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節 《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與《六祖壇經》修行對照B
四、自性解脫知見
大圓滿法根本上與禅宗見解“不立菩提涅槃,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超越因果”等是相一致的,最終達到法界神通遊戲叁昧。
(一)《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
1、當下即是心,是爲心證悟。不落見地修,不落見地行。不執所修果,及次第證量。無壇城生起,無圓滿次第。無咒無灌頂,亦無戒可持。法爾真實相,超越于因果,亦不假修成。[18]
2、佛衆生諸相,俱由心性生,若不依此見,不能見如來。若于無上瑜伽中,仍流因果之意度,則當不識大圓滿。若仍執著二谛見,且作增上與誹謗,則當不知無二義。叁世諸佛證一如,所證即不見有二。[19]
3、《普作續》雲:啊呀!大薩埵!這個我之本性較困難,因它無門、見、灌、叁昧耶以及事業、行道與住處,連同正智、法性共八事,此即叁身五乘門,與其它諸乘見行不相合,門者應求于無求門,見者則是宣說無所修,誓句宣示即無所護守,事業則示無有所要求,道者則示無有所行道,處者則示無有所淨處,正智無思亦無有行動,法位如如則無有政治。(龍欽饒降巴尊者注:于覺性體中,正見、灌頂、曼荼羅、真言、地、道、叁昧耶等悉無有故,因此所有宣說彼等之言詞及一切能作所作亦皆無實義,對于平等無作清淨密意實際超出饒益損惱故)[20]
(二)《六祖壇經》經文
1、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叁昧,是名見性。[21]
2、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爲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22]
(叁)討論
慧能大師開悟來自《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解自性無一法可得,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開悟者來去自由,無滯無礙,問什麼答什麼,頭腦空空,還能化身無限,得到自在神通遊戲,在大圓滿法中,最後階段修無可修,無壇城生起,無圓滿次第。無咒無灌頂,亦無戒可持等等,超越因果輪回,心生萬法,不執萬法,兩者看法一致,境界一致,與真如本性合一,即法界合一,無分別智,平等見虛空法性,超越語言文字,叁世諸佛都如此證得最高解脫,不二智、自然智、本淨智、內證智。而且兩者都認爲自性不是空無一物,無念是念真如法性,是與法性融合,自性才能生萬法,不是枯坐禅,由于化身無限,是活潑禅。
五、自性生萬法
萬法由心生是唯識派的主要觀點,大圓滿法由自性解脫達到無自性的境地。
(一)《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
1、《普作續》雲:啊呀!大薩埵!心者即是如是之性體,如是體性無二大樂中,一切種相諸相皆無有,離戲如空本來如是住,超所緣境唯一難度量,菩提心無數量與言诠,心所作法諸種品類生,若謂心所作者而是何,即是叁有情器佛與衆,心之本性由彼自體出,將其所出明顯作揭示,即是五大六種性顯現,爲利生故則有二色身,心之本性揭示數難量。[23]
2、于一切行時,現出清明離戲隨順叁昧,出定入定,光中相浴,觀見身爲微塵,成就眼及神通,究竟成就即爲法身。如寶積經雲:“誰若串習無自性,速能獲得上菩提。”[24]
3、《普作續》雲:“奇哉普作菩提心王我,授記一切諸法觀明鏡,明而無有自性現一切,是故無有所見自性明。證悟無生真如對境性,無有所見對境大現見。”[25]
(二)《六祖壇經》經文
1、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叁身佛,此叁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26]
2、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27]
3、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28]
4、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29]
(叁)討論
六祖慧能大師提到,自性能生萬法,叁身佛從自性生,但是要應用無染,且能離相離念才是德,這是一種自性空性的狀態,有時候被稱爲無自性狀態,大圓滿法強調,自性雖生萬法,但本質是一種自性空的狀態,強調這種無自性態,有利于出定入定,光中相溶,觀自身爲微塵,成就眼及神通,究竟成就法身。菩提智慧更易證得,雖然六祖在《壇經》中一直強調自性,也提到“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30]這是《六祖壇經》中唯一一次出現無自性的觀點。《金剛經》比較強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而《般若經》比較強調無自性的空性表現,常斷兩邊都不執,在上文中《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提到:“明而無有自性現一切,是故無有所見自性明”,而上文《寶積經》也說“誰若串習無自性,速能獲得上菩提”,獲得無上菩提是大圓滿法修持的重點,六祖也強調“四智菩提”,菩提心境以到達“一切種相諸相皆無有,離戲如空本來如是住”的無住離相狀態爲特色,無有、假有並非什麼都沒有的頑空狀態,是一種方便有、因緣有,從中妙用無邊,甚至叁身任運。這是六祖慧能大師了解的禅宗思想,與大圓滿法目標一致。
