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第十五節、第十六節
第十五節 本超因果(無異熟、無受報輪回)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本超因果、無異熟
(一)本超因果
《普作續》雲:
大圓滿者本超因果故,尋求而修無修、修不成。導師雖說因果之教理,是依世間有相法安立,若要因中尋求才有果。心中本來無因亦無果,菩提心中本自無有生,乃以世夫之法而取喻,生即有滅故增益爲有,因其未悟自生離因果,若以世間有相法推測,沒有因則沒有果生起,此爲因果乘門自許理。啊呀!大薩埵谛聽!智慧智慧說如是之名,此自然智不滅均相順,無比智慧不由因中生,生一切法非由余所生,若以世間因果法推測,不生雖求而亦無有果,菩提心者非以因生故,勿以世間生滅法猜測,菩提心者依緣不生故,不以世間生滅法取喻。啊呀!大薩埵!欲求大者殷勤作觀修,修作勤行不能成就大,大者本來就是自然智。不依共道因果可修成佛,以有修行故決定不能成。共同的願望是想成就無爲法身之果。[①]
(二)無因果
無常斷之心性菩提中,無能所取之智自然住,無因果之覺性赤裸中,只住無有善惡一明點,無有中邊覺性通徹中,普賢法身密意自然住,無有心要自覺菩提中,無境清淨如來密意顯。覺性空明無常無斷之自體,超越外內二取,彼性遠離因果善惡,無有異熟習氣故,即是通徹普賢唯一密意。[②]
(叁)無異熟
《一切如來大密意續》雲:
叁身光明性空寂,非是常有無有實,非斷而是光明身,非異亦無有外內,空寂通徹虛空身,現空無別無觸對,是無生死轉變身。語者無生義之語,字不能說而義顯,是即超過言說字,意者覺性淨如空,無意無心無明顯,無有受故無能受,無有想故無我執,無有行故無生處,無有識故無迷亂,無五境故無能取,無欲求故無愛著,無善惡故無異熟(受報),不見有我無我執,真智五門無迷顯,一切自性等同佛,身語意中本無垢,無見無修無所行,無地無道無踐履。[③]
(四)本超因果
若于無上瑜伽中,仍流因果之意度,則當不識大圓滿。若仍執著二谛見,且作增上與誹謗,則當不知無二義。叁世諸佛證一如,所證即不見有二。[④]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無異熟、本超因果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觀真淨法性,一切聖者如實悟入,無能修者無所修法,無能行者無所行法,無心無心所,無業無異熟,無苦無樂,如是觀者名得平等,無異遠離隨順廣大,無我我所無高無下,真實無盡常住明淨,所以者何,一切聖法由此成[熟>就],因是性故顯現聖者,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聖者戒定慧品從此性生,諸佛菩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從此性出。[⑤]
(二)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爲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人遠離修習聖道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不得解脫得涅槃者,亦無是處。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純善之業,應當永已常受安樂,一世所作極重惡業,亦應永已受大苦惱,業果若爾則無修道解脫涅槃。[⑥]
(叁)唯異熟法是正實趣生,由是如來非趣生攝,佛無異熟無記法故,亦非界攝非有漏故,世尊已舍苦集谛故,諸戲論種已永斷故。[⑦]
第十六節 輪涅無二如虛空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輪涅無二如虛空
(一)方便智慧究竟後,身智事業任運成。法界性智不動搖,遠離二取戲論邊。大圓鏡智諸智圓,即是明空之現基。平等性智諸法同,輪涅無二大圓滿。妙觀察智于所知,如所盡所不雜見。成所作智圓事業,于諸所知恒無礙。[⑧]
(二)輪涅無二如虛空
比如自心清澄之體,雖現各種顯現,然境顯不染于心,心亦不執境顯。又雖現于根識,而未被執著所壞,猶如彼幻,自住而明,則一心自住之止,及自明透顯之觀,二者住于一體,雖顯境而空,心不起執。故可名爲無自性之光明。因明定量論雲:“一切諸識由心引,若內末那無動住,即眼見色由根生。”如是雲也。然由誰之力而顯現者?
上師加持自然智,超離言思則可見,如是之時能見者,無有叁時前後分,此則名爲“波羅蜜”,亦是“中觀”“能息苦”,“離戲論”及“大手印”,“真實法性”“大圓滿”,本盡本住之實相,光明心性自然智,雖安多名其義一,法性離思菩提心,輪涅無二如虛空。[⑨]
(叁)輪涅無二如虛空
《聲應成續》中說:“名爲法者能作行,于此無有輪和涅,本性光明而清澄,判分界別分位中,住有大自然智慧,覺知圓滿之自性,從始則無有造作,智慧輪涅雙解脫,自現圓滿之密意。”[⑩]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輪涅無二、輪回與世間無別,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大慧!複有沙門婆羅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幹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來虛妄見故取以爲外。作是觀已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知身及物並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恒住不舍。大慧!此菩薩摩诃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大悲方便無功用行,觀衆生如幻如影從緣而起,知一切境界離心無得,行無相道漸升諸地住叁昧境,了達叁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絕衆影像,成就智能證無生法;入金剛喻叁昧,當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諸變化力通自在。大慧!方便以爲嚴飾遊衆佛國,離諸外道及心意識,轉依次第成如來身。大慧!菩薩摩诃薩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處心因緣所作生住滅法戲論分別,但住心量觀察叁有,無始時來妄習所起,思惟佛地無相無生自證聖法,得心自在無功用行,如如意寶隨宜現身,令達唯心漸入諸地。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于自悉檀應善修學。[11]
(二)若有樂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知無輪回無涅槃,無取無舍無施無悭,無戒無犯無忍無恚,無勤無惰無定無亂,無智無愚,非學非無學,非行非不行,無所得無所證,無菩提無佛法,無我想無人想,無衆生想無壽者想,無補特伽羅想,無法想亦無非法想,非有想非無想,何以故,諸法如幻化,無二無差別,無動轉相,一切法非色取相。眼不能觀,一切法無分別相,非心所知,諸法性空,無法可行無菩提可得,是故善男子,諸菩薩摩诃薩,當如是行如是修學,若有善男子聞是說者,不生驚怖不生疑惑,是人即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12]
(叁)五陰相續往來因緣故,說名世間,五陰性畢竟空無受寂滅,此義先已說,以一切法不生不滅故,世間與涅槃無有分別,涅槃與世間亦無分別,複次,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可得故,無毫厘差別,複次,滅後有無等,有邊等常等,諸見依涅槃,未來過去世。如來滅後有如來無如來,亦有如來亦無如來,非有如來非無如來,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此叁種十二見,如來滅後有無等四見,依涅槃起,世間有邊無邊等四見,依未來世起,世間常無常等四見,依過去世起,如來滅後有無等不可得,涅槃亦如是,如世間前際後際有邊無邊有常無常等不可得,涅槃亦如是,是故說世間涅槃等無有異。[13]
--------------------------------------------------------------------------------
[①]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0頁.
[②] 同上,第30~31頁.
[③] 同上,第139~140頁.
[④]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13頁.
[⑤]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六十九,第六分法性品第六,《大正藏》第七冊,第936頁下.
[⑥] 《大般涅槃經》卷叁十一,獅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大正藏》第十二冊,第548頁.
[⑦] 《成唯識論》卷叁,《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16頁.
[⑧]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97、825~826頁.
[⑨]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禅定休息清淨車解》﹒臺北:自由出版社,2003年.第187頁
[⑩]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52頁.
[11] 《大乘入楞伽經》卷一,集一切法品第二,《大正藏》第十六冊,第594頁上.
[12]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二,《大正藏》第十五六冊,第432頁上.
[13] 《中論》卷四,觀涅槃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叁十冊,第36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