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2
第八節 從《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談起
一、平等
文殊師利,如來平等無上中下,常行舍心。文殊師利,如來不作是思惟,如是衆生我爲說勝法,如是衆生說不勝法,亦不思惟,此衆生大意,此衆生中意,此衆生小意,此樂善法,此樂惡法,此人正定,此人邪定,如來智光明無如是分別,已斷一切分別想故,以衆生有種種善根故,如來智慧故有種種。……一切外道善根,亦依如來增長,如來平等無有分別,亦複如是,文殊師利,如虛空平等無下中上,如來平等亦複如是。……如來法身平等,離心意識無分別故。[1]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
二、無住
文殊師利,一切諸法悉皆平等,平等故無住,無住故無動,無動故無依,無依故無處,無處故不生,不生故不滅,若能如是見者,心不顛倒,不顛倒故如實,如實故無所行,無所行故無來,無來故無去,無去故如如,如如故隨法性,隨法性故不動,若隨法性不動,則得法性。[2]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叁、菩提
若衆生著一切法,則起煩惱,起煩惱故不得菩提。……是故無根無處,是得菩提,文殊師利,菩提者寂靜,雲何寂靜,內寂靜外寂靜,何以故?眼即是空,非我非我所,耳鼻舌身意空,非我非我所,以知眼空于色不行,是謂寂靜,如是以知耳空于聲不行,是謂寂靜,知鼻乃至意空亦如是,文殊師利,菩提者,不動不行,不動者不取一切諸法,不行者不舍一切諸法。……菩提者無形相無爲。……若謂菩提身心所覺,是依假名非真實義,何以故?菩提不身不心,不虛不實故,文殊師利,菩提者,非語言可說,何以故?如虛空無處所。……文殊師利,空及菩提悉無所有,無二無數無名無相,離心意識,不生不滅,無行無處,非聲非說,文殊師利,但以名字說,實不可說,文殊師利,如來悉知一切諸法從本以來,不生不起不盡不滅,無名無相離心意識,如是知故如是解脫,亦不系縛亦不解脫。[3]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菩提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
四、無分別智
身清淨者是無生滅,文殊師利,無生滅者,不起心意識,不思惟分別,若有分別則成無明,不起此無明則無十二因緣,無十二因緣即是不生,不生即是道,道是了義,了義是第一義,第一義是無我義。[4]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分別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
五、自性清淨
自性是清淨,清淨是無垢,無垢是無煩惱,複次無分別是清淨,不分別是無垢,滅分別是無煩惱,如實是清淨,法界是無垢,真實觀是無煩惱,虛空是清淨,虛空是無垢,虛空是無煩惱,內身智是清淨。[5]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自性清淨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
六、無念
文殊師利,菩薩不思惟,不爲滅不爲生,是爲行菩薩行。[6]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念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七、無有
文殊師利,一切無所有法,當修當作證,若證則無煩惱生,無煩惱滅,文殊師利,生滅者,是假名字說,于實相中無起無滅。……此經廣說不可思議清淨無相微妙法身故。[7]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第九節 從《央掘魔羅經》談起
一、自性清淨如來藏
爾時文殊師利語央掘魔羅言,如來藏者有何義,若一切衆生悉有如來藏者,一切衆生皆當作佛,一切衆生皆當殺盜邪淫妄語飲酒等不善業迹,何以故?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當一時得度,若有佛性者,當作逆罪及一闡提,若有我者我界,當度一切有,是故世間,無有我無有界,一切法無我是諸佛教。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衆生有如來藏,爲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若男子女人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如來之藏,自當得度,我當作惡,若如是作惡者,爲佛性得度耶,不得度耶。……衆生妄語作諸放逸,以聞法放逸故,自過惡故不得成佛。……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我次第斷諸煩惱得佛性,不動快樂甚可愛樂,若不斷者恒輪轉生死。……如來藏義若自性清淨意,是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所作及淨信意法,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故,若自淨信有如來藏,然後若說若作,得成佛時若說若作,度一切世間如人見影,見如來藏亦複如是,是故說如影隨形。……如是文殊師利,衆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言我必當得成佛道。……如來藏者極爲難得,世間無有如是難得。……女有佛藏男亦如是,雲何一性而自染著,以一性故,是故如來淨修梵行,住于自地不退轉地得如來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一切衆生界是一界故,諸佛離殺生耶。佛言如是,世間殺生如人自殺,殺自界故。……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衆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複次文殊師利,一切衆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奇哉佛法,當住南方。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我法當住南方少時,如汝等苦行菩薩摩诃薩不惜身命,安慰一切衆生故,說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如汝等文殊師利,正法欲滅余八十年,當于爾時任荷正法,一切閻浮提及諸洲間不惜身命,演說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如汝文殊師利等無量菩薩摩诃薩,于彼南方任荷正法,第一最難,是故我常贊歎南方最後說法。[8]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如來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
二、虛空
