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第十一節、第十二節
第十一節 無念、不作意而住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無念、不作意而住
(一)無念
1. 無念
無取無舍法性菩提心,如空安住身心無修治。無想無貪亦無有修持,如空極寂遠離于汙濁,不隨境轉離緣趣密意。[1]
2. 無念
境心無礙顯現清明之境,凝然注視境上之眼和心,則自淨無蹤而內明朗。《獅子妙力圓滿續》雲:“外看覺明法性之境界,內見遠離種種之覺性,覺性外觀種種差別境,從內見到法身大無念”。[2]
3. 無念
《普賢心境續》雲:“明而不散深量難測體,空明周遍受用大樂界,唯一根本勝義界之性。”《珍珠曼續》雲:“空與明中明中遍,思所不染念清明,遠離一切戲論性,猶如虛空能廣複,本淨之體離言诠。”《六界續》雲:“自覺平等空性伴,此中串修時機大,獲得無念之妙身,遂得我之悲心光,此與我身同妙機。”[3]
(二)心不作意
《六金剛句》(菩提心覺性杜鵑)雲:種種法總相,自性皆無二,種種法別相,遠離戲論見,雖無一見地,名當下即是,諸相其遍視,悉名爲普賢,諸法自圓滿,離作意過失,是于止觀境,住無作而現。[4]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無念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世尊,波羅蜜無所住立,答言,諸法無念故。[5]
(二)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于一切法不應覺知無相無念,亦無作意無漏性,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安立有情于無漏法,何以故,善現,諸無漏法皆無相無念無作意故。[6]
(叁)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說法,無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雲何當有得菩提者。[7]
(四)菩提及生死,二俱不相應,于彼亦無念,無念爲正念,于念清淨故,說爲清淨者。[8]
(五)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雲何當有得菩提者。[9]
(六)一切諸法平等無二,是善思惟能觀平等,是正見故,無增減者即是正見,無取舍者即是正見,無作作者即是正見,無覺觀者即是正見,無念念處即是正見,無作無思即是正見。[10]
(七)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11]
(八)文字同故,文字無念故,文字空故。等行言。
賢聖不以文字相,不以衆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說也。[12]
(九)一心安住無念念中,若信諸法自性清淨,離一切戲論諸因緣行,是名聖默然。
(十)若菩薩見一切法自性無念無所作意,是名念覺支。[13]
(十一)須菩提言,何因緣故,我淨故一切智淨,佛言,無相無念故。[14]
(十二)一切戲論憶想分別滅故,名不戲論波羅蜜,一切法畢竟空故,無憶無念相,無憶無念相故,名無念波羅蜜。[15]
(十叁)無念遊心于護,恒自覺知,覺身有樂,諸賢聖所喜望者,護念樂,遊心叁禅,是謂獲第叁沙門之樂。[16]
我自觀知內無念欲,覺身快樂,諸賢聖所希望,護念歡樂,遊于叁禅,是謂,梵志,第叁之心。[17]
(十四)如來于一切衆生心行意樂之中,但以無著無礙知見而轉,然無加行,亦無發悟複無作意,寂慧,此即是爲如來心密不思議法,是故當知如來常在叁摩呬多,亦不舍離一切衆生[18]
(十五)複次妙吉祥,菩提者,是清淨義,無垢義,無著義,何名清淨,何名無垢,何名無著,謂空解脫門即是清淨,無相解脫門即是無垢,無願解脫門即是無著,無生是清淨,無作意是無垢,無起是無著,自性是清淨,圓淨是無垢。明亮是無著,無戲論是清淨,離戲論是無垢,戲論寂止是無著,真如是清淨,法界是無垢,實際是無著,虛空是清淨,寥廓是無垢,廣大是無著。[19]
(十六)佛告慈氏菩薩曰。
若有麁顯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叁摩地,若于彼相雖無麁顯領受觀察,而有微細彼光明念,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叁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無作意,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叁摩地。[20]
第十二節 無勤自然住、松緩住、次第松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無勤自然住、松緩住
(一)無勤自然住
《普作續》雲:“大薩埵!菩提心者乃爲王中王,普作則由菩提心來作,菩提心外余外則無作,菩提心者本來無謬誤,既是無缪不可談真僞,超越因果緣起與勤修,若尚不明作畢離勤行,不但不成勤修能所等,較此再無更大菩提障,無住無念全無密意故,自然住于無念平等境,本已作畢不起勤行心,于大樂中隨何而安住,此即成就諸法之心要,依此不分自他之義利,一攝一切皆攝之心要,不觀叁世佛心亦開朗,不遮有情之心亦顯明,啊呀!大薩埵谛聽!普作我已盡作有情利,我已作了余人不需作,觀待余人之法非我教,我本圓滿盡作世俗法,本已盡作故不需見修,本來清淨不需護本誓,本來一切皆住菩提地,不需清淨持明地十地,無有勤作本來無分別,無須覺性智境上勤求,大樂法身與心爲一體,無有前後叁世之差別,圓滿具足時處皆一體,一切一故于我皆圓滿,大圓滿義于我皆圓滿,見行事業本誓地道者,如前所說皆不需勤修,如是不明而作勤修者,則與超越因果義相違,若是不遇無作大樂義,遂被無明勤修病所執,是故超越因果大圓滿,非諸無根機者所行境,彼應奉行因與果之法。[21]
(二)無勤自然住
所現諸法,知是無有,凡有所現皆無治無改,完全放下,無取無舍寬松而住者,覺性通徹即是總其全部之關鍵。無境心故,本來即是坦然空寂。《大鵬續》雲:相狀本淨完全遍解體,無勤離作心之障礙除,叁種相會境上遊戲障,所現不斷全收境心中。[22]
(叁)松緩住
總結諸法元成爲關鍵,五大種子情器諸顯現,指示從本無念爲元成,
自他無念如本明清淨,遠離作勤自心爲關鍵,顯現不滅六聚松脫住。[23]
(四)松緩住
菩提心者諸事之根本,性相不滅種種皆顯現,根上赤見所現法性顯,
顯現無拘覺性自門樂,六身通徹智慧自起現,無障無礙內外皆光明,
自覺原住身心皆寬松,心情舒暢如無事常人,無緊無松身心隨意放。[24]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無勤、自然住是重要修行解脫見地,舉例如下:
