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六節
第二十五節 叁身自現、自現叁身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叁身自現、自現叁身
(一)叁身自現
要在身、智不即不離之法界中證得菩提,則于近邊之世間,莊嚴炬光,法身不動而證得報身及化身,任運成就二利者,如此方爲證得究竟之果位。[1]
(二)叁身自現
我即叁身體,無念平等性中住,即是離戲法身體,本性所起生神變,即隨欲生之報身,隨悲爲利調伏者,是即化身之體性。
又《普明續》雲:
如玻璃體本性本清淨,無垢通徹清淨即法身,雖現地水火風和虛空,不悟則在心上有相現,現而無性真智妙光顯,譬如虛空顯現彩虹色,除虛空外非有現似有,住虛空中與空無分別,法性法身無別虛空中,自起自現自明智妙色,現似有方無滅而明顯,顯中無念即是智法身,自體自現報身本成佛,悲心化身二邊皆清淨。[2]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叁身、叁身五智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雲何菩薩了知化身,善男子,如來昔在修行地中,爲一切衆生,修種種法,如是修習至修行滿,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隨衆生意,隨衆生行,隨衆生界,悉皆了別,不待時,不過時,處相應,時相應,行相應,說法相應,現種種身,是名化身,善男子,雲何菩薩了知應身,謂諸如來,爲諸菩薩得通達故,說于真谛,爲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爲除身見衆生怖畏歡喜故,爲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是身得現,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了知法身,爲除諸煩惱等障,爲具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種身,是假名有,此第叁身,是真實有,爲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清淨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3]
(二)未來一切諸世尊,守護叁聚淨戒寶,斷除叁障並習氣,當證正等大菩提,現在十方諸善逝,具修叁聚淨戒因,永斷生死苦輪回,得證叁身菩提果。[4]
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等,等覺叁地,妙覺叁身,于九識中晈然明淨,無有諸影。[5]
(叁)若人怖苦厭生死,求出沈淪趣解脫,舍于輕慢世間等,是名菩薩所行道,滅盡無邊諸苦已,及彼煩惱諸眷屬,究竟安樂無所求,圓滿菩提寂靜道,所行六種波羅蜜,叁身五智十力等,一切功德悉具足,如是永離無邊苦,過去修行無量劫,爲衆生故求菩提,一切衆善悉皆修,遠離諸惡眷屬等,恒樂深山寂靜處,遠離聲色想真空,如是精進不間修,獲大丈夫圓滿慧。[6]
(四)阿難,無上菩提攝叁身盡,是故名爲菩提行處,阿難,何者無上菩提常住法,而此常住有二種法爲作因緣,一者不生不滅,二者無窮無盡,是名菩提常住法,阿難,何者是無上菩提不共相,不共有二種。一者不可知,若諸凡夫聲聞緣覺不能通達,非其境界,二者不可得,除佛一人余無得者,是不共法有五種,一者如如理甚深故,二者自在不可動故,叁者清淨無漏界所攝故,四者一切所知處無礙故,五者爲衆生利益事圓滿故是名菩提不共相。[7]
(五)說諸佛法界清淨。次說諸佛叁身。偈曰。性身及食身,化身合叁身,應知第一身,余二之依止。
釋曰,一切諸佛有叁種身,一者自性身,由轉依相故,二者食身,由于大集衆中作法食故,叁者化身,由作所化衆生利益故,此中應知,自性身爲食身化身依止,由是本故。[8]
(六)向說佛法身,及一切種智,自在與涅槃,及第一義谛,不可思議法,應供等功德,唯自身內證,應當如是知,彼叁身差別,實法報化等,所謂深快大,無量功德身,明實體身者,謂諸佛法身,略說五種相,五功德應知,無爲無差別,遠離于二邊,出離煩惱障,智障叁昧障,以離一切垢,故聖人境界,清淨光明照,以法性如是,無量阿僧祇,不可數思議,無等諸功德,到第一彼岸,實法身相應,以快不可數,非思量境界,及遠離習氣,無邊等佛法,次第不離報,受種種法味,示現諸妙色,淨慈悲習氣,無虛妄分別,利益諸衆生,自然無休息。[9]
(七)今說瑜伽師地論者,名義雲何,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窮于法界無斷盡故,分別叁乘功德經中,叁乘果德,名爲瑜伽,皆與正理等相應故,贊佛論說叁身叁德皆是瑜伽,叁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或諸如來,證瑜伽滿,隨其所應,持此瑜伽,調化一切聖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師,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爲地,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爲論,欲令證得瑜伽師地,而說此論。[10]
第二十六節 本性(澄明本性、光明本性)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本性
(一)本性
自覺大界解結大清淨,境心所現無障平等要,悉收本性靜慮元成中,一切時間猶如大河流,無修元成真智恒不斷,諸法心要自然最初界,達于普賢實義密意量。[11]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本性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佛子,如大虛空,一切世界于中成壞,而無分別,本性清淨,無染無亂,無礙無厭,非長非短,盡未來劫,持一切剎,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以等虛空界,廣大深心,起大願風輪,攝諸衆生,令離惡道,生諸善趣,悉令安住一切智地,滅諸煩惱生死苦縛,而無憂喜疲厭之心。[12]
(二)善現。以有爲無爲及彼本性真如自性自相。若動若住不可得故。善現。故說大乘無來無去無住可見譬如虛空。[13]
(叁)複次善男子,菩提清淨無垢無有處所,此中何法名爲清淨,雲何無垢雲何複名無有處所,所謂空即清淨,無相即是無垢,無願即無處所,無生即是清淨,無行即是無垢,無起即無處所,諸法本性即是清淨,窮究清淨即是無垢,本性光明即無處所,體不可說即是清淨,體無分別即是無垢,離言寂默即無處所,真谛清淨法性無垢真實之際即無處所。[14]
(四)加逆罪相不可思議,何以故?諸法實相不可壞故。如是逆罪亦無本性,不生天上不墮地獄,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業緣皆住實際,不來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無邊,無前無後故。是故,舍利弗!若見犯重比丘不墮地獄,清淨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應供非不應供,非盡漏非不盡漏。何以故?于諸法中住平等故。[15]
