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總結
本章總結
除了上面七部經典外,文殊師利菩薩在《諸法無行經》說“不動相”如下:
是故一切衆生皆成就叁昧,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貪欲,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皆入貪欲平等法中故,遠離爭訟,通達貪欲自性故。世尊,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貪欲實性說名菩提,是故一切諸佛皆成就貪欲,名不動相。……[①]大乘佛教的修習,尤其是“文殊師利法門”,非常強調“煩惱即菩提”、以五逆相而成佛、不舍五妙欲而得解脫等思想,亦即強調行者于貪嗔癡妒慢疑中,不爲所染而證“不動”之本來清淨心。文殊菩薩由是廣說嗔恚、愚癡、執身見、邪見、以至四顛倒、五蓋、五欲等等,是皆菩提,諸佛皆安住于此等顛倒煩惱而得無上正等正覺,證不動相。[②]因此,修行者當知道煩惱促進成就佛道,而且因爲超越因果執著,直修空性解脫,所以說“順逆皆方便”[③]。《維摩诘所說經》中,來自東方妙喜佛國(阿閦佛國)的維摩诘居士也開示這個道理。
轉煩惱爲菩提,實因諸佛以平等心而入不動相解脫,也符合東方阿閦(不動)佛國的特質。另外,不敗尊者(第一世敦珠法王)在《決定寶燈》一書中總結時,引用文殊菩薩六字心咒(a ra pa tsa na dhi)解釋爲:“無生妙法門,遠離極微門,勝義顯現門,無有叁有門,無有名字門,甚深智慧門,此爲文殊大圓滿境界。”敦珠法王暗示甯瑪派爲文殊法門的傳承,邵頌雄教授引用《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文殊師利心咒總結諸法如虛空”,[④]而虛空恰是大圓滿法修煉的核心見地。筆者本章各節引用文殊菩薩的見地,再度證明大圓滿法與北傳佛經中文殊菩薩法門相互印證,二者都以心印心,實修實證,並無差別。文殊法脈就是大圓滿法脈。此外,敦珠法王傳承的支派並不知道,在《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中,文殊菩薩化身金剛手菩薩是大圓滿法人間傳承祖師嘉饒多傑的老師,筆者認爲,文殊菩薩本身就是大圓滿法密續的持有者(請參考第一章第二節大圓滿法曆史傳承)。總之,文殊菩薩開展的大圓滿法脈傳承(包括蓮花生大士獨立發展的法脈),與下一章要探討的東方阿閦佛國開展的大圓滿法脈傳承,並行不悖,相輔相成,各自閃耀獨特光芒,使大圓滿法至今應機得以大大普傳弘揚。文殊菩薩在佛教中代表智慧第一的菩薩,因此,文殊法脈之一的大圓滿法修煉虹光化身也將達到至高無上的解脫!
--------------------------------------------------------------------------------
[①] 《諸法無行經》,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五冊,第757頁上。
[②] 不敗尊者.《決定寶燈》(談錫永譯,邵頌雄導論)臺北:全佛文化,2009年.第93~94頁。
[③]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大正藏》第19冊,第129頁下.
[④]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八冊,第256頁上。經文如下: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摩诃衍,所謂字等語等諸字入門,何等爲字等語等諸字入門?“阿”(a)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羅”(ra)字門,一切法離垢故;“波”(pa)字門,一切法第一義故;“遮”(tsa)字門,一切法終不可得故、諸法不終不生故;“那”(na)字門,諸法離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荼”(dhi)字門,入諸法邊竟處,故不終不生,過荼無字可說。何以故?更無字故,諸字無礙無名亦滅,不可說、不可示、不可見、不可書。須菩提,當知一切諸法如虛空。須菩提,是名陀羅尼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