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叁節 本淨

  附錄一 第叁節 本淨

  第叁節 本淨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本淨

  (一)本淨

  本淨之體全無所得故,如虛空性本初則清淨,元成本性誰亦未曾作,現法不滅隨處皆可現,輪涅普生離前後始終。[1]

  (二)本淨

  肯定諸法爲元成覺性,肯定元成本位大本淨,肯定本淨無有緣慮心,此即元成了義之肯定。[2]

  (叁)本淨

  凡斷善與不善之相續,于法性中無有合離二,此即大密了義之瑜伽,無精勤故達于本初地,即獲本具法身王宮殿。

  凡于善惡皆不爲造作,于覺性空明,如大空清淨之體中,無動無搖之瑜伽士,則名領受法身王宮,安住無作本淨之本位。《寶聚續》雲:“此無根底之法性,無勤而成大稀奇”。又《普作續》雲:“雖如何現唯一真如性,此中誰亦不能有早作,于彼無改平等之大王,安住無念法身之密意。”[3]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本淨是重要修行見地,舉例如下:

  (一)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诃薩遵崇發心薩芸若慧,于一切法無依倚,觀于諸法一切本淨,不墮顛倒亦無所得,于一切法以無所著,以觀諸法一切本淨,則以斯法教化衆生,不墮顛倒亦無所得,是爲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是爲菩薩摩诃薩摩诃衍也。[4]

  (二)佛告阿難:“般若波羅蜜事不可計不可盡,般若波羅蜜本淨。[5]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學,不念是菩薩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淨故。[6]

  (叁)心性本淨如虛空,妄想依空無所有,煩惱業苦從妄起,業苦還爲煩惱因,惑業循環無定居,無因無緣無所會,無生無滅性空寂,本體光明智清淨,自性無生無變異,煩惱無明垢所覆。[7]

  (四)善男子,如瑠璃寶于百千歲,處不淨中,不爲臭穢之所染著,性本淨故,菩薩摩诃薩菩提心寶,亦複如是,于百千劫住欲界中,不爲欲界過患所染,猶如法界性清淨故。[8]

  (五)何謂佛子,諸菩薩遊入如來至真現大滅度,于斯菩薩,欲入滅度,曉了一切,本淨自然,則爲佛矣。[9]

  (六)不當毀生死而求泥洹,曉了生死不可得處則爲泥洹,迦葉當知,其行泥洹不起思想,當于衆著令無所起,毀壞滅盡,泥洹本淨,無所起生乃爲無爲。[10]

  (七)爾時世尊,將欲示現菩薩之行,即入本淨叁昧,令一切衆生悉見過去未來現在諸法本末,複令衆生見諸佛無量世界諸佛世尊,有成就者不成就者,或從一地乃至十地,有現在身行不現在身行,令一切衆生一一分別。[11]

  (八)如實見衆生,寂靜真法身,以見性本淨,煩惱本來無。[12]

  --------------------------------------------------------------------------------

  [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6頁.

  [2] 同上,第104頁.

  [3] 同上,第52~53頁.

  [4] 《光贊般若經》卷六,摩诃般若波羅蜜叁昧品第十六,《大正藏》第八冊,第188頁下.

  [5] 《道行般若經》卷九,摩诃般若波羅蜜累教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八冊,第469頁中.

  [6]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初品第一,《大正藏》第八冊,第537頁中.

  [7]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皈依叁寶品第一,《大正藏》第八冊,第868頁.

  [8]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九,《大正藏》第十冊,428頁.

  [9]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四,《大正藏》第十冊,611頁中.

  [10] 《佛說魔逆經》,《大正藏》第十五冊,第112頁上.

  [11] 《菩薩璎珞經》卷五,本末品第十五,《大正藏》第十六冊,第41頁下.

  [12]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二,僧寶品第四,《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824頁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