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第二十九節、第叁十節、第叁十一節
第二十九節 覺性、本然明覺、本然相續之心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覺性、本然明覺、本然相續之心
(一)無爲自然元成覺性中,不勤自放廣大密意顯,超越善惡因果菩提心,不變法性狀中爲關鍵。[1]
(二)複欲求覺性自現,但心尚不安定,可以放下,不必勤求自然平等和不散亂。如虛空中情器世間自現自住自壞自空,于虛空之體中而不傾動,一切法于覺性界中起,于覺性界中住,于覺性界中解脫,而于覺性空寂通徹之狀中不動,是即熟練于了悟之界,此最爲關鍵。[2]
(叁)一切法攝于覺性。此覺性菩提心者,自體是空故超出常邊,本性是明顯故超出斷邊,超絕有無是非四邊之境,是本自元成之性。初本淨,是謂無有得失轉變。《應成續》雲:“如是一切之法性,無有所應求取者。亦無少分應放下,是無皆無所有之法性。”又《獅子妙力圓滿續》雲:“遠離四邊諸佛自覺性,出過有無常斷之法身”。又《六界續》雲:“自體體性本來淨,本性即是本元成”。[3]
(四)一切法之不越過覺性與覺性之妙用,覺性自體,離絕言思,無有戲論,是爲一切法之根源。無有偏黨,不墮邊執,本來平等。覺性之妙用中,一切外境顯現都是本色,執以爲我故,如對于過去所見婦女在夢中出現,此起現和一切內能取八聚之心識及心所,由于大悲現門不,把能現執以爲我,生起能所二取境相,這一切亦無實義,雖然顯現乃是空色,外內悉無所得,于“無有”之法中,無量平等,若了悟自性,不要當下去斷,即于本位上而得解脫,猶如夢境幻相相似。《大鵬續》雲:本來則是不墮邊執心,輪回惡趣爲誰有而現,猶如不實如夢尋香城,假現不能起實際作用。[4]
(五)如是當下放下法性空,覺性無變故無動不動,不合不離最勝廣大界,非是文字所诠之境界,般若湧現覺性自起現,雖是多聞而無世務心,了悟無言說界瑜伽士,無有诠與不诠皆立斷,修與所修皆無有得故,沈掉妄念之敵不需除。
此教言猶如樹根或許顧慮有盜竊者,這是不可能的。因爲《中觀根本頌》和《寶積經》之內亦有。又《俱舍》前書所有之材料等在《普明續》之內亦有。又《賢獅子略疏》中有雲:“啊呀!種種經論之理趣于《般若二萬頌》中皆有也”。[5]
(六)但還要修無修如水相續之靜慮,把凡境所現,覺性任運讓其舒展,不作遮止僅知道了,聽其自然放松,不用解結辦法這是關鍵。只平等自醒,則空明均等,相續不斷,于無生中現起無滅,于無生界而成解脫,此爲轉于本覺河流之靜慮。本然相續之心。[6]
(七)如如性中不需再修行,本來元成不須再改治
斷去心中挂慮和恐怖,應知無求元成是真界
如已成日輪,不需再修習豪光,覺性起時,法身即已成就,不需再以精進勤修隨行,《普作續》雲:無住無念全無有所需,無念平等之境自然住,本已成辦不起勤行心,隨此大樂在何皆安住,一切諸法心要皆成辦。[7]
(八)若不于現在認知本淨之自地,只用平凡之叁摩地,則不能從禅天(四禅)得到解脫,反爲所縛,而持取上界之生身。《耳傳底迦續》雲:“雖知修持不知解,如何不似靜慮天”。故在內界空明中,覺性則穩住自地,舍身之當下則與法身元成寶合而爲一,成爲無分別。[8]
(九)以一自覺普攝諸法者,即無邊際現而有之*輪涅無余起現由界觀,是故皆爲初起界包羅一切法皆自“覺性之體”中起現故,最初所現即爲一覺性所包羅。《普作續》雲:“此無因果之心要,普作一切統領者。”[9]
(十)《覺性自起大續》雲:猶如陽焰行于水,不可說爲本非有,亦不可說即是有,超越有無二邊故,智者于意不可想,覺性自體本無生,顯現本性又不滅,覺性性相非實有,覺性之果不要改。[10]
(十一)修習之相顯現法,即是空明覺性相,此性不與它混雜,自然窮盡能所邊,法性自體本清淨。顯相之法不迷亂,因緣清淨自性中,實與非實本清淨,貪著五門境亦淨,大種粗分亦清淨,顯示智淨增長境,此即窮盡之法性。又本覺真空中起動搖故,先應清淨粗細大種,我執清淨。則智慧空明之覺受成就增長,最後粗細大種之各各微塵分淨化,如霧消散,質礙澄淨,于覺性法身本淨中達窮盡地。[11]
(十二)覺性與大悲周遍
《覺性自起續》雲:“覺性無別安住爲法身,覺性無滅而明爲報身,覺性能現一切爲化身。”[12]
《第六界續》中說:“一切所之盡皆知﹐所謂大悲即本智﹐能知化機之意樂。”
《應聲成續》中說:“對彼稱爲盡所有﹐由此智知化機心﹐通曉利他之事業﹐亦能了悟法本性。”[13]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覺性的培養是成佛重要關鍵之一,筆者舉例如下:
(一)大王!我常語諸衆生:“但斷叁界無明盡者,即名爲佛。”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由此得爲衆生之本,亦是諸佛菩薩行本。[14]
(二)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正等覺性,如來性自然覺性,一切智性,皆不可思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爲此不可思議事故出現世間。[15]
