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二十叁節、第二十四節

  附錄一 第二十叁節、第二十四節

  第二十叁節 光明如來藏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光明如來藏

  (一)一切顯現增上相皆滅盡,實質身體之顯現也滅盡,能東風之分別念均滅盡無余故稱爲滅盡。法性是指殊勝光明如來藏。此時除光中顯現手指之光影外,無任何其它實質顯現。此時因獲得投生自在而成就無有生死之金剛身,若想以此身體利益衆生,則如布瑪莫劄、蓮花生大士一樣以水月般的大虹身饒益有情以智慧心觀想中陰界叁千衆生可令彼等一刹那間解脫。即觀自己手指變得越來越大從而徹見一切顯現與衆生如幻如水月,便隨機利益衆生。因獲得入境自在而令覺性專注無情法,則可使其晃動、出聲,覺性專注于中陰界衆生則令彼等獲得解脫。倘若不願依以前的身體利衆,則不觀手指,于光明中不動搖安住,從而手指也融入光中,此時外現光明、內蘊光明、密覺光明叁者皆于內明本基童子瓶身刹土中解脫,從而安住于無有遷變之法身、廣大自現之報身、現基不滅之化身中,之後于身智無離無合密意中不動而住。于彼性中不動之同時,從內明自現外明任運自成之密嚴刹中于世間界示現色身,即于十地菩薩前顯現報身五部佛,于一切凡夫及聲聞、緣覺前示現殊勝化身,于一切衆生界前示現工巧化身與投生化身等,現爲衆生各自之本師,乃至輪回未空之前不間斷任運自成行廣大利他事業。[1](叁)事實上只有如來藏方是唯一之勝義谛啊!這並非與外道所說之“常我”同屬一類。“藏”者爲本來光明,且住體內,超乎“常”與“無常”。故不能認爲僅僅是“常”如來藏本性光明,此可依上師之秘訣修持則能見到,故不能認爲是誰也不能見到之隱蔽之物。自體雖爲空明無邊,但並非如手指等有自相之法,非實執之物,且非有自相。故不承認如身體有大小,如來藏亦有大小或美惡等等之差別。外道作“常我”之說與佛說如來藏全不相同,爾等誤認爲僅是名義或是言詞不同而已,由此可見你們是何等無知。[2]

  (二)如是身體形成時,智慧也在心間光明脈中依于芥子許的明點上,如同于有油的燈芯上點燃油燈,其光相遍存于四輪或五輪處,從白絲線般的脈射入雙目中,從而可直接向外看到顯現自光之現相。也就是說,心間光明住于身智無離無合之自密意中,這是一切衆生本來普遍具足的。《吉祥鬘經》雲:“如來藏遍于一切衆生。”《二觀察續》雲:“大智住身中。”《多哈道歌》中雲:“諸多智者說法時,未證身中所具智。”《佛藏經》中雲:“一切衆生身內存在著于本初真如中不動之如來藏。”

  如何存在的呢?即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覺藏、叁身無離無合猶如瓶內油燈般存在于心間五光界五部聖聚壇城中。[3]

  (叁)

  空明覺性大界極廣大,相性不滅種種皆起現

  諸根赤見覺性法性顯,顯現坦然心識亦安然

  六識放松正智自現界,光明顯現內外皆通徹

  本自元成應不改原放

  若于覺性空明境中自明與大無執中平等而住之時,外顯坦然自明,六識放松雖有境現,但能執之境未成,是爲平等。無生界中明現無滅,故無外內中之光明即無所改,按原樣的大放下,則如清澄大海中起現萬有的影像一般。[4]

  二、由全知麥彭仁波切造論,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注疏的《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竅訣寶藏庫》

  書中說:修持自心法性光明如來藏義故,其所得之果,亦即並非基中無有之異續之果。因自性迷爲外境,生起土石等不淨之相,大悲迷爲心,由彼上所現不合本基之分別習氣等遮障,不依對治亦皆自然淨除時,此乃究竟斷德。無勤自然而增上現見法性之如所有與現見有法之究竟果位,不需複轉輪回,獲得本來之地,既是離諸戲論之法身、具五決定之報身、隨衆示現值化身,如是叁身無別任運而成就也。[5]

  叁、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一)如是阿含增一法,叁乘教化無差別,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叁眼除叁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爲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6]

  (二)爾時世尊複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

  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隨正語轉故,一切有情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7]

  (叁)彼菩薩信諸如來正真正覺無上菩提,信諸如來于一念中說叁世事。信如來藏不老不死無量無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信諸佛實際法界一切智一切智人所知力無所畏。[8]

  (四)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義者,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9]

  (五)大慧,我于此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與七識俱生,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如來藏識藏,唯佛及余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薩摩诃薩,于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10]

  (六)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行,于如來藏說聖谛義,此如來藏甚深微妙,所說聖谛亦複深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若于無量煩惱所纏如來之藏,不疑惑者,于出一切煩惱之藏。如來法身亦無疑惑……世尊,如來成就過于恒沙具解脫智不思議法,說名法身,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者,即是如來空性之智,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證,世尊,此如來藏空性之智。複有二種,何等爲二,謂空如來藏,所謂離于不解脫智一切煩惱,世尊,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由信能入,世尊,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空性之智,于四倒境攀緣而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證,一切苦滅唯佛現證,壞諸煩惱修苦滅道……如來藏者則不生不死……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出世間藏,性清淨藏,此本性淨,如來藏者如我所解,縱爲客塵煩惱所染,猶是不可思議如來境界。[11]