爾時文殊師利,以偈答言:諸佛如虛空、虛空無有相、諸佛如虛空、虛空無生相、諸佛如虛空、虛空無色相、法猶如虛空、如來妙法身、智慧如虛空、如來大智身、如來無礙智、不執不可觸、解脫如虛空、虛空無有相、解脫則如來、空寂無所有、汝央掘魔羅、雲何能了知,[9]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虛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叁、任運
一切衆生無本業耶,佛告文殊師利,彼有本業但少聞此經,無量阿僧祇罪皆悉除滅,所以者何?如來無量阿僧祇劫發大誓言,一切衆生未度令度,未脫令脫,以此誓願善根,如來慧日光明所照,無量阿僧祇罪皆悉除滅。複次文殊師利,譬如一切雲霧覆過,日未出時皆悉障蔽一切世間,日光少出一切世間闇障悉滅。……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一切男子皆爲兄弟,一切女人皆爲姊妹,央掘魔羅白佛言:世尊,雲何淨飯王摩耶夫人兄弟姊妹而作父母,佛告央掘魔羅,是方便示現度脫衆生。……諸佛世尊亦複如是,種種變現以度衆生,而彼衆生莫能知者,譬如幻師于大衆中自斷身分以悅衆人,而實于身無所傷損,諸佛世尊亦複如是,如彼幻師種種變現以度衆生,文殊師利,如來一切智知一切,觀察世間一切衆生,無始已來無非父母兄弟姊妹,升降無常疊爲尊卑,如彼伎兒數數轉變,是故如來淨修梵行。[10]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任運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四節。
第十節 從《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佛說文殊屍利行經》)談起
一、禅無住
大德舍利弗,汝依何禅爲依過去爲依未來爲依現在爲依內外汝入禅耶,又舍利弗,爲依身禅爲依心禅,長老舍利弗言,如來爲彼聲聞之人說離欲法,我依彼法如是入禅。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過去如來未來如來現在如來,無人令住無處可住,若無住者依不可得,真如無念亦無所念,真如不退真如無相,過去真如不可得,未來真如不可得,現在真如不可得,乃至心真如不可得,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諸佛如來亦不可得,又此可得不可得法,如是二種皆不可得。[11]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二、無有
複次大德舍利弗,更無有法在真如外而可顯說,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住真如已然後說法。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真如非有,雲何如來住真如已而當說法。[12]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叁、無分別智
大德舍利弗,若人不取有爲法界不悕涅槃,如是之人能受此法,若不見染若不見淨若無心取,如是之人能受此法,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說法太深,信此法人甚爲少耳,文殊師利,阿羅漢人學無學人尚非境界,何況一切愚癡凡夫。……阿羅漢法亦不可得,若不可得則不分別,若不分別則無所行,若無所行則無戲論,若無戲論是則寂靜,如是無行亦無戲論,寂靜之人則不取有亦不取無,非有非無如是不取,若不取者則無所得,如是之人離一切得,無心離心住聲聞法,如是應知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說此法已,時彼五百諸比丘衆,從坐而起舍離而去,文殊師利童子異我梵行,是故應舍。[13]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分別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
四、法界、窮盡法界
如是法者非識所知非智所知,何以故?法界法爾故。法界如是無念無退,如其彼法無念無退,非識所知非智所知,諸非識知非智所知則非所念,如是舍利弗,聞此法門所得福勝,非修四禅,非四無量,非四無色叁摩跋提,何以故?若不得聞此法門者,則于生死不可得脫。[14]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窮盡法界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十一節。
五、無念
複次舍利弗,若有人言,過去未來現在,于實際中說有依處說無依處者,當知彼輩誹謗如來獲大重罪,所以者何,彼真實際無憶無念亦無墮落,無有形色無有相狀而可得者,唯舍利弗,真實際中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實不可得,略說乃至心意等法亦不可得,離于實際外無一法而可得者,是故說言名之爲空,空故無法無可顯說。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念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
[1]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梁僧伽婆羅等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251頁上中.
[2] 同上,第251頁下.
[3] 同上,第252頁.
[4] 同上,第252頁.
[5] 同上,第253頁上.
[6]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梁僧伽婆羅等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253頁上.
[7]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梁僧伽婆羅等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253頁中.
[8] 《央掘魔羅經》卷第四,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第539頁上~540頁下、542頁上.
[9] 《央掘魔羅經》卷第二,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第527頁中.
[10] 《央掘魔羅經》卷第四,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第539頁中、540頁上.
[11]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元魏菩提流支譯,《大正藏》第十四冊,第510頁中.
[12] 同上,第510頁中.
[13] 同上,第510頁下、511頁上.
[14]《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元魏菩提流支譯,《大正藏》第十四冊,第511頁中.
《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