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1
第二節 從《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談起
一、平等得菩提
諸煩惱自性亦複如是無來無去。佛言:童子,何者是諸煩惱自性。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諸煩惱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異諸煩惱自性者,如來則非平等正覺,以不異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覺說名如來。……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一切凡夫于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是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貪瞋癡性即是平等,我常住于如是平等。……夫正住者,不應于己見勝謂他爲劣故。[1]
我恒爲一切衆生說未聞法,是故我爲聲聞,又問言,汝雲何是辟支佛?答曰:我能了知一切諸法皆從緣起,是故我爲辟支佛,又問言,汝雲何是叁藐叁佛陀?答曰:我常恒覺一切諸法體相平等,是故我爲叁藐叁佛陀。[2]
雖恒觀察一切諸法,無有所作無能作者,體相平等,是中無有少法可得若生若滅,而常精進修習不舍,是則名爲修正勤耳,雖以智光開了諸法,而恒正定寂然不動,雖常安住平等法性,而斷衆翳障戲論分別,如是名爲修習五根。[3]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得菩提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九節。
第四節 從《佛說魔逆經》談起
二、平等精進
假使不行一切塵勞,而以斷除衆生愛欲垢穢,是則名曰菩薩所行平等精進,若于叁界而無所行,救濟叁界,倚著衆生諸惱之患,是爲菩薩平等精進,行于布施無所想念,修以四恩攝諸悭貪;行于禁戒而無想念,攝諸犯惡衆生之類;行于忍辱而無所想,攝諸瞋恚人民之衆;行于精進無所想念,攝諸懈怠;行于禅定無所想念,攝諸亂意;行于智慧無所想念,攝諸惡智,是爲菩薩平等精進。[4]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精進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
七、本淨
心者自然則爲清淨,諸法亦然自然清淨,法界清淨得不動轉。[5]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本淨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
第五節 從《佛說如幻叁昧經》(《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談起
一、平等
其行菩薩于此諸退而不退轉,問曰,何所不轉?答曰:通達佛慧則不退轉,空無想願則不退轉,于本無行則不退轉,亦于法界了其本際則不退轉,所以者何,用平等行故不退。……若言有者則爲計常,若言無者則墮斷滅。[6]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
叁、本淨
文殊師利應時告曰:一切諸佛皆爲一佛,一切諸剎皆爲一剎,一切衆生悉爲一神,一切諸法悉爲一法,是一定故故名曰一,亦非定一亦非若幹。……佛言:菩薩曉了眼耳鼻口身心無有弊礙,何謂曉了六情事者,曉了于眼則本淨空,耳鼻口身意亦複如是悉空本淨,不自想念我曉了之,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悉空本淨,不想曉了。[7]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本淨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
第六節 從《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談起
二、菩提
“複次,大德舍利弗!汝說:“佛者是誰語言?”此語言,不合不散,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無有一法可與相應,無字無句。大德舍利弗!欲見佛者,當如是學。”……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無菩薩住菩提心求無上菩提。何以故?菩提心不可得,無上菩提亦不可得。五無間罪是菩提性,無有菩薩起無間心求無間罪果,雲何有菩薩住菩提心求無上菩提?菩提者,是一切諸法。……菩薩摩诃薩若欲學菩提自在叁昧,得是叁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諸佛名字,亦悉了達諸佛世界,無有障礙,當如文殊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若欲得坐道場,成無上菩提,當修此般若波羅蜜。……一切衆生,爲菩提故修菩提道,而實無衆生亦無菩提,若人欲信樂此法,當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諸法如實與菩提等如。非衆生行,不舍自性,彼衆生行是非行,彼非行是菩提,彼菩提是法界。若欲不著此法,當修般若波羅蜜。[8]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菩提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九節。
叁、無有
佛告文殊師利:“若般若波羅蜜無住處者,汝雲何修?雲何學?”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羅蜜有住處者,則無修學。”……不爲法增、不爲法減,是修般若波羅蜜。不斷凡夫法、不取如來法,是修般若波羅蜜。……無得無舍,是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爲生死過患,不爲涅槃功德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作是思惟:“此法上,此法中,此法下。”非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無上、中、下法故。世尊!我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佛法無上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無有一法如微塵許,名爲無上。何以故?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空,乃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空,十力十力空,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乃至薩婆若薩婆若空。空中無無上,無上中無空。空不空畢竟不可得故。世尊!不可思議法是般若波羅蜜。”[9]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
--------------------------------------------------------------------------------
[1]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唐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08頁中下.
[2] 同上,第109頁中.
[3]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下,唐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13頁中.
[4] 《佛說魔逆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叁冊,第112頁中.
[5] 同上,第115頁.
[6] 《佛說如幻叁昧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39頁上.
[7] 《佛說如幻叁昧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43頁上.
[8]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33頁中~736頁上、738頁上.
[9] 同上,第734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