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第叁十二節、第叁十叁節、第叁十四節
第叁十二節 五身、五身五智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五身五智
(一)五身五智
于果中解脫之理:以水晶光融入本身中安住之比喻來直指內明遍知智慧身智無離無合不明而明之本性。即以五色光融入本身來表示具足五身五智;以白光融入本身來表示具有大悲不滅之現相;以水晶透明來表示本淨智慧法身。中觀承認不住智慧,大圓滿承認本淨中無有智慧,這僅僅是外現中無有之密意,實際上如果無有智慧,則法身中不能顯現色身的過失,因此墮于斷邊。所以說,雖然徹底清淨了迷亂,但自本性中不滅而現二身,五光與白光融合分爲大圓鏡智,從中出現報身顯現與其余四智。以水晶來比喻本來清淨之法身,如水晶之內明五光依陽光之緣而顯現外明五光。同樣。依所化衆生之緣,法身中的內明大圓鏡智顯現外明具五決定報身,以從五光中顯現白光等之比喻表示自報身中示現化身,即是從法界中以所現智慧利益衆生之理。化身示現涅槃時融入報身,報身融入法身,即稱爲佛陀示現涅槃。以水晶光內收而認識本性,未區分前後時本基與其本體雖然無有差別,但以覺悟未覺悟之差別而依妙慧得解脫,之後內明融入本基中時于一切智身中成佛故稱遍知。任何不定時之本基中皆可稱爲解脫時之基與自然本性身無二無別,與本來清淨之二身融爲一體,猶如鹽溶入水中一般不可分割,與本性身融爲一體從而恒時安住于內明身智無離無合之密意中。從中顯現報身與化身時本性身無有動搖。如《寶性論》雲:“由從法身不動中,依靠種種幻化性,真實示現爲投生,自兜率天而降臨。”自己對此等之理並非只是籠絡略知而是極爲明確後,當爲他人宣說。如果真正通達了此理,則以證悟金剛藏乘之究竟密意,即生便可擺脫輪回,從自身獲得解脫,現前菩提果而成佛。(筆者注:輪涅無二自然本智)
以此法理日輪光明藏,願諸衆生自解于本地,依靠無離無合之身智,任運自成自他之二利。[1]
(二)《靈骨熾燃續》中說:“法身身密誰串修,他人所見境界中,誰亦不能見其身,瑜伽自己任遊戲,不求自得之禅定,自己相續自然生,全無思慮之心力,能普現于瑜伽心,如此出現之士夫,則能見到法身境,見此則能全收入,于諸佛之身密境,誰若串習受用身,已得信念之表相。如此獲得覺受人,能用大受用看法,受用五身和五智,具有如此表相者,乃爲有緣瑜伽士。既于明點空炬光,無有功用而顯現,凡皆身密相所顯,如是漸次能見者,即是見到報身根。”[2]
(叁)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十叁品任運之果中提到五身五智:
1、不變金剛身:
“不緣法性無遷變,自性本來清淨分,稱爲不變金剛身,究竟基界盡法性。”《智網續》中雲:“法界清淨金剛身,不變不滅離思維。”
2、現前菩提身:
“自性客障二清淨,獲證遍知法理海,究竟斷證之功德,衡量力等究竟分,立名現前菩提身,究竟不共德現基。”《智網續》中雲:“遠離垢故稱爲正,增上功德名爲覺,是故稱爲菩提性,無二相融雙運故,稱爲現前菩提身。”
3、寂滅法身:
叁身寂滅之法身是指微妙智慧身與智慧藏,如月亮隱沒于虛空中之分而安住于離邊法界的本性中。
4、圓滿報身:
所宣說的任運自成四身中的報身是從如虛空般的內明法界中自現的。
“本性自現受用身,處時本師眷圓滿。”
“基圓無變時不定,叁時無時普賢時,平等圓滿大法性,自性本來清淨性。”
5、化身:
“報身刹中所化界,能化導師次第現,自性調衆種種身,以叁化身利有情。”
“自性化身之本師,密嚴現喜具德刹,蓮積成事五世界,大日如來不動佛,此等五部佛身相,具足相好光燦燦,顯現寂猛無量相,任運成辦衆二利。”
6、五智:
“報身各有五五智,法界性智大圓鏡,平等性智妙觀察,成所作智此五智,各具附屬四四智,一切平等一味性。”
(1)法界性智不動搖,遠離二取戲論邊。
(2)大圓鏡智諸智圓,即是明空之現基。
(3)平等性智諸法同,輪涅無二大圓滿。
(4)妙觀察智于所知,如所盡所不雜見。
(5)成所作智圓事業,于諸所知恒無礙。[3]
(四)、五身五智
1、五身
覺性智本住五身者。即爲覺性智由自境法性行相中本來元成妙色之所顯現,故現毗盧遮那佛身;覺性智如金剛般堅固不變,故現不動佛身;覺性智本來就有光明之功德,在實修時驗相顯現增長之相,故現寶生佛身;覺性本光無量無邊,故現無量壽佛身;覺性本來就是佛,就修彼義,任運成就二利,故現不空成就佛身。
如是覺性從本即具五身,而衆生現在則顯現五蘊。
如《覺性自起續》雲:“解脫之蘊即佛身。”《秘密藏續》雲:“金剛蘊之諸分支,稱爲圓滿之五佛。”《甘露現生續》雲:“色蘊則爲毗盧佛,受蘊即是寶生佛,想蘊即是無量佛,行蘊即是不空佛,識蘊即是阿閦佛。”[4]
2、五智
