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叁節 大圓滿法的果位思想研究
第叁節 大圓滿法的果位思想研究
大圓滿法實修過程時間很長,大圓滿法直承大乘佛法的心傳,大圓滿法不執一切果位,但成就一切果位,是閻浮提衆生最高修行法之一,修行成就者可以自由進出諸佛國,了解華嚴法界,大幻化網,光光相融,變化萬千,幻相實相無執,透視叁界,猶如釋迦牟尼佛自在境界,解脫一切煩惱痛苦假象,難以完整描述。筆者在第一章第七節及本章第一節已有說明。本節筆者將再分成叁部份來討論:
一、見修行果皆不立。二、果是什麼果?(任運之果)叁、究竟解脫涅槃是什麼?(叁身五智)
一、見修行果皆不立
祖師蓮花生大士在《金剛亥母甚深引導法》最後一章“智慧決定本來清淨見”中提到:“離事智慧密意中,無有境行無有果,無見無修亦無行,即是果位之佛陀。”[1]雖然大圓滿法究竟解脫、見修行果皆不立,但這只是空性方便的講法,因爲無執無住,並不表示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有,修行最終産生叁身自現,五身五智,任運叁界,自性成佛之果。只是這個如來藏光明佛性,不只顯現在肉體報身佛土,還與法界法性合一,應十方衆生需求,化身萬千,基礎是徹卻與脫噶修煉。
二、果是什麼果?(叁身任運之果)
(一)雖然大圓滿法不以一切果爲限製,但輪回涅槃不二,虹化解脫,仍是大多數修行人的初衷。因此有必要解說更明白一些,筆者根據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大圓滿法心性休息》一書中提出的叁身任運之果至高方便成就。以下引用幾段書中內容來解說任運之果:
1、“修持無二本體支,一切等性大圓滿,無作取舍棄緣執,一切執著叁有行,無有所緣如虛空,亦無束縛與解脫。”
2、“十方虛空離基性,如是諸法本解脫,水融入水無二性,如是心心性無別。猶如鏡中各種像,如是諸法爲空性。”[2]
3、“主尊之數即化身,轉世化身不可思,天界之中亦如是,于各自境梵天界,自在色究竟天間,顯現各自本師相。”[3]
4、“若無所化融法界,自現報身融法身,如若無有水容器,水月融入虛空中,依于日期月融空,如晦日月無盈虧,若有所化如前現,此乃任運自成果。”[4]
5、“五部決定之自性,所化癡心淨除時,密嚴刹土大日佛,法即清淨法界智。
嗔心淨故不動佛,我慢清淨寶生佛,貪心淨故無量光,嫉妒淨故不空佛。”[5]
6、“方便智慧究竟後,身智事業任運成。法界性智不動搖,遠離二取戲論邊。大圓鏡智諸智圓,即是明空之現基。平等性智諸法同,輪涅無二大圓滿。妙觀察智于所知,如所盡所不雜見。成所作智圓事業,于諸所知恒無礙。”[6]
7、猶如空色不可思,叁世諸佛之自現。《密藏續》中雲:“遠離一者與多者,無有中邊真如性,一切佛陀亦不見,自然智慧無住現”。[7]
以上尊者以自然智慧觀照一切變幻,無住無執,叁身自融法界,成就五方五佛智慧(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以五智應化叁界十方。
(二)大圓滿中,虹身成就被認爲是已轉化或消融了“業力之身”的證量體現,一般有叁種方式:
1、虹光身(虹化身,沒有完全消失)
這種成就僅依大圓滿心髓部本淨徹卻修持,即能成就;行者圓寂時,身體逐漸縮小,大多縮成本人一肘量高,更優秀的行者,數日後僅留頭發與指甲,在這個過程中,身體周圍或上空多會出現圓形或盤形光彩。在四川西藏等藏區,無論過去與現在,得此等成就者最多。
2、光蘊身
這種成就是心髓部頓超修持的成就,即圓寂時連頭發指甲也不留,業身全部融入光蘊,無遺任何。曆史上,如是成就的如噶饒多傑(俱喜金剛)、妙吉祥友、益西多、熙日森哈(吉祥獅子)等。
3、大遷轉虹光身
最稀有的成就,由修大圓滿頓超所成,住世無死之虹光身,又稱真實金剛身,獲得如是成就的有:毗瑪那米紮(無垢友)、蓮花生大師等人。
總之,筆者看法是不論大地震動、彩虹遍布的全身舍利、虹光身、光蘊身、大遷轉身,修行人不必太執著,有時願力不同,成就、示現的外相不同,皆是方便。最終都依菩提智慧悟性,證悟宇宙實相,並妙用無邊、自由自在,才是諸佛本意,法界圓融大圓滿。
叁、究竟解脫涅槃是什麼?(叁身五智)
(一)1、方便智慧究竟後,身智事業任運成。法界性智不動搖,遠離二取戲論邊。大圓鏡智諸智圓,即是明空之現基。平等性智諸法同,輪涅無二大圓滿。妙觀察智于所知,如所盡所不雜見。成所作智圓事業,于諸所知恒無礙。[8]
2、若無所化融法界,自現報身融法身,如若無有水容器,水月融入虛空中,依于日期月融空,如晦日月無盈虧,若有所化如前現,此乃任運自成果。[9]
3、《一切如來大密意續》中雲:“叁身光明性空寂,非是常有無有實,非斷而是光明身,非異亦無有外內,空寂通徹虛空身,現空無別無觸對,是無生死轉變身。”[10]以上尊者提到叁身光明,五智圓融,叁身自現妙用,虛空法性常住不滅。
(二)大悲周遍
又覺性本身住有身、光、智叁種形式:即自體安住于身,故所知顯現爲自明;本性住于光,故光明境界開展;悲心住于智慧,故事業無方周遍。舉現行的瑜伽師爲例來說,其入定時顯現爲法身,不分根本和後得之時顯現爲報身,出定後顯現爲化身。
《覺性自起續》雲:“覺性無別安住爲法身,覺性無滅而明爲報身,覺性能現一切爲化身。”[11]
《第六界續》中說:“一切所之盡皆知,所謂大悲即本智,能知化機之意樂。”
《應聲成續》中說:“對彼稱爲盡所有,由此智知化機心,通曉利他之事業,亦能了悟法本性。”[12]這裏尊者描述可以參考第二章第九節內容,因爲覺性證悟自然智慧、本覺智光,對宇宙衆生一體有直接的感受,産生大悲救護直覺。大圓滿法空分、明分、悲分合修,空而明,明而空,空而悲,明而悲,悲而明,悲而空,連鎖反應,法、報、化叁身運作空明悲叁分。
以上描述叁身五智及大悲運化,爲大圓滿法究竟涅槃解脫狀態,也是一種果位,空性不執一切果,說究竟涅槃解脫就不是究竟涅槃解脫,這是佛陀在《金剛經》的指導,也是一種實證結果。
--------------------------------------------------------------------------------
[1] 洪啓嵩.《蓮師大圓滿教授講記》.臺北:全佛文化,2007年.第68~69頁.
[2]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91~794頁.
[3] 同上,第838頁.
[4] 同上,第847頁.
[5] 同上,第828~829頁.
[6] 同上,第797、825~826頁.
[7] 同上,第810、814、818頁.
[8]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97、825~826頁.
[9] 同上,第847頁.
[10]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39頁.
[11]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86~87頁.
[12] 同上,第4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