(一)而諸如來寂靜叁昧,慈悲普覆于彼衆生,自然住于平等法故。[25]
(二)釋曰,菩薩由六度增上得六種決定……六者無功用決定,由智得無生忍無分別智自然住故。[26]
(叁)菩薩隨喜福德雖無勤勞,爲度一切衆生故勝。[27]
往生色界生已後時依無行道,以無勤行無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進斷余結,入無余依般涅槃界,是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問何故名無行涅槃補特伽羅,答由此補特伽羅,依無行道以無勤行無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進斷余結而般涅槃故,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28]
(四)如日自然光,照闇成百谷,法日光亦爾,滅惑熟衆生。釋曰。此偈譬顯自然義。譬如日輪無勤方便自然放光處處破闇成熟百谷。諸佛亦爾。雖無功用以法日光處處滅惑成熟衆生。偈曰。一燈燃衆燈,極聚明無盡,一熟化多熟,無盡化亦然。[29]
(五)我即問文殊師利,仁者如何觀諸佛國,文殊師利曰,唯舍利弗,一切佛界皆爲虛空之土,虛空無緣常自然住,如是諸塵勞汙著意心不立淨,譬如恒沙佛國悉皆被火不燒虛空。[30]
(六)當知婆羅門,于所作已辦,諸身分劬勞,未極底未度,已得度住陸,無勤到彼岸,彼永斷一切,愁憂及熾燃,恒住于正念,亦常心解脫。[31]
--------------------------------------------------------------------------------
[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0頁.
[2] 同上,第128頁.
[3] 同上,第152頁.
[4]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冊.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2頁.
[5]《放光般若經》卷十,摩诃般若波羅蜜等品第四十五,《大正藏》第八冊,第68頁上.
[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叁百八十四,初分諸法平等品第六十九之二,《大正藏》第六冊,第984頁下.
[7]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大正藏》第八冊,第728頁中.
[8] 《大寶積經》卷二十叁,被甲莊嚴會第七之叁,《大正藏》第十一冊,第129頁上.
[9] 《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六,文殊師利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二,《大正藏》第十一冊,第652頁中.
[10] 《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二,無言菩薩品第六,《大正藏》第十叁冊,第77頁下.
[11] 《維摩诘所說經》卷下,菩薩行品第十一,《大正藏》第十四冊,第554頁下.
[12]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叁,論寂品第八,《大正藏》第十五冊,第50頁上.
[13]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下,《大正藏》第十七冊,第929頁中.
[14] 《大智度論》卷六十叁,釋信謗品第四十一之余釋歎淨品第四十二,《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507頁下,第508頁上.
[15] 《大智度論》卷六十五,無作實相品第四十叁之余釋諸波羅蜜品第四十,《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519頁下.
[16]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聲聞品第二十八,《大正藏》第二冊,第653頁中.
[17]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叁,增上品第叁十一,《大正藏》第二冊,第666頁中.
[18]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卷九,如來心密不思議品第九,《大正藏》第十一冊,第725頁上中.
[19]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四,《大正藏》第十二冊,第261頁下,第262頁上.
[20] 《解深密經》卷叁,分別瑜伽品第六,《大正藏》第十六冊,第699頁上.
[2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51頁.
[22] 同上,第38頁.
[23] 同上,第95頁.
[24]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4頁.
[25] 《佛說法集經》卷一,《大正藏》第十七冊,第612頁.
[26] 《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功德品第二十二,《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652頁中.
[27] 《大智度論》卷六十一,釋隨喜回向品第叁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488頁.
[28]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十四,五法品第六之四,《大正藏》第二十六冊,第426頁.
[29] 《大乘莊嚴經論》卷叁,菩提品第十,《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605頁下.
[30]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大正藏》第十四冊,第460頁.
[31] 《瑜伽師地論》卷十八,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叁,《大正藏》第叁十冊,第377頁中.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十一節、第十二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