(五)一切諸佛,同一體性,無濁無翳,無我無我所,非內非外,了境空寂,不生妄想,無所依無所作,不住諸相,永斷分別,本性清淨,舍離一切攀緣憶念,于一切法,常無違诤,住于實際,離欲清淨,入真法界,演說無盡。[16]
(六)若隨諸法究竟清淨本性常寂妙定所行,非不隨順一切有情種種所樂威儀所行,是則名爲菩薩所行。[17]
(七)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18]
(八)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謂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19]
(九)法性者諸法實相,除心中無明諸結使,以清淨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爲法性,性名真實。[20]
(十)如來身者,不可喻身,無所喻身,清淨無垢離諸染汙,自性光明非先際可觀,非後際可觀,非現在可觀,非種族可觀,非色可觀,非相可觀。[21]
(十一)自性光明遍一切,本來清淨虛空等,是中若法若非法,普觀清淨悉歡喜,所有一切極惡者,彼等非佛菩提器,以大舍心平等觀,亦爲彼等皆攝受。[22]
(十二)善男子心自性光明猶如遍修功行,隨作隨成,亦如白衣易成染色。
爾時一切如來,以自性光明心智豐盛成所作故爲彼菩薩,複說大明,即以如是自性成就大明,爲令發起大菩提心。[23]
--------------------------------------------------------------------------------
[1]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35頁.
[2]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7頁.
[3]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二,分別叁身品第叁,大唐義淨譯,《大正藏》第十叁冊. 第408頁中.
[4]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叁,報恩品第二之下,大唐般若譯,《大正藏》第叁冊. 第301頁上.
[5] 《金剛叁昧經》卷第叁, 金剛叁昧經真性空品第六,北涼失譯,《大正藏》第九冊. 第370頁.
[6]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經》卷第二,施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 第5頁.
[7] 《佛說無上依經》卷上,無上依經菩提品第叁,梁真谛譯,《大正藏》第十六冊. 第472頁.
[8]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叁,菩提品第十,無著菩薩造,大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第叁十一
冊. 第606頁.
[9]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究竟一乘寶性論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後魏勒那摩提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第842頁.
[10] 《瑜伽師地論釋》卷第一,最勝獅子等諸菩薩造,玄奘譯,《大正藏》第叁十冊. 第884頁上.
[1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7頁.
[12]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叁,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十四,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冊. 第398頁.
[13]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九,初分贊大乘品第十六之四,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五冊. 第332頁中.
[14]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四,入如來大悲不思議品第四,大唐般若共牟尼室利譯,《大正藏》第十九冊. 第541頁中.
[15]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梁曼陀羅仙譯,《大正藏》第八冊. 第728頁中.
[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叁十叁之二,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冊. 第249頁下.
[17] 《說無垢稱經》卷第叁,問疾品第五,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四冊. 第570頁上.
[1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唐佛陀多羅譯,《大正藏》第十七冊. 第913頁下.
[19] 《唯識叁十論》,世親菩薩造,大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第61頁上.
[20] 《大智度論》,釋習相應品第叁之余(卷叁十七),聖者龍樹造,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第334頁上.
[21]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七,如來不思議品四之一,法護等譯,《大正藏》第十一冊. 第795頁下.
[22]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卷第七,金剛秘密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之二,施護等譯,《大正藏》第十八冊. 第364頁中.
[23]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卷第一,金剛界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一之一,施護等譯,《大正藏》第十八冊. 第342頁上.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二十五節、第二十六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