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第一节 《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与《六祖坛经》修行对照B

  第五章 第一节 《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与《六祖坛经》修行对照B

  四、自性解脱知见

  大圆满法根本上与禅宗见解“不立菩提涅槃,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超越因果”等是相一致的,最终达到法界神通游戏三昧。

  (一)《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经文

  1、当下即是心,是为心证悟。不落见地修,不落见地行。不执所修果,及次第证量。无坛城生起,无圆满次第。无咒无灌顶,亦无戒可持。法尔真实相,超越于因果,亦不假修成。[18]

  2、佛众生诸相,俱由心性生,若不依此见,不能见如来。若于无上瑜伽中,仍流因果之意度,则当不识大圆满。若仍执着二谛见,且作增上与诽谤,则当不知无二义。三世诸佛证一如,所证即不见有二。[19]

  3、《普作续》云:啊呀!大萨埵!这个我之本性较困难,因它无门、见、灌、三昧耶以及事业、行道与住处,连同正智、法性共八事,此即三身五乘门,与其它诸乘见行不相合,门者应求于无求门,见者则是宣说无所修,誓句宣示即无所护守,事业则示无有所要求,道者则示无有所行道,处者则示无有所净处,正智无思亦无有行动,法位如如则无有政治。(龙钦饶降巴尊者注:于觉性体中,正见、灌顶、曼荼罗、真言、地、道、三昧耶等悉无有故,因此所有宣说彼等之言词及一切能作所作亦皆无实义,对于平等无作清净密意实际超出饶益损恼故)[20]

  (二)《六祖坛经》经文

  1、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21]

  2、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22]

  (三)讨论

  慧能大师开悟来自《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解自性无一法可得,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开悟者来去自由,无滞无碍,问什么答什么,头脑空空,还能化身无限,得到自在神通游戏,在大圆满法中,最后阶段修无可修,无坛城生起,无圆满次第。无咒无灌顶,亦无戒可持等等,超越因果轮回,心生万法,不执万法,两者看法一致,境界一致,与真如本性合一,即法界合一,无分别智,平等见虚空法性,超越语言文字,三世诸佛都如此证得最高解脱,不二智、自然智、本净智、内证智。而且两者都认为自性不是空无一物,无念是念真如法性,是与法性融合,自性才能生万法,不是枯坐禅,由于化身无限,是活泼禅。

  五、自性生万法

  万法由心生是唯识派的主要观点,大圆满法由自性解脱达到无自性的境地。

  (一)《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经文

  1、《普作续》云:啊呀!大萨埵!心者即是如是之性体,如是体性无二大乐中,一切种相诸相皆无有,离戏如空本来如是住,超所缘境唯一难度量,菩提心无数量与言诠,心所作法诸种品类生,若谓心所作者而是何,即是三有情器佛与众,心之本性由彼自体出,将其所出明显作揭示,即是五大六种性显现,为利生故则有二色身,心之本性揭示数难量。[23]

  2、于一切行时,现出清明离戏随顺三昧,出定入定,光中相浴,观见身为微尘,成就眼及神通,究竟成就即为法身。如宝积经云:“谁若串习无自性,速能获得上菩提。”[24]

  3、《普作续》云:“奇哉普作菩提心王我,授记一切诸法观明镜,明而无有自性现一切,是故无有所见自性明。证悟无生真如对境性,无有所见对境大现见。”[25]

  (二)《六祖坛经》经文

  1、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26]

  2、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27]

  3、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28]

  4、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29]