六、自性清淨
自性清淨是大圓滿法與禅宗修行的根本見地,兩者看法一致,在大圓滿法發展晚期更加重視,經文對照如下:
(一)《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
1、奇哉本師普作我授記,一切無生清淨之等持,不依修與不修之外緣,所修如何顯現一切法,無有任何安住之方式,不尋自地解脫即是修。奇哉無有所修此竅決,乃爲超離語句之義故,前世普作王未作授記,後世普作王亦不授記,現今普作王亦未授記。奇哉最初本師普作王,授記無缪秘密之意義,超離增益減損義精華,無有修與不修如虛空。[31]
2、我本圓滿盡作世俗法,本已盡作故不需見修,本來清淨不需護本誓,本來一切皆住菩提地,不需清淨持明地十地,無有勤作本來元成故,精勤事業本來不需作,對于自然智境無分別,無須智性智境上勤求,大樂法身與心爲一體,無有前後叁世之差別,圓滿具足時處皆一體,一切一故于我皆圓滿,大圓滿義于我皆圓滿,見行事業本誓地道者,如前所說皆不需勤修,如是不明而作勤修者,則與超越因果義相違。[32]
3、一切佛之身語意叁密,即是普賢如來本性清淨之顯現。[33]
(二)《六祖壇經》經文
1、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34]
2、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叁身佛,此叁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35]
3、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于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36]
(叁)討論
上文中,《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提到“本來清淨不需護本誓,本來一切皆住菩提地”,及“奇哉本師普作我授記,一切無生清淨之等持,不依修與不修之外緣”,大圓滿法強調自性本自清淨,不需強加外緣各種功法,是一種如來藏自性清淨的思想,而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一樣強調此心法,他說“自性本自清淨”,及“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因此大圓滿法與《壇經》對自性清淨的看法,本質完全相同。
七、自性本超因果
因果不能束縛自性解脫,兩者觀點一致,其經文對照如下:
(一)《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
《普作續》雲:大圓滿本超因果故,尋求而修無修、修不成。導師雖說因果之教理,是依世間有相法安立,若要因中尋求才有果。心中本來無因亦無果,菩提心中本自無有生,乃以世夫之法而取喻,生即有滅故增益爲友,因其未悟自生離因果,若以世間有相法推測,沒有因則沒有果生起,此爲因果乘門自許理。啊呀!大薩埵谛聽!智慧智慧說如是之名,此自然智不滅均相順,無比智慧不由因中生,生一切法非由余所生,若以世間因果法推測,不生雖求而亦無有果,菩提心者非以因生故,勿以世間生滅法猜測,菩提心者依緣不生故,不以世間生滅法取喻。啊呀!大薩埵!欲求大者殷勤作觀修,修作勤行不能成就大,大者本來就是自然智。[37]
(二)《六祖壇經》經文
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38]
(叁)討論
上文中,《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提到:“大圓滿本超因果故,尋求而修無修、修不成。導師雖說因果之教理,是依世間有相法安立,若要因中尋求才有果。心中本來無因亦無果,菩提心中本自無有生”,大圓滿法是菩提心中本來就無有生,更是無因也無果,是一種空性菩提智,所以是本超因果,而上文中六祖慧能大師提到:“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因爲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所以無生,無因也無果,更無前後次第可言,這是般若空性的見地,跟大圓滿法看法沒有差別。在很多佛經中包括《大般涅槃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及文殊菩薩相關系列經典都提到…
《第五章 第一節 《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與《六祖壇經》修行對照B》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