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節 《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與《六祖壇經》修行對照A
第一節 《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與《六祖壇經》修行對照
《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是大圓滿法心部很重要一部密續,早期叫做《菩提心普作王》或《菩提心遍作王》,與大圓滿法藏地祖師毗盧遮那從印度帶回五篇心部密續:《菩提心覺性杜鵑》(六金剛句)、《修菩提心》、《菩提心抖擻》、《菩提心大金翅鳥》、《菩提心不枯大海》[1]齊名,甚至更常被引用。(注:另外無垢友大師從印度帶十叁本大圓滿心部密續到藏地)早期大圓滿法非常重視發菩提心,由菩提智慧産生自然智,而覺性赤裸,本性澄明,再進一步修徹卻脫嘎法,達叁身任運虹光身。覺性澄明與禅宗強調的頓悟自性,自性解脫,自性清淨,沒有什麼差別。另外大圓滿法直承文殊菩薩教導,而且徹卻禅修法與佛教傳承的禅法也有許多類似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修道、傳道語錄,是漢地禅宗代表性經典,因此,筆者特別比較《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二者的修行見地,分八個主題討論異同,最後說明六祖慧能大師見性的修持竅訣與大圓滿法修行見地的相關連之處。
一、菩提自性
菩提自性解脫是大圓滿法的重要概念,也是《六祖壇經》中修行的重要見地,筆者引用經文對照如下:
(一)《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
1、《普作續》雲:菩提心者乃虛空之性,諸法皆是菩提心,其喻普喻猶如虛空之自性。
2、《普作續》雲:從無量劫以前諸世代,對我普作菩提有深信,具勝業緣根機大瑜伽,不修正見不守護誓句,不求事業不行諸地道,不淨諸地而無有因果,勝義以及世俗二種谛,觀見無有所修和所行,觀見無有發心無對治,唯見普作發心之自性,因由如此需要而宣說。[2]
(二)《六祖壇經》經文
1、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3]
2、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忏悔,衆胡跪,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妬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覩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叁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4]
(叁)討論
以上經文討論菩提自性清淨如虛空,直用此性,直了成佛。但甯瑪派對菩提自性偏重虛空、本超因果、無修無行、無有發心、無有因果、無勤作、心無作意自然住,更注重空性解脫,但是六祖慧能大師除了自性解脫、自在無礙之外,還強調菩提自性不可沈空守寂,要廣學多聞,印證本心,通達佛理,和光混塵,直達無人無我,解脫成佛。
二、叁身自性
開悟法、報、化自性叁身,即開悟自性佛,舉例經文對照如下:
(一)《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
1、《普作續》雲:
普作菩提我之自性者,不須求取自性本元成,
諸佛心要即此叁種身,我之自體不改成法身,
我之本性不改報身圓,我之大悲現行即化身,
非示此叁爲求得之果。[5]
2、《普作續》雲:諸佛叁身五智諸功德,有情生身及與習氣等,叁有情器所攝諸一切,從本即是菩提心自體。[6]
3、《普作續》雲:普作我圓一切法,是故稱之爲圓滿。普作我叁自性中,生諸本師教法眷,是故立名稱普作。最初圓滿本師者,普作我之自然智,從中産生叁自性,叁身顯現叁本師。[7]
(二)《六祖壇經》經文
1、吾與說一體叁身自性佛,令汝等見叁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叁身佛,在自性中。[8]
2、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叁身,即識自性佛。[9]
3、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10]
(叁)討論
以上經文認爲自性佛包含自性叁身,叁身爲法、報、化叁身,自性圓滿修持自然産生叁身,慧能大師認爲透過般若智慧可由自性叁身悟到叁身無有自性,就能明白菩提四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的妙用,當時唐朝密宗只有四智,不使用五智菩提,但是大圓滿法修行非常重視叁身自現,以獲得五身五智或叁身五智妙用爲主,五智比四智多了法界體性智,由中央毗盧遮那佛負責啓發。慧能大師認爲自性産生萬法,法、報、化叁身自能産生,因爲自性清淨就是清淨法身,自性開悟就是圓滿報身,自性大悲,慈悲喜舍待人接物的行爲就是千百億化身在工作。當然大圓滿法的法、報、化叁身修持,是大圓滿法正行(徹卻與脫噶)虹光化身的實證,不是只有表現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這種虛空空性表現,是透過虛空自然智,以及人體四光脈長期修煉達成,大圓滿修煉常在山林、洞穴、海邊、野地、墳墓區、無人處進行,不定期閉關,有時像乞丐行爲,法、報、化叁身成就,仍然透過菩薩道十地菩薩或金剛乘十六地佛菩薩進階,一步一腳印,雖言頓超任運修煉,跟頓悟不同,是證悟菩提本性,逐步禅修,但跟禅宗漸修派還是不同,徹卻禅修本淨直覺,直接觀照,不經過洗心階段,不經過常常勤拂拭階段,與無思無念頑空禅修法修煉細節完全不一樣。叁身自現是修煉實證功夫,非一般根器所能了解,因此,大圓滿法分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的修煉成就,包括中陰身解脫,也跟禅宗不同。有關大圓滿法叁身自現請參考第二章第八節、第七章第一節、第叁節。