  (三)讨论

  六祖慧能大师提到,自性能生万法,三身佛从自性生,但是要应用无染,且能离相离念才是德,这是一种自性空性的状态,有时候被称为无自性状态,大圆满法强调,自性虽生万法,但本质是一种自性空的状态,强调这种无自性态,有利于出定入定,光中相溶,观自身为微尘,成就眼及神通,究竟成就法身。菩提智慧更易证得,虽然六祖在《坛经》中一直强调自性,也提到“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30]这是《六祖坛经》中唯一一次出现无自性的观点。《金刚经》比较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而《般若经》比较强调无自性的空性表现,常断两边都不执,在上文中《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提到:“明而无有自性现一切,是故无有所见自性明”,而上文《宝积经》也说“谁若串习无自性,速能获得上菩提”,获得无上菩提是大圆满法修持的重点,六祖也强调“四智菩提”,菩提心境以到达“一切种相诸相皆无有,离戏如空本来如是住”的无住离相状态为特色,无有、假有并非什么都没有的顽空状态,是一种方便有、因缘有,从中妙用无边,甚至三身任运。这是六祖慧能大师了解的禅宗思想,与大圆满法目标一致。

  六、自性清净

  自性清净是大圆满法与禅宗修行的根本见地,两者看法一致,在大圆满法发展晚期更加重视,经文对照如下:

  (一)《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经文

  1、奇哉本师普作我授记,一切无生清净之等持,不依修与不修之外缘,所修如何显现一切法,无有任何安住之方式,不寻自地解脱即是修。奇哉无有所修此窍决,乃为超离语句之义故,前世普作王未作授记,后世普作王亦不授记,现今普作王亦未授记。奇哉最初本师普作王,授记无缪秘密之意义,超离增益减损义精华,无有修与不修如虚空。[31]

  2、我本圆满尽作世俗法,本已尽作故不需见修,本来清净不需护本誓,本来一切皆住菩提地,不需清净持明地十地,无有勤作本来元成故,精勤事业本来不需作,对于自然智境无分别,无须智性智境上勤求,大乐法身与心为一体,无有前后三世之差别,圆满具足时处皆一体,一切一故于我皆圆满,大圆满义于我皆圆满,见行事业本誓地道者,如前所说皆不需勤修,如是不明而作勤修者,则与超越因果义相违。[32]

  3、一切佛之身语意三密,即是普贤如来本性清净之显现。[33]

  (二)《六祖坛经》经文

  1、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34]

  2、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35]

  3、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36]

  (三)讨论

  上文中,《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提到“本来清净不需护本誓,本来一切皆住菩提地”,及“奇哉本师普作我授记,一切无生清净之等持,不依修与不修之外缘”,大圆满法强调自性本自清净,不需强加外缘各种功法,是一种如来藏自性清净的思想,而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一样强调此心法,他说“自性本自清净”,及“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因此大圆满法与《坛经》对自性清净的看法,本质完全相同。

  七、自性本超因果

  因果不能束缚自性解脱,两者观点一致,其经文对照如下:

  (一)《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经文

  《普作续》云:大圆满本超因果故,寻求而修无修、修不成。导师虽说因果之教理,是依世间有相法安立,若要因中寻求才有果。心中本来无因亦无果,菩提心中本自无有生,乃以世夫之法而取喻,生即有灭故增益为友,因其未悟自生离因果,若以世间有相法推测,没有因则没有果生起,此为因果乘门自许理。啊呀!大萨埵谛听!智慧智慧说如是之名,此自然智不灭均相顺,无比智慧不由因中生,生一切法非由余所生,若以世间因果法推测,不生虽求而亦无有果,菩提心者非以因生故,勿以世间生灭法猜测,菩提心者依缘不生故,不以世间生灭法取喻。啊呀!大萨埵!欲求大者殷勤作观修,修作勤行不能成就大,大者本来就是自然智。[37]

  (二)《六祖坛经》经文

  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38]

  (三)讨论

  上文中,《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提到:“大圆满本超因果故,寻求而修无修、修不成。导师虽说因果之教理,是依世间有相法安立,若要因中寻求才有果。心中本来无因亦无果,菩提心中本自无有生”,大圆满法是菩提心中本来就无有生,更是无因也无果,是一种空性菩提智,所以是本超因果,而上文中六祖慧能大师提到:“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因为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所以无生,无因也无果,更无前后次第可言,这是般若空性的见地,跟大圆满法看法没有差别。在很多佛经中包括《大般涅槃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及文殊菩萨相关系列经典都提到…

《第五章 第一节 《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与《六祖坛经》修行对照B》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