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第二節 從《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談起

  第四章 第二節 從《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談起

  第二節 從《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談起

  《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與《阿閦佛國經》類似,介紹阿閦如來及東方妙喜世界的修行方式,分析如下。

  一、舍利弗,不動如來住虛空中爲衆說法,彼聲聞衆若得神通及不得者,以佛威力皆住虛空,以叁威儀而聽法要,何等爲叁,謂行住坐。是聲聞輩,若欲涅槃,結加趺坐而便滅度,爾時大地爲之震動。既滅度已,一切天人皆來供養,或有阿羅漢將欲滅度,身中出火而自阇維,或有自然化滅無遺舍利;或有于滅度時遊行空中如五色雲,須臾消散滅無遺迹;或住虛空如降時雨至地消盡。舍利弗,此亦不動如來應正等覺,本修菩薩行時作如是願,若我得證無上菩提,諸聲聞衆以叁威儀而取滅度。[1]

  這段經文描述不動如來滅度時,虹化五色顯現,自然化空無遺迹。阿羅漢弟子們也相同圓寂狀況。

  二、不動如來爲世光明作衆生眼,不動如來般涅槃後,乃至正法住世,由彼如來本願力故,是諸菩薩,若于後時受生彼者,應當讀誦百八法門,讀誦茲已方能受持彼一切法,不動如來之所安立,一百八法門本性。我滅度後,若有菩薩摩诃薩當生彼剎者,亦當讀誦一百八法門,及能受持一切法門。[2]

  這段經文描述不動如來長期成爲衆生所見的光明體,放射光明。筆者不清楚百八法門。但在阿閦佛國要受持一切法前有此先誦讀百八法門要求,僅當參考。

  叁、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從身出火而自阇維,舍利遺形皆作金色,譬如低彌羅樹,隨分斷處皆有卍(音萬)字之文,如來舍利亦複如是。不動如來所有舍利分分周圓,表裏皆有吉祥之相(相表之文其狀如下)卍,隨解之處中表皆有吉祥之文。[3]

  這段經文與《阿閦佛國經》圓寂描述有些不同,是全身金色舍利,是叁昧真火自焚與虹光化身漸出彩虹有些差異。

  四、不動如來亦複如是,雖在遙遠能與他界諸菩薩衆而作光明,不動如來雖在彼剎,余世界中諸菩薩衆所有形類等色皆悉能見。[4]

  這段經文描述阿閦如來能爲他屆菩薩作光明修行指引。

  五、彼佛剎中多漏盡阿羅漢故,此叁千大千世界星宿數量,不如彼佛聲聞衆多。此叁千大千世界星宿猶有數量,彼一一會無量有情得阿羅漢故,諸會聲聞無有數量,余界人天縱以天眼亦不能見。[5]

  這段經文描述阿閦佛國,阿羅漢衆多,不可計數,且弟子分散各個大千世界。

  六、我極觀上方皆空寂靜,須菩提言,彼不動如來,諸聲聞衆及彼佛土,亦複如是如見上方,以法界等故,得無有異。[6]

  這段經文指阿閦如來佛國淨土非常的空寂,融入虛空法界,一般凡眼難見。

  七、若于國中雨雹爲災,非時霹雳及余種種可怖之事,彼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專念不動如來及稱名號,由彼如來往昔弘濟百千諸龍解脫衆苦。[7]

  本段經文指出阿閦如來與布興雷雨的龍族關系密切,與大圓滿法在龍族傳播也有關系,另外文殊菩薩與龍族也有特殊關系。

  八、由初發心被精進甲,于一切衆生不爲瞋等之所搖動,舍利弗,時彼菩薩因此念故,妙喜國中號爲不動,時廣目如來應正等覺,見彼菩薩得不動名。[8]

  本段經文指阿閦如來修行過程不生嗔怒之心,妙喜佛國又稱不動佛國。不爲外界幹擾而動心。

  --------------------------------------------------------------------------------

  [1] 《大寶積經》,(唐)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106頁下.

  [2] 同上,第109頁中.

  [3] 同上,第109頁中.

  [4] 同上,第111頁上.

  [5] 《大寶積經》,(唐)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110頁下.

  [6] 同上,第108頁下、第109頁上.

  [7] 同上,第122頁上.

  [8] 同上,第102頁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