.

  [21] 同上,第39頁上.

  [22] 同上,第54頁中下.

  [23] 同上,第45頁中.

  [24] 同上,第47頁上.

  [25] 《思益梵天所問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15冊,第41頁下.

  [26] 同上,第36頁中下.

  

《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