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四節 無修、元成、無勤作

  附錄一 第四節 無修、元成、無勤作

  第四節 無修、元成、無勤作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無修、元成、無勤作

  (一)無修

  《六界續》雲:

  空寂境中無戲論,明顯超越有無邊,憶念不忘具總持,顯現現量性之道,離去诠表諸戲論,不以咒生本圓性,遍離一切因與緣;見修垢染普遠離,無邊于中亦無得,無相亦無諸外境,無敵亦無有親友,無身亦不現諸根,諸法雖思維不現,全無亦悉無能取,無我亦無我眷屬,無界亦無覺性身,無善亦無惡異熟,無命亦無斷命想,無福亦無培福境,無佛亦無有有情,無處亦無有空性,無法亦無聞法衆,無境亦無叁世性,叁世資糧亦非有,是故一切皆無有,于我無別亦不別,我之境界超諸地,事業所行不分故,因此叁世平等性,我之境無離根心。[1]

  (二)元成

  1、元成

  《普作續》雲:法中無有所作故,則可趣入無勤門。又雲:啊呀!大薩埵!欲貪求大勤修行,精勤修行大不成,大者自然智本大,以修習故改佛意,誰若改錯佛陀意,本性多劫不相遇。啊呀!大薩埵!切勿修習心識叁摩地,切勿分別智慧之行境,不需口誦或者心默咒,勿以手的動作結手印,勿以心作自然離合業,自然住故無動本元成,本性住故誰亦不用改,無勤自住如其本分地,說無所作則是勝事業,若悟此義則不作諸事,不造業故即住真如性,若誰有能安住真如地,彼即無誤無改而成就,此即無誤自然無修治,性即無誤即是自體性,真

  如性外別無成佛法。[2]

  2、元成

  根與根顯起現之理趣,遠離一異差別之自性,本來元成覺性門中現,遊戲妙用有輪涅二種,淨與不淨雖各別顯現,即現之時一界無勝劣。《叁世一斷續》雲:攝集爲一故一切一界,唯一無生法界亦無生,無生界中又生諸神變,全不決定全無有偏私,從水晶球五光不滅現,諸光各各攝持諸顔色,無勝無劣一晶珠之力,自覺本根猶如水晶球,彼體空寂法身之本性,光明本色受用圓報身,現源不滅門中變化身,是即叁身本自元成界。[3]

  3、元成、無勤作

  種種諸法元成之本根,即菩提心恒常元成故,叁身無求自具自本有,因果善惡精勤皆不需,放下無作則名爲瑜伽,無有取舍作勤元成界,本元成法不需再勤作。[4]

  4、元成

  普生覺性元成空而明,五根不改無收放關鍵,即是覺空法身元成旨,徹底認識離戲而放下。[5]

  5、元成

  無有生者而亦無有滅,無有來著而也無去者,如其所有佛意盡攝集,元成不動清淨叁摩地,諸法盡攝無作關鍵中。[6]

  6.元成

  如空中雲融入所出地,晶體光明亦融入晶體,從根所現根顯諸輪涅,堅住元始本根本淨地,則可回旋元成本位界,此爲一切法之大肯定,戲論無念界中自融入。[7]

  7.元成、無勤作

  《普作續》雲:

  一切心要即此菩提心,從本自己本性自元成,不需依十自性求與修,我之自體衆喻如虛空,虛空本淨一切勿勤作,虛空本淨一切所希求,皆如虛空超越諸勤修,如此普作心要菩提心,我者超過一切行境故,我無所見亦本來無修,如是即以十種自性者,于超越我無有所作事,一切具有因與果之乘,以十自性于我勤修作,欲見我與我之自性者,如步虛空終複墮于地,以十自性趣行終墮落。[8]

  8.元成

  如何安住自然狀態住,如何行動自然狀中動,菩提界中自然無來去,無有來去諸如來之身,如何言語自然狀中語,如何講述自然狀中講,菩提心中言說自然無,無言無說叁世佛之語,如何思維自然狀中思,如何了悟自然狀中悟,菩提心中思念本來無,遠離思念叁世佛之意,無有而有生起即化身,自然受用即圓滿報身,此中無有實體即化身,果即叁身本自元成界。[9]

  叁、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無修、元成、無勤作是重要修行見地,舉例如下:

  (一)菩薩摩诃薩,有十種無量修道,何等爲十,所謂不來不去修,身語意業,無動作故,不增不減修,如本性故非有非無修,無自性故,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水中月修,離一切執著故。[10]

  (二)舍利子,如來舍者無高不高,亦無下劣,得住不動遠離二邊,超過一切思量簡擇,觀待于時,亦不過時,無動無思,無有分別,無異分別,無修無損,無有憍逸,無有示現,真性如性,不虛妄性,非不如性,如是無量。[11]

  (叁)無修無非修,心不緣于一切境界,是謂平等心,以菩薩心平等故,不取于色,去離眼色二法,而修于禅,以心平故。[12]

  (四)大慧,如來非常,何以故,虛空之性亦無修行諸功德故。[13]

  (五)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14]

  (六)第一義中聖人真知,無覺無斷無證無修,爲流布故說言盡漏。[15]

  --------------------------------------------------------------------------------

  [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7~38頁.

  [2]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9頁.

  [3] 同上,第86~87頁.

  [4] 同上,第91頁.

  [5] 同上,第97頁.

  [6] 同上,第99頁.

  [7] 同上,第109頁.

  [8] 同上,第59~60頁.

  [9]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2頁.

  [10]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七,離世間品第叁十八之五,《大正藏》第十冊,第300頁.

  [11] 《大寶積經》卷四十,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六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之四,《大正藏》第十一冊,第230頁中.

  [12] 《大方等大集經》卷十四,虛空品第八之一所問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叁冊,第98頁中.

  [13] 《入楞伽經》卷七,問如來常無常品第十,《大正藏》第十六冊,第555頁下.

  [1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藏》第十七冊,第915頁.

  [15] 《大方等大集經》卷叁,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第二之叁,《大正藏》第十叁冊,第18頁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