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第一节 《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与《六祖坛经》修行对照B▪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概念。可以参考第二章第五节。

  八、无念(应无所住而生心,离相而非无思、心念不起)

  (一)《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经文

  1、《普作续》中云:“欲求安乐执着疾,无有欲求能得乐,修持正觉非成就,未寻自性任运成。未觅自性无念住。”又云:“奇哉菩萨若欲成自心,无有希求则是成就故,无有妄念等性中不住,自性安住无有取舍境,无有动摇之中自然住。自心即是真如之本体,一切诸法成立真如性,莫于真如之性作改造。本性之处莫修其它法,若寻佛从法界中不得,昔已作完现今无需作,昔已成就现今无需修,不加分别不思中入定。”[39]

  2、《普作续》云:“奇哉普作王我菩提心,我无增益减损对境故,于何莫作思维莫修习,三门无改悠然而安住。如何显现自性自解脱,无生犹如虚空离方向,是故当知自性大圆满。”[40]

  (二)《六祖坛经》经文

  1、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41]

  2、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妬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覩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42]

  3、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43]

  4、“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44]

  (三)讨论

  上文中《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提到:“修持正觉非成就,未寻自性任运成。未觅自性无念住”及“奇哉普作王我菩提心,我无增益减损对境故,于何莫作思维莫修习”,大圆满法最终无念住,不是一种完全顽空式的无念,而是一种菩提心“任运成”的状态,在大圆满法正行中是一种“不加分别不思中入定”,是一种本净澄明的自然智慧。

  而上文《坛经》提到:“无念为宗”、“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以及“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以上二者相比,双方见解没什么差异,只是大圆满法脱噶修炼,对任运三身光明更加注重,而六祖慧能大师更注重当下灵光显现,智慧观照,因为六祖是以《金刚经》的“应无所住生其心”而证悟。

  九、六祖慧能大师见性修持的特点

  六祖引用三段净名经(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经文和金刚经、菩萨戒经,说明他达到顿见真如本性的修持方法,而经文中所展现的修持方法与大圆满法传承之一维摩诘居士(来自东方妙喜佛国)关系密切,六祖深受维摩诘居士影响,以下笔者将一一讨论。

  1、“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45]

  以上经文六祖再度说明《金刚经》的重要,如果能够了悟《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含义,就能了解般若三昧,甚至可以了解更深的法界知识,或修行进入法界,法界是大圆满法修行中界部探讨的唯一重点,也是口诀部修行的归依处,法界产生三身任运果,在《六祖坛经》中,六祖对法界探讨不多,但经文中有提到“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比较之下,六祖更重视当下与人间,而经典中对法界提到最多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2、《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46]

  本段经文引用《维摩诘所说经》(《净名经》)“还得本心”即指自性开悟自度。

  3、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47]

  以上经文引用《净名经》“直心是道场”,指出直心好修行,专注禅修,心无旁骛,心不住法,离相修行,而不是不起心念,可进入一行三昧,活活泼泼,大圆满法重视虚空三身自现,不是沉空守寂,与六祖慧能大师禅法理念一致,《坛经》中还举一例可为佐证:“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48]

  4、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49]

  以上经文在描述大乘心法开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大圆满法的无住概念类似,大圆满法是虚空无住,法界一如,轮涅不二,修持自然智慧,顿超三身五智任运。

  5、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注:《净名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50]

  以上经文提到《净名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指无分别智分别无穷,达到证悟第一义,唯一法性、菩提自性、如来藏性,而达至修行非常稳固。大圆满法对根本法界长期修持印证,是有法有证,光明显现如无云晴空,三身任运空分、明分、悲分,平等对待诸法相,因此不染万境。

  [18] 谈锡永.《大中观论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第14~15页.

  [19] 同上,第13页.

  [20]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7~68页.

  [2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58页下.

  [22] 同上.第353页中.

  [23]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24] 无垢光尊者.《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76页.

  [25]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785页.

  [26]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53页中.

  [27] 同上,第353页中.

  [28] 同上,第351页下.

  [29] 同上,第353页中.

  [30] 同上,第356页上.

  [31]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701页.

  [3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51页.

  [33] 同上,第45页.

  [34]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49页上.

  [35] 同上,第353页中.

  [36] 同上,第359页下.

  [37]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

  [3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58页下.

  [39]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791~792页.

  [40] 同上,第696页.

  [4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53页中.

  [42] 同上,第353页中.

  [43]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58页上.

  [44] 同上,第356页下.

  [45] 同上,第350页中.

  [46]《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51页上.

  [47] 同上,第352页下.

  [48] 同上,第358页上.

  [49] 同上,第349页上.

  [50] 同上,第353页上.

  

《第五章 第一节 《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与《六祖坛经》修行对照B》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