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第二節 無有、無有法
第二節 無有、無有法
一、龍欽饒降巴尊者對大圓滿法的見解與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釋大圓滿法無有、無有法
(一)無有
肯定無有義之心要者,叁有涅槃輪回諸法中,無有自性超越于有法,現相不滅超越于無法,無有有無超越兩邊法,無有二故超越非二法,無是無非實義心要中,即此不诠超一切言思。[1]
(二)無有
《應成續》雲:
不清淨者是迷亂,諸根門中勿改治,放下即是一切要,此中轉變即竅決,于無所取之顯現,起現無有能取心,以無伺察而觀見,引入無有法性道,送入無見修體中,進入無作離勤果,對此不住顯現邊。[2]
(叁)無有
是故即于諸法顯現時,凡執增益名義之言诠,勝劣取舍因果勤行等,無法無作如空若誰知,無有法中諸法盡包羅。[3]
(四)無有
無有外內能所本覺中,無時與處超越生滅法,如空清淨無救度乘門,若只了知其義普迷亂。因此舍去法我之迷地,無有差別普賢妙境界,肯定一切皆是大空廣,堅守法性無變之自地,此即無住本初虛空界,諸見外殼,以力而斷除,于無有法普解其宗要。[4]
(五)無有
幻化瑜伽覺性自現中,諸無有法無滅起遊戲,起現之時確認無有故,則全不作取舍和勤行,胸懷寬廣心安大放下。
被無有誘愚夫如野獸,于陽焰水爲渴而趣逐,追求名言迷亂之文義,執著各自宗派爲法縛,八次第乘心障若不斷,本元實義心要不能見。
不達秘密覺性深密義,依有爲法決不得解脫,不知有爲無常終壞滅,緊束身語意叁之纏結,雲何能觸不壞心要義。[5]
(六)無有
無障清淨菩提遍布界,不緣所障能障亦無滅,無有佛故佛名亦複無,無能取故有情名亦無,無分別故亦無無明迷,無愛著故分別意亦無,無貪染故習氣心亦無,無過去故未來名亦無,無現在故煩惱名亦無,無勝義故世俗名亦無,無覺性故無明名亦無,無有佛故有情名亦無,無佛教故能教名亦無。[6]
(七)無有
《普明續》雲:
唯一明點大圓滿,迷與不迷本無二,迷地自然得清淨,唯一遍離悉無斷,阿底見修及行持,以及果證本無二,無有二顯之迷障,見修行果之四者,本來即是自然智,無因緣合之迷障,大圓滿之見與修,以及行果皆元成,是故修行趨避勤,連同迷障皆清淨,于我之上無其余,這是無障明顯智,下八乘中所現境,是我悲心現大行,無別勝慧自安住,無雜圓滿之智慧,所墮迷地得清淨,無別勝慧自顯明,迷障二無自明露。[7]
(八)無有
《普作續》雲:
“對于諸佛實義所安名,我卻不識佛陀是真有,有誰能見佛陀是真有,法性界中覓佛不可得,勿求見佛悟自心無作,求見無有自心本明顯,實體不現本性大周遍,真實本性即是此顯現,此外平等因果大乘中,斷證淨治加持種種法,自心法性無作反入迷,自然放下其余不遠求,無作勤求安樂而護持,斷脫粘著無有較此勝,堅持不散叁時是套繩,本來即是無動無散逸,希求無動叁昧是歌手,宣講因果大乘世俗教,本來即是無動無散逸,摧破勤修一切對治法,一切因果法師所傳徒,若能宣說普作我教法,所謂從因生果皆增損,欲求成佛修叁昧瑜伽,欲叁昧則舍無改瑜伽,無改原樣之法性,除法性外余別無有佛,諸種佛陀名號是假有,法性之事無他唯自心,自心不改是名爲潛能身,原生自心本來無生中,無生義中無有勤修行,以勤修故不能成無作。”[8]
(九)無有
我說無二自然會大樂,修與不修遠離二種邊,具勝慧力了悟自證義,修與不修名言皆清淨,住于無二大樂自體中,不勤放下合離皆無有,不續不斷如恒河水流,最勝根器始宣說真義。[9]
二、北傳佛經相關內容
在北傳佛經大乘佛法中,無有、無有法是重要修行見地,舉例如下:
(一)佛告須菩提:“汝意雲何?昔從燃燈如來阿羅诃叁藐叁佛陀所,頗有一法如來所取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實無有法昔從燃燈如來阿羅诃叁藐叁佛陀所如來所取。”佛告須菩提:“若有菩薩作如是言:“我當莊嚴清淨佛土。”而此菩薩說虛妄言。何以故?須菩提!莊嚴佛土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莊嚴清淨佛土。須菩提!是故菩薩應生如是無住著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10]
(二)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說法,無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雲何當有得菩提者。”[11]
(叁)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诃薩,雖多處學而無所學,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诃薩,雖多處學而無所學,何以故,善現,實無有法可令菩薩摩诃薩于中學故。[12]
(四)如來說法,終不超過一切諸法,何以故,無有少法可超過故,無邊莊嚴,如來于彼某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然于彼時,實無有法而可得者,以一切法及諸隨法不可得故,不起分別,亦複不起法與非法及作意想,于彼本性清淨法性,而不安住亦不建立。[13]
(五)佛可言如是如是,我說六波羅蜜分別,皆爲世俗故。何以故?世人不可但爲說諸法實相,聞則迷悶生于疑悔,是故以第一義爲心。用世俗語言爲說,是故說分別有諸波羅蜜教化衆生,衆生實無有法,皆是空不生不死不退不起,色等法亦如是,是故般若波羅蜜雖空能示如是事故而最上最妙。[14]