  (七)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欲得勝法,應淨如來藏藏識之名,大慧,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然諸凡夫及以聖人悉有生滅,是故一切諸修行者雖見內境界住現法樂,而不舍于勇猛精進,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爲不淨,一切二乘及諸外道,臆度起見不能現證,如來于此分明現見。[12]

  (八)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說,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13]

  (九)此經功德出生無量智慧無量善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解其義理爲人演說,當知是人于如來藏中得佛功德,不久當證最上菩提,具一切智一切種智。[14]

  (十).本性清淨者是自體清淨,此自體即是真如,一切衆生皆有,以平等相故,由有此故說一切法爲如來藏,離垢清淨者,即此真如離煩惱障智障垢已,由此真如清淨故得名爲佛。[15]

  (十一)法界是如來藏,一切無別故者,一切衆生一切諸佛等無差別,故名爲如,得如清淨故者,得清淨如以爲自性,故名如來,以是義故可說一切衆生名爲如來藏。[16]

  (十二)萎華中諸佛,衆蜂中美蜜,皮糩等中實,糞穢中真金,地中珍寶藏,諸果子中芽,朽故弊壞衣,纏裹真金像,貧賤醜陋女,懷轉輪聖王,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寶像,衆生貪瞋癡,妄想煩惱等,塵勞諸垢中,皆有如來藏。……

  華蜂等諸喻,明衆生身中,無始世界來,有諸煩惱垢,佛蜜等諸喻,明衆生身中,無始來具足,自性無垢體。……

  譬如諸色像,不離于虛空,如是衆生身,不離諸佛智,以如是義故,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如虛空中色,以性不改變,體本來清淨,如真金不變,故說真如喻。……

  不空如來藏,謂無上佛法,不相舍離相,不增減一法,如來無爲身,自性本來淨,客塵虛妄染,本來自性空。[17]

  第二十四節 普賢法界 法界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普賢法界、法界

  (一)法界

  如夢境和人等于睡眠之狀中無動搖,六趣自觀之一切法于覺性界中亦無動搖。縱使清淨叁身所現之一切法,除了解脫二取之法外,覺性界中無有少分動搖。《叁身相會續》雲:有情六道四生處,法界中生界中滅,二取境心差別現,所取法界能取界,法界體中無二取,叁世諸佛之智量,起從法界知法界。無滅所知之法界,叁身相會自現自解脫。[18]

  (二)普賢法界

  普賢之界即是覺性自然智空明本淨之體,此中死樂苦等顯現之時,及其時中起現之法並無塵許生死苦樂可得,皆是一覺性之體及其遊戲化現故,覺性無有生死苦樂故。如所顯現,其體則不可得,皆是法性離作本來清淨之顯現,是故輪回顯現之時,當下無得,故輪回亦無可成。本性猶如虛空,無有所作勤修故,則法盡心窮均爲平等,那麼就住于全無所作,此即爲一切之樞要也。覺性之本體中以無業故,亦超越善惡之邊際。若有業者,則成無有自然智之過失。《普作續》雲:“特于凡有皆相同,業名亦系假安立,若是由業來主宰,此自然智則非有”。若謂了知顯現爲苦,彼所顯現即是菩提心之遊戲,是無生法之所起現,于自然智上即是非有,如雲顯現聚散僅是虛空之遊戲或妙用,而虛空本體上則無所有。[19]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普賢法界、法界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20]

  (二)于諸有趣,無所染著,覺悟諸法無有我故,調伏衆生,心無疲厭,以大慈悲,爲體性故,不趣寂滅攝受衆生,了達生死猶如夢故,經一切劫而無熱惱,了知五蘊皆如幻故,現處生死而無疲倦,知諸界處即法界故,于諸境界無有瘡疣,知一切想如陽焰故,入于諸趣不生倒惑,達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自在無染,成就法身淨妙體故,一切煩惱不能欺诳,成就一切遍趣行故,于諸生處而得自在。[21]

  --------------------------------------------------------------------------------

  [1]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308~309頁.

  [2]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9頁.

  [3] 同上,第457頁.

  [4] 同上,第72~73頁.

  [5] 全知麥彭仁波切造論,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注疏《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竅訣寶藏庫》(索達吉堪布譯). 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7年.第354頁.

  [6] 《增一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序品第一,《大正藏》第二冊. 第550頁下.

  [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八,第十般若理趣分,玄奘譯,《大正藏》第七冊. 第990頁中.

  [8]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八,元魏佛陀扇多譯,大乘十法會第九,《大正藏》第十一冊. 第151頁中.

  [9] 《佛說不增不減經》,元魏菩提流支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467頁上.

  [1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一切佛語心品之四,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510頁中.

  [11]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九,勝鬘夫人會第四十八,大唐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677頁.

  [12]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乘入楞伽經剎那品第六,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619頁中.

  [13] 《大乘密嚴經》卷下,目識境界品第七,唐地婆诃羅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746頁中.

  [14] 《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卷下,宋金總持等譯,《大正藏》第二十冊,第819頁下.

  [15]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五,應知勝相勝語第二之二,分別章第叁之余,世親菩薩造,隋天竺叁藏笈多共行矩等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290頁中.

  [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叁, 菩提品第十,無著菩薩造,大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604頁下.

  [17]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後魏勒那摩提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837上中,838頁下,840頁上.

  [18]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頁.

  [19] 同上,第104頁.

  [20]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般若譯,《大正藏》第十冊. 第844頁中.

  [21]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叁十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般若譯,《大正藏》第十冊. 第836頁上.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二十叁節、第二十四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