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第五節 從《佛說如幻叁昧經》
第五節 從《佛說如幻叁昧經》(《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談起
一、平等
“文殊答曰:天子!當平等度,以度平等,其于諸法無得不得,亦無所逮,不審不行亦無不行。”[1]
“平等行者則無所得,亦不受戒,是故諸法等如虛空了虛無故,所以者何?其虛空者則無所行,是故天子,學戒如此則無禁戒,彼所戒者何所爲戒,其不學戒學戒當爾,則學于空,何謂爲空,不樂身口不慕其意,無染不染是賢聖戒,如是住者則無所住,其無所住學平等戒。”[2]文殊菩薩提到,諸法平等如虛空,諸法平等不可得,與大圓滿法見地一致。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提到:“境相諸法顯現之時分,無有方分實事即平等,自覺心性亦不分前後,猶如虛空一般平等性,過去已滅未來尚未生,現在不住即菩提心境,無實根底離去诠表境,自性平等如空極開廣。
外境,內心及此二所依之覺性叁者,皆是其平等之性。一切外境顯現,空之本色,無微塵分,亦無方分實體,叁世空淨,則爲體性平等;顯現不滅,不可度量,不可思議則爲顯現平等;心識所現,刹那無方,自然空寂,則爲心識平等;不滅遊戲,種種顯現,則爲不滅平等;覺性空明,無有中邊,則爲空明平等;一界普生,沒有界別,則爲一界平等。”[3]尊者指出虛空一切平等,顯現體性平等、心識平等、不滅平等、空明平等、一界平等即法界平等。與文殊菩薩見地兩者沒有差別。文殊菩薩是大圓滿法的指導者。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及附錄一。
二、無念
“文殊師利告逮法忍諸魔眷屬,卿等何故不各歸宮,諸魔報曰:吾等于今忽然不複見己身宅,何況當複見魔宮殿自然常住。又問,汝等宮殿爲在何所?諸魔報曰,一切諸法無主無念,是爲諸法之宮殿,空無想願諸法恍惚乃爲宮殿,于彼無往亦無來者。”[4]文殊菩薩指出,一切諸法無來無去、無主無念,也可以說無住無著,這是菩提智慧的本性,與大圓滿法見地一致。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引用《六界續》:“自覺平等空性伴,此中串修時機大,獲得無念之妙身,遂得我之悲心光,此與我身同妙機。”[5]大圓滿法以法性平等、空性無念,無住無著,追求叁身任運,顯現大悲周遍。大圓滿法空性、法性平等觀與自生童子瓶身妙用,與文殊菩薩見地沒有差別。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念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
叁、本淨
“若有菩薩,眼見色者永無想受,不別好醜不懷思想,無應不應無增無損,曉了本淨而達空慧,此菩薩者立于法忍,于諸生法不有妄想。”[6]文殊菩薩指出,菩提智慧因明瞭本淨而生成,因此不增不減,不別美醜,無分別心,猶如虛空。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提到:“本淨之體全無所得故,如虛空性本初則清淨,元成本性誰亦未曾作,現法不滅隨處皆可現,輪涅普生離前後始終。”[7]指出本淨無所得,無所作,猶如虛空,與文殊菩薩見地一致。顯現大圓滿法即文殊菩薩的傳承。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本淨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及附錄一。
四、虛空
“譬如虛空,悉無所行皆無衆生,是謂修行,又修行者,不處今世不由後世,在于叁世皆無所行,至一切法亦無所行,一切諸法悉無所受亦無所生,空無言教、空不證空說是語時,叁萬比丘漏盡意解。”[8]文殊菩薩指出,虛空中無行、無受、無教、無衆生,虛空自然圓滿。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句義寶藏論廣講》中引用《聲應成續》:“界有內外之分別,外者認爲無雲空,內界即是炬光道。”並說明“由于覺性專注于外境虛空,故現起彼之清淨空明之證境,與之相應此則說爲虛空”。又引用《大虛空續》:“內外皆爲法之界,而是清淨所行境,佛與有情無二別,豈能由業來改治。”並說明“如是應觀境爲虛空,空爲法界相,法界之範圍內把覺性連環鏈安然不動而置觀之,即是大圓滿法門所專注的目標,直觀現實之本面,則承認此爲所謂“界覺無二之密意”。”[9]提出大圓滿法竅訣是證悟虛空自然智,法界自空,以無雲晴空修煉脫噶四光脈的見地,與文殊菩薩見地大體一致,虛空包容一切。只是文殊菩薩沒有直接說明四光脈的修煉。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虛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
五、本淨、無修
“天子又問:如今仁者不修梵行乎?文殊答曰:不也。又問,不淨行耶?答曰:不修淨行,如天子言,以何等故不修淨行,無家居不梵行不受不惑,亦無所行亦無不梵行,假使學者清和梵行,悉無所行亦無非行,爾乃名曰大淨梵行,其行天子淫怒癡行乃曰正行,遊于欲界色無色界,是曰清行,愍傷衆生,其不習行淫怒癡事,不遊叁界,彼不清修,亦無所行,乃謂爲行。”[10]文殊菩薩指出,一切所行皆淨行,看似不修梵行,無所行,但實際日常生活一切善惡行(注:有時行爲看起來像惡行),皆是淨行。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引用《六界續》:“見修垢染普遠離,……無我亦無我眷屬,無界亦無覺性身,無善亦無惡異熟,無命亦無斷命想,無福亦無培福境,無佛亦無有有情,無處亦無有空性,無法亦無聞法衆,無境亦無叁世性,叁世資糧亦非有,是故一切皆無有。”[11]指出大圓滿法無有見修垢染,無我無界,無善無惡,無福無培福,無佛無有情,非有非空,無法無境,無叁世諸佛,與文殊菩薩見地一切皆淨,異曲同工。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本淨、無修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二節及附錄一。
六、本超因果
“于時世尊,欲得開化五百菩薩,則以威神現示文殊,文殊師利即從坐起,偏出右肩右手捉劍走到佛所。佛告文殊:且止且止,勿得造逆當以善害,所以者何,皆從心發因心生害,心已起頃便成爲殺,時無央數諸菩薩衆各心念言,斯一切法悉如幻耳,彼無吾我及人壽命,其意所念察其本末,無有父母無佛法衆,亦無作者亦無受者,無行不行亦無果報,意自貪身而墮顛倒,愚戆凡夫悉不能解,心反處顛倒計我父母。……文殊師利勿造逆害當以善害,其受虛無則無歸趣,亦無報應,設一切法虛無不實,所受諸法亦複虛妄,幻譬如空亦如芭蕉夢影野馬,離欲虛妄而無堅固,以是之故彼無有罪亦無害者,誰有殺者何謂受殃,如是觀察惟念本末,則能了知一切諸法,本悉清淨皆無所生。”[12]這裏提到,佛陀神變,示意文殊仗劍欲殺佛,但虛空因果無住,殺業無住,本自清淨,人人一樣都可解脫究竟成佛。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引用《一切如來大密意續》:“叁身光明性空寂,非