覺性本住有五智。即此覺性本身則能明現諸法共相和別相,明現本身影像,猶如大圓鏡智;覺性本身無善惡、大小之異,如虛空,與摩尼寶平等,故爲平等性智;覺性具有對諸法與根之差異能明辨不紊,故爲妙觀察智;覺性本身無所障礙而本自解脫,故爲成所作智;覺性本身遠離一切戲邊,故爲法界智。如是覺性本來具有五智,而現在則顯現爲五煩惱。
如《獅子妙力圓滿續》所雲:“五煩惱有五智慧。”《珍寶聚積續》雲:“我想束縛五煩惱,本來覺性自現故,本來智慧而不知。”《大樂嬉摩摩格續》雲:“愚癡即是法界智,嗔怒即是大圓智,傲慢即爲平等智,貪欲爲妙觀察智,嫉妒爲成所作智。”[5]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五身、五身五智是重要修行見地,舉例如下:
(一)法王法自在,宣說最勝道,成就諸義利,離諸分別相,分別界無盡,顯微妙法界,具福修福聚,智慧出大智,正智了無有,修集二資糧,常普勝相應,禅定意微妙,示身相不動,叁身勝根本,正覺五身性,周遍五智性,五佛妙寶冠,五眼淨無著,增長諸正覺,最勝諸佛子,智不生叁有,法能斷輪回,金剛一實性,生作有情主,虛空自然生,大慧大智火,大光而遍照,智光大熾盛,世燈大智炬,大威大光明。[6]
(二)諸常見中勝禅定,誓修靜慮是智王,自解各各皆不動,最上勝者持叁身,具足正覺五身性,遍主五種智自性,首冠莊嚴五覺性,持五種眼離執著,令諸正覺皆增長,正覺尊子勝微妙,勝智出有出生處,出現法中離叁有,獨一堅固金剛性,初生已作有情主,現空性中自超出,勝智妙智如大火,以大光明遍照耀,以智慧明令顯現,是有情燈智慧炬,具大威勢顯光明。[7]
(叁)舍于輕慢世間等,是名菩薩所行道,滅盡無邊諸苦已,及彼煩惱諸眷屬,究竟安樂無所求,圓滿菩提寂靜道,所行六種波羅蜜,叁身五智十力等,一切功德悉具足,如是永離無邊苦,過去修行無量劫,爲衆生故求菩提,一切衆善悉皆修,遠離諸惡眷屬等,恒樂深山寂靜處,遠離聲色想真空,如是精進不間修,獲大丈夫圓滿慧。[8]
第叁十叁節 四光脈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四光脈
如是內色從脈中如放射般外現,由此外現則爲炬光之本光,由心髒之光明而出有光脈四門,即“噶底大金脈”、“晶管脈”“白絹線脈”和“空自解脫脈”。[9]
二、四光脈的修持
大圓滿法在基礎修行的過程中,依然以西藏密宗共有的叁脈四輪爲依據,但涉入正行後,它另有四大特殊脈道爲光明安住的處所,其中存在著諸多明點,則要依靠獨特的四條脈道進行修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晶管脈。
(一)晶管脈
1、又稱遠通水光脈,連接心和眼,是顯現起無數金剛鏈的光明所依之處。
密宗認爲人體遍布無數脈道,但大圓滿法脫噶修行則著重應用其中心輪八瓣脈的系統,心輪有八瓣,每瓣各自再發出叁脈,一共二十四脈,分別走向身體不同地方。以上的四條脈道,就多和心輪相連。
脫噶觀光主要通過以上四脈中的晶管脈來實現。晶管脈由心開始,一直通向眼根,晶瑩透徹,就好似水晶管,故名晶管脈。晶管脈中存在六種光明,能遠射,所以又稱遠通水光脈。晶管脈連接著心髒,大圓滿法認爲,在心髒(肉團心)中央有具足光明的光明脈,像放光一樣照明一切細脈,這就是本覺智慧(或稱內證智、自然智、心性等等)的隱藏之處。而晶管脈就是智能光明顯現的通道,通過它,能夠看見叁身境界。凡人通過視力只能看到色塵(即物質世界),因而顛倒輪回;而修行者則能通過與眼相連得光明通道發現法性,這就是修行者的特別之處。[10]
2、晶管脈可以叫做“悲智脈”或譯爲“噶底脈”(Kati)此脈連接雙眼位于胸窩。由脈發光通于雙目,成爲“白柔脈光”。俱生智即住于脈內。此智開發,即有清淨自顯現生起,此實爲清淨覺性于自然智心光明中自顯現。有時亦將此清淨自顯現稱爲“日月壇城”,視爲涅槃界自顯現。
《大圓滿廣大日輪續》雲:“心眼相連有脈道,極秘密脈如水晶。”此即說悲智脈與白柔脈光。
故由悲智脈連通雙目凝視虛空,即可得心性自顯現。此爲修持要訣。[11]
(二)迦底大金脈
它位于中脈中間,與心髒中央相連,呈藍色,有根本明點光布滿其中。
(叁)白絲線脈
它依附于迦底大金脈向上自通梵穴(頭頂頂端),其中分布有運轉明點,是修轉識法(如破瓦法、開頂法等)的重要通道。
(四)細旋脈
它位于臍、心、喉、頂四輪之中,其中有頂上明點。[12]
第叁十四節 唯一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唯一
(一)唯一
複次…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叁十二節、第叁十叁節、第叁十四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