叁、自性本成
自性自成般若智慧,自性無動任運成就,兩者看法一致。
(一)《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
1、《普作續》雲:
故不觀待過去境,因中無修不求果,此無欲求大密意,可使自性本成就,
本自如是不需作,不動諸事如其有,如此有中不需修,諸法自性已元成,
叁世諸佛已成就,不授勤修之教敕。所求求何求叁昧,叁昧不成成大病。[11]
2、《普作續》雲:
“對于諸佛實義所安名,我卻不識佛陀是真有,有誰能見佛陀是真有,法性界中覓佛不可得,勿求見佛悟自心無作,求見無有自心本明顯,實體不現本性大周遍,真實本性即是此顯現,此外平等因果大乘中,斷證淨治加持種種法,自心法性無作反入迷,自然放下其余不遠求,無作勤求安樂而護持,斷脫粘著無有較此勝,堅持不散叁時是套繩,本來即是無動無散逸,希求無動叁昧是歌手,宣講因果大乘世俗教,本來即是無動無散逸,摧破勤修一切對治法,一切因果法師所傳徒,若能宣說普作我教法,所謂從因生果皆增損,欲求成佛修叁昧瑜伽,欲叁昧則舍無改瑜伽,無改原樣之法性,除法性外余別無有佛,諸種佛陀名號是假有,法性之事無他唯自心,自心不改是名爲潛能身,原生自心本來無生中,無生義中無有勤修行,以勤修故不能成無作。”[12]
3、住性無動任運成,自性住故不可改,無改如是而安住,無有所作稱勝事。[13]
4、《普作續》雲:不以語言文字說,宣說自覺自本性,不分別我不思余,宣說平等無念旨。叁界一切諸有情,悟此則與諸佛等,不求勤行法性成。[14]
(二)《六祖壇經》經文
1、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即是衆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15]
2、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爲真度,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16]
3、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爲真性自用。[17]
(叁)討論
慧能大師認爲般若智自性生成,自性自度自成佛,自性若悟、自性平等則衆生皆佛。慧能大師見地,受到《金剛經》、《菩薩戒經》、《維摩诘所說經》(又稱《淨名經》)、《大般涅槃經》等影響。而在大圓滿法正行修煉,雖強調無自性、空性修煉,但仍具有自性自成、元成的功能。覺悟自性又稱明覺赤露或赤裸覺性,不經語言文字,是一種本淨明覺、直覺又稱澄明本性,自性以開悟法界法性爲主,這是一種空性,這種自性是指如來藏自性光明,是《大般涅槃經》、《究竟一乘寶性論》、《入楞伽經》、《勝鬘經》、《如來藏經》、《央掘魔羅經》等所強調的。如來藏本自光明,只需直觀産生本淨自然智,就沒有汙垢熏染,唯識派講阿賴耶識易受熏染,這是後天的幻相,因此甯瑪派大圓滿法講本超因果(無異熟),這種元成自性超越因果。
--------------------------------------------------------------------------------
[1]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4頁.
[2]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0頁.
[3]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347頁下.
[4] 同上,第353頁中.
[5]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4~95頁.
[6] 同上,第87頁.
[7]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02~703頁.
[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353頁中.
[9] 同上,第354頁.
[10] 同上,第356頁上.
[1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1~92頁.
[12] 同上,第36頁.
[13]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669頁.
[14]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6頁.
[15]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361頁下.
[16]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353頁中.
[17] 同上,第350頁上.
《第五章 第一節 《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與《六祖壇經》修行對照A》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