(六)以一切法畢竟皆空,畢竟空中都無有法可名能證,可名所證,可名證處,可名證時,可名由此而有所證。何以故?以一切法性相皆空,若增若減都無所有皆不可得,由是因緣,諸菩薩摩诃薩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都無所有皆不可得,廣說乃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都無所有皆不可得。[15]
(七)般若波羅蜜者亦無有法可過者有住者。何以故?法自空,有空者無所有,無所有者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有法可應不應者,亦無有生與不生法。[16]
(八)菩薩摩诃薩知一切法無來去相,亦無有法若來若去若至若不至,諸法相不滅故,菩薩摩诃薩于諸地,不念不思惟。[17]
(九)而彼真如法身,無有法生亦無法滅。[18]
(十)複次大德舍利弗,更無有法在真如外而可顯說。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住真如已然後說法。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真如非有,雲何如來住真如已而當說法?[19]
(十一)是人無有法已得,無有法今得,無有法當得,所以者何?佛說無得無分別。[20]
(十二)梵天,如來說法無有法染,一切所說法中示解脫門,令入證智,令入涅槃,梵天,是名如來入說法門。[21]
(十叁)佛法有二種空。一者衆生空。二者法空。說無我示衆生空。說無有法示法空。[22]佛無衆生相無有法相。知叁界如夢如幻。[23]
(十四)無有爲法亦無無爲法。汝等當知是一切法皆無實事。皆以無性而爲自性。[24]
--------------------------------------------------------------------------------
[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4頁.
[2] 同上,第99頁.
[3]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3頁.
[4] 同上,第36~37頁.
[5] 同上,第31~33頁.
[6] 同上,第61~62頁.
[7] 同上,第20頁.
[8]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6頁.
[9] 同上,第39頁.
[1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第758頁中.
[11]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大正藏》第八冊,第728頁中.
[1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叁百五十七初分多問不二品第六十一之七,《大正藏》第六冊,第836頁下.
[13] 《大寶積經》卷四,第二無邊莊嚴會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之一,《大正藏》第11冊,第24頁下.
[14] 《大智度論》卷八十二釋大方便品第六十九,《大正藏》第25冊,第637頁.
[1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一十叁,第叁分真如品第十九之一,《大正藏》第七冊,第627頁.
[16] 《放光般若經》卷八,摩诃般若密功德品第二十,《大正藏》第八冊,第56頁.
[17]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六,發趣品第二十,《大正藏》第八冊,第256頁.
[18] 《如來莊嚴智能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下,《大正藏》第12冊,第247頁.
[19]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大正藏》第14冊,第510頁.
[20]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分別品,《大正藏》第15冊,第36頁中.
[21]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二,《大正藏》第15冊,第72頁中.
[22] 《大智度論》卷二十六,初品中十八不共法釋論第四十一,《大正藏》第25冊,第254頁.
[23] 《大智度論》卷四十,釋往生品第四下,《大正藏》第25冊,第354頁上.
[2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叁百七十九,初分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之一,《大正藏》第六冊,第956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