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三十二节、第三十三节、第三十四节

  附录一 第三十二节、第三十三节、第三十四节

  第三十二节 五身、五身五智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五身五智

  (一)五身五智

  于果中解脱之理:以水晶光融入本身中安住之比喻来直指内明遍知智慧身智无离无合不明而明之本性。即以五色光融入本身来表示具足五身五智;以白光融入本身来表示具有大悲不灭之现相;以水晶透明来表示本净智慧法身。中观承认不住智慧,大圆满承认本净中无有智慧,这仅仅是外现中无有之密意,实际上如果无有智慧,则法身中不能显现色身的过失,因此堕于断边。所以说,虽然彻底清净了迷乱,但自本性中不灭而现二身,五光与白光融合分为大圆镜智,从中出现报身显现与其余四智。以水晶来比喻本来清净之法身,如水晶之内明五光依阳光之缘而显现外明五光。同样。依所化众生之缘,法身中的内明大圆镜智显现外明具五决定报身,以从五光中显现白光等之比喻表示自报身中示现化身,即是从法界中以所现智慧利益众生之理。化身示现涅槃时融入报身,报身融入法身,即称为佛陀示现涅槃。以水晶光内收而认识本性,未区分前后时本基与其本体虽然无有差别,但以觉悟未觉悟之差别而依妙慧得解脱,之后内明融入本基中时于一切智身中成佛故称遍知。任何不定时之本基中皆可称为解脱时之基与自然本性身无二无别,与本来清净之二身融为一体,犹如盐溶入水中一般不可分割,与本性身融为一体从而恒时安住于内明身智无离无合之密意中。从中显现报身与化身时本性身无有动摇。如《宝性论》云:“由从法身不动中,依靠种种幻化性,真实示现为投生,自兜率天而降临。”自己对此等之理并非只是笼络略知而是极为明确后,当为他人宣说。如果真正通达了此理,则以证悟金刚藏乘之究竟密意,即生便可摆脱轮回,从自身获得解脱,现前菩提果而成佛。(笔者注:轮涅无二自然本智)

  以此法理日轮光明藏,愿诸众生自解于本地,依靠无离无合之身智,任运自成自他之二利。[1]

  (二)《灵骨炽燃续》中说:“法身身密谁串修,他人所见境界中,谁亦不能见其身,瑜伽自己任游戏,不求自得之禅定,自己相续自然生,全无思虑之心力,能普现于瑜伽心,如此出现之士夫,则能见到法身境,见此则能全收入,于诸佛之身密境,谁若串习受用身,已得信念之表相。如此获得觉受人,能用大受用看法,受用五身和五智,具有如此表相者,乃为有缘瑜伽士。既于明点空炬光,无有功用而显现,凡皆身密相所显,如是渐次能见者,即是见到报身根。”[2]

  (三)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十三品任运之果中提到五身五智:

  1、不变金刚身:

  “不缘法性无迁变,自性本来清净分,称为不变金刚身,究竟基界尽法性。”《智网续》中云:“法界清净金刚身,不变不灭离思维。”

  2、现前菩提身:

  “自性客障二清净,获证遍知法理海,究竟断证之功德,衡量力等究竟分,立名现前菩提身,究竟不共德现基。”《智网续》中云:“远离垢故称为正,增上功德名为觉,是故称为菩提性,无二相融双运故,称为现前菩提身。”

  3、寂灭法身:

  三身寂灭之法身是指微妙智慧身与智慧藏,如月亮隐没于虚空中之分而安住于离边法界的本性中。

  4、圆满报身:

  所宣说的任运自成四身中的报身是从如虚空般的内明法界中自现的。

  “本性自现受用身,处时本师眷圆满。”

  “基圆无变时不定,三时无时普贤时,平等圆满大法性,自性本来清净性。”

  5、化身:

  “报身刹中所化界,能化导师次第现,自性调众种种身,以三化身利有情。”

  “自性化身之本师,密严现喜具德刹,莲积成事五世界,大日如来不动佛,此等五部佛身相,具足相好光灿灿,显现寂猛无量相,任运成办众二利。”

  6、五智:

  “报身各有五五智,法界性智大圆镜,平等性智妙观察,成所作智此五智,各具附属四四智,一切平等一味性。”

  (1)法界性智不动摇,远离二取戏论边。

  (2)大圆镜智诸智圆,即是明空之现基。

  (3)平等性智诸法同,轮涅无二大圆满。

  (4)妙观察智于所知,如所尽所不杂见。

  (5)成所作智圆事业,于诸所知恒无碍。[3]

  (四)、五身五智

  1、五身

  觉性智本住五身者。即为觉性智由自境法性行相中本来元成妙色之所显现,故现毗卢遮那佛身;觉性智如金刚般坚固不变,故现不动佛身;觉性智本来就有光明之功德,在实修时验相显现增长之相,故现宝生佛身;觉性本光无量无边,故现无量寿佛身;觉性本来就是佛,就修彼义,任运成就二利,故现不空成就佛身。

  如是觉性从本即具五身,而众生现在则显现五蕴。

  如《觉性自起续》云:“解脱之蕴即佛身。”《秘密藏续》云:“金刚蕴之诸分支,称为圆满之五佛。”《甘露现生续》云:“色蕴则为毗卢佛,受蕴即是宝生佛,想蕴即是无量佛,行蕴即是不空佛,识蕴即是阿閦佛。”[4]

