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第十叁節、第十四節
第十叁節 童子瓶身、寶瓶童子身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寶瓶童子身
(一)童子瓶身
智慧融入虛空;爾時,融而不迷:因五大融入佛母、智慧融入法界而無有粗大外明,然而,叁身無離無合之智慧卻存在于內明中,所以,遍知智慧現象不滅而自明;明而無念:彼時,從本體本淨發生離戲智慧自明中顯現相好莊嚴之報身,童子瓶身刹土中自明而無分別伺察心,無有二取之意,無有習氣之身,從而無有運行之氣,因此無有分別之念;本性無我:爾時,本性雖是覺性自然智慧,卻無有執著我與我所之心;互不混雜:彼時,從法身界中顯現報身不滅自明,但因分別念互不混雜而恒時住于任運自成中,即稱爲空性智慧藏。[1]
(二)童子瓶身
心間覺性住于童子瓶身中,即面臂現基之相圓滿安住于耀眼光芒中,其現相經光脈顯現在金剛鏈中間。通過實修明點身相之現基的金剛鏈,覺性如量時,顯現聖聚身相,即是所謂的覺性成熟爲身。如頌雲:“身相大小芝麻許,圓滿住于五光中,明空總集法身相,面臂圓滿瓶身式。”
本體童子瓶身之比喻:一人在陽光下穿著紅色或黑色衣服,戴有頭飾,配有骨飾,持金剛鈴等,結跏趺坐。另一個人從影中如前而觀可認識童子瓶身。
無論是任何一種解脫皆顯現六通,之後于本來法界任運自成寶童子瓶身刹土中解脫。即恒時住于身語意無盡莊嚴輪中。也就是說,以眼通分別徹見上方離思法身刹土,中間報身刹土、下方化身刹土;以耳通分別明聽上方法身之語音、中間報身之語音、下方化身六道之語音;以慧通了知上方法界覺性無離無合之法身密意、中間報身之密意、下方化身之密意;以處通了知上方法身之處、中間報身之處、下方化身六道之處;以業通了知一切自性因果;以神變通示現六能仁調化衆生。即報身佛父佛母舌部放光,入于所現清淨勝士之眼中,即是從佛父口入于佛母口中,從佛父密處金剛瓶出而入于佛母密處,于蓮花池中示現化身,隨機調化衆生。
爾後于童子瓶身刹土,住于任運自成內明中之時,有智慧依虛空、四大入佛母、本質入法界、智慧融虛空、覺性得本地五種。[2]
叁、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寶瓶、瓶身、童子身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一切諸法皆有因緣,若言不見故不說者,今見瓶等從因緣出何故不說,如瓶身先因緣亦複如是,善男子,若見不見一切諸法,皆從因緣無有自性。[3]
(二)善男子,我淨法身充滿一切法界,現一切衆生等色,一切衆生等音聲,一切衆生等名號,一切衆生等威儀,現一切衆生等隨順世間,現一切衆生等受生,現一切衆生等童子身,一切衆生等想,出生一切菩薩大願,爲變化身與衆生等充滿法界。[4]
(叁)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爲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5]雲何爲菩薩童真住,此菩薩,住十種業,何者爲十,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隨意受生,知衆生種種欲,知衆生種種解,知衆生種種界,知衆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爲十。[6]
(四)汝說離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離自性他性則無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法則成,如瓶體是自性,依物是他性。[7]
第十四節 自然任運、任運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自然任運、任運
(一)方便智慧究竟後,身智事業任運成。法界性智不動搖,遠離二取戲論邊。大圓鏡智諸智圓,即是明空之現基。平等性智諸法同,輪涅無二大圓滿。妙觀察智于所知,如所盡所不雜見。成所作智圓事業,于諸所知恒無礙。[8]
(二)本然相續之心:但還要修無修如水相續之靜慮,把凡境所現,覺性任運讓其舒展,不作遮止僅知道了,聽其自然放松,不用解結辦法這是關鍵。只平等自醒,則空明均等,相續不斷,于無生中現起無滅,于無生界而成解脫,此爲轉于本覺河流之靜慮。[9]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任運、自然任運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複次舍利子,如是如來不可思議大悲,不由功用任運常轉,流布遍滿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舍利子,如來大悲不可思議,無邊無際猶如虛空。[10]
(二)修行任運果今說雲何名爲任運果,謂修行者從初乃至未成正覺,此生余生獲諸功德,本所期者是佛果故,功德是何,所謂魔及異道不能沮亂,功德大故,殊勝無等堅牢福果,最上法器圓滿資糧,能荷難勝深大信解福因之處,拔一切罪速疾證地。[11]
(叁)又此勤修數息念者,若于中間其心散亂,複應退還從初數起或順或逆,若時算數極串習故,其心自然乘任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無斷無間相續而轉。[12]
(四)八不動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相自在障故,得無功用任運相續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爲不動。[13]
(五)所作心自流者,謂性住心,所作任運成自性故,爾時得無作者,謂持住心,不由作意得總持故,如是修習得住心已,次令此心得最上柔軟。[14]
(六)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生彼已不由加行,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不由加行者,由宿串習力,無漏聖道任運現前,無功用故。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生彼已由加行力,聖道現前得盡苦際,由加行者,與上相違故。[15]
--------------------------------------------------------------------------------
[1]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472頁.
[2]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404、405、445頁.
[3] 《大般涅槃經》卷四十,喬陳如品第十叁之二,《大正藏》第十二冊,第599頁中,第847頁中.
[4]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入法界品第叁十四之十七,《大正藏》第九冊,第738頁上.
[5]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六,十住品第十五,《大正藏》第十冊,第84頁上.
[6] 同上,第85頁中.
[7] 《中論》卷叁,觀有無品第十五,《大正藏》第叁十冊,第20頁上.
[8]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97、825~826頁.
[9]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97~98頁.
[10] 《大寶積經》卷叁十九.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五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之叁,《大正藏》第十一冊,第228頁中,第229頁上.
[1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下,《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893頁上.
[12]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叁第二瑜伽處之二,《大正藏》第叁十冊,第431頁.
[13] 《顯揚聖教論》卷叁,攝事品第一之叁,《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491頁中下.
[14] 《大乘莊嚴經論》卷七,教授品第十五,《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624頁中.
[15]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叁,抉擇分中得品第叁之一,《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755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