(叁)普賢菩薩言,佛子,覺本無相無性不可思議無有等等,離諸戲論非離戲論非言議之所能及,善男子,是故諸佛覺性如是,妙吉祥言,佛子。若佛法非戲論者,雲何佛法作如是說,普賢菩薩告妙吉祥言,佛子,離言說故作如是說,妙吉祥言,佛子,雲何離言說,普賢菩薩言,妙吉祥,智離言說,妙吉祥言,佛子,智雲何知,普賢菩薩言,妙吉祥,謂智無性智非無性。妙吉祥言。佛子。雲何智無性智非無性,應雲何說叁乘法,普賢菩薩言,妙吉祥,法界離染雲何有說。[16]
(四)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願爲我說如來應正等覺自覺性,令我及諸菩薩摩诃薩而得善巧自悟悟他。[17]
(五)從于無始來,沈迷諸妄境,戲論而熏習,生于種種心,能取及所取,衆生心自性,瓶衣等諸相,離心無所有,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性,自然如是轉,[18]
(六)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19]
(七)複由五覺名爲菩薩,一無境覺,覺依他性故,二真義覺,覺真實性故,叁永無覺,覺分別性故,四圓滿覺,覺一切境一切種故,五不可得覺,覺叁輪清淨故,叁輪者,一應覺,謂菩薩境,二依覺,謂菩薩身,叁覺性,謂菩薩智,此叁不可得故,名不可得覺。[20]
第叁十節 無破無立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無破無立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句義寶藏論廣講》提到:“現見驗相境界增長時,身如疼痛所苦之人,無羞愧和愛美之想,此種情景是由風已得入中脈而産生,此爲大圓滿無破無立之義已入于全身。又由秘密灌頂使其全身清淨和由無戲論灌頂所得智慧依其本規而顯現也。其言語猶如瘋子湧現自言自語,是從語言清淨于自境中而産生也,此爲大圓滿不可言說之義入于語之妙光中,故無戲論之義而斷于內也。心如七次中毒之人,失去憶念,是由心解脫于無生界中而産生,此爲大圓滿無生自解之證悟。外來入于內心都是戲論,而不是自心本有的智慧也。”[21]
第叁十一節 大悲、大悲周遍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大悲周遍
(一)大悲周遍
《第六界續》中說:“一切所之盡皆知﹐所謂大悲即本智﹐能知化機之意樂。”《聲應成續》中說:“對彼稱爲盡所有﹐由此智知化機心﹐通曉利他之事業﹐亦能了悟法本性。”[22]
(二)大悲
自性大圓滿離作自成之正見即本性之中何者也不成。總而言之,現基不滅之覺性即是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不滅之法性。[23]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大悲、大悲周遍是重要修行見地,舉例如下:
(一)佛以大悲智,自覺覺于他,威德大神通,所說皆如是[24]
(二)何等爲菩薩摩诃薩第八如相回向,佛子,此菩薩摩诃薩,成就念智,安住不動,離癡正念,直心不動,成就堅固不可壞業,一切智境界得不退轉,得大乘勇猛無畏之心,修習無盡善根,積集勝妙善根,修白淨法增長大悲,得正直寶,常能正念一切諸佛白淨法,回向心不退轉,樂求菩薩道巧妙方便。[25]
(叁)得如帝網諸無等行,常勤利益一切衆生,雖于無量煩惱垢中,恒與共居,而無染著,普于叁世衆生平等,以無我智,周遍照耀,以大悲藏,增長善根。[26]
(四)世尊雲何爲菩薩摩诃薩大悲,佛言,善男子,此菩薩摩诃薩大悲者。[27]
(五)彼菩提道通達出生無礙智故,即是大慈,彼菩提道無退轉故,即是大悲。彼菩提道作歡喜故,即是大喜,彼菩提道隨入真實故,即是大舍。[28]
(六)善男子,爲諸衆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衆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衆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無所擁護名爲大舍,若不見我法相己身,見一切法平等無二,是名大舍,自舍[已>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善男子,唯四無量能令菩薩增長具足六波羅蜜,其余諸行不必能爾,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先得世間四無量心,然後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29]
(七)此實相法是真甘露味,佛說實相有叁種,若得諸法實相,滅諸煩惱,名爲聲聞法,若生大悲發無上心,名爲大乘,若佛不出世,無有佛法時,辟支佛因遠離生智,若佛度衆生已,入無余涅槃,遺法滅盡,先世若有應得道者,少觀厭離因緣,獨入山林遠離愦鬧得道,名辟支佛。[30]
--------------------------------------------------------------------------------
[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4頁.
[2] 同上,第43頁.
[3] 同上,第106頁.
[4] 同上,第71頁.
[5] 同上,第40頁.
[6] 同上,第97~98頁.
[7]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3~94頁.
[8] 同上,第113頁.
[9] 同上,第134頁.
[10] 同上,第55頁.
[11] 同上,第154頁.
[12]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86~87頁.
[13] 同上,第460頁.
[14]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叁,菩薩行品第叁,不空譯,《大正藏》第八冊. 第836頁下.
[1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十叁,第二分示相品第四十七之二,玄奘譯,《大正藏》第七冊. 第235頁中.
[16]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第一,法天譯,《大正藏》第十冊. 第885頁中.
[17]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無常品第叁之余,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 第614頁下.
[18] 《大乘密嚴經》卷中,妙身生品第二之余,唐地婆诃羅譯,《大正藏》第十六冊. 第732頁上.
[19]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無常品第叁之余,唐般剌蜜帝譯,《大正藏》第十九冊. 第112頁下.
[20]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功德品第二十二,無著菩薩造,大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第656頁中.
[21]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20~322頁.
[22]同上,第460頁.
[23]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129~130頁.
[24] 《佛說七佛經》,法天譯,《大正藏》第一冊. 第572頁上.
[25]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金剛幢菩薩十回向品第二十一之七,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九冊. 第524頁.
[2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般若譯,《大正藏》第十冊. 第725頁.
[27]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第二,法天譯,《大正藏》第十冊. 第892頁上.
[28]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卷第六,菩提道品第六,惟淨等譯,《大正藏》第十一冊. 第716頁上.
[29]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梵行品第二十之一,宋代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正藏》第十二冊. 第696頁中.
[30] 《中論》卷第叁,中論觀業品第十七(叁十叁偈),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叁十冊. 第25頁中.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二十九節、第叁十節、第叁十一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