  2、五智

  觉性本住有五智。即此觉性本身则能明现诸法共相和别相,明现本身影像,犹如大圆镜智;觉性本身无善恶、大小之异,如虚空,与摩尼宝平等,故为平等性智;觉性具有对诸法与根之差异能明辨不紊,故为妙观察智;觉性本身无所障碍而本自解脱,故为成所作智;觉性本身远离一切戏边,故为法界智。如是觉性本来具有五智,而现在则显现为五烦恼。

  如《狮子妙力圆满续》所云:“五烦恼有五智慧。”《珍宝聚积续》云:“我想束缚五烦恼,本来觉性自现故,本来智慧而不知。”《大乐嬉摩摩格续》云:“愚痴即是法界智,嗔怒即是大圆智,傲慢即为平等智,贪欲为妙观察智,嫉妒为成所作智。”[5]

  二、北传佛经相关内容

  在北传佛经大乘佛法中,五身、五身五智是重要修行见地,举例如下:

  (一)法王法自在,宣说最胜道,成就诸义利,离诸分别相,分别界无尽,显微妙法界,具福修福聚,智慧出大智,正智了无有,修集二资粮,常普胜相应,禅定意微妙,示身相不动,三身胜根本,正觉五身性,周遍五智性,五佛妙宝冠,五眼净无着,增长诸正觉,最胜诸佛子,智不生三有,法能断轮回,金刚一实性,生作有情主,虚空自然生,大慧大智火,大光而遍照,智光大炽盛,世灯大智炬,大威大光明。[6]

  (二)诸常见中胜禅定,誓修静虑是智王,自解各各皆不动,最上胜者持三身,具足正觉五身性,遍主五种智自性,首冠庄严五觉性,持五种眼离执着,令诸正觉皆增长,正觉尊子胜微妙,胜智出有出生处,出现法中离三有,独一坚固金刚性,初生已作有情主,现空性中自超出,胜智妙智如大火,以大光明遍照耀,以智慧明令显现,是有情灯智慧炬,具大威势显光明。[7]

  (三)舍于轻慢世间等,是名菩萨所行道,灭尽无边诸苦已,及彼烦恼诸眷属,究竟安乐无所求,圆满菩提寂静道,所行六种波罗蜜,三身五智十力等,一切功德悉具足,如是永离无边苦,过去修行无量劫,为众生故求菩提,一切众善悉皆修,远离诸恶眷属等,恒乐深山寂静处,远离声色想真空,如是精进不间修,获大丈夫圆满慧。[8]

  第三十三节 四光脉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四光脉

  如是内色从脉中如放射般外现,由此外现则为炬光之本光,由心脏之光明而出有光脉四门,即“噶底大金脉”、“晶管脉”“白绢线脉”和“空自解脱脉”。[9]

  二、四光脉的修持

  大圆满法在基础修行的过程中,依然以西藏密宗共有的三脉四轮为依据,但涉入正行后,它另有四大特殊脉道为光明安住的处所,其中存在着诸多明点,则要依靠独特的四条脉道进行修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晶管脉。

  (一)晶管脉

  1、又称远通水光脉,连接心和眼,是显现起无数金刚链的光明所依之处。

  密宗认为人体遍布无数脉道,但大圆满法脱噶修行则着重应用其中心轮八瓣脉的系统,心轮有八瓣,每瓣各自再发出三脉,一共二十四脉,分别走向身体不同地方。以上的四条脉道,就多和心轮相连。

  脱噶观光主要通过以上四脉中的晶管脉来实现。晶管脉由心开始,一直通向眼根,晶莹透彻,就好似水晶管,故名晶管脉。晶管脉中存在六种光明,能远射,所以又称远通水光脉。晶管脉连接着心脏,大圆满法认为,在心脏(肉团心)中央有具足光明的光明脉,像放光一样照明一切细脉,这就是本觉智慧(或称内证智、自然智、心性等等)的隐藏之处。而晶管脉就是智能光明显现的通道,通过它,能够看见三身境界。凡人通过视力只能看到色尘(即物质世界),因而颠倒轮回;而修行者则能通过与眼相连得光明通道发现法性,这就是修行者的特别之处。[10]

  2、晶管脉可以叫做“悲智脉”或译为“噶底脉”(Kati)此脉连接双眼位于胸窝。由脉发光通于双目,成为“白柔脉光”。俱生智即住于脉内。此智开发,即有清净自显现生起,此实为清净觉性于自然智心光明中自显现。有时亦将此清净自显现称为“日月坛城”,视为涅槃界自显现。

  《大圆满广大日轮续》云:“心眼相连有脉道,极秘密脉如水晶。”此即说悲智脉与白柔脉光。

  故由悲智脉连通双目凝视虚空,即可得心性自显现。此为修持要诀。[11]

  (二)迦底大金脉

  它位于中脉中间,与心脏中央相连,呈蓝色,有根本明点光布满其中。

  (三)白丝线脉

  它依附于迦底大金脉向上自通梵穴(头顶顶端),其中分布有运转明点,是修转识法(如破瓦法、开顶法等)的重要通道。

  (四)细旋脉

  它位于脐、心、喉、顶四轮之中,其中有顶上明点。[12]

  第三十四节 唯一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唯一

  (一)唯一

  复次…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三十二节、第三十三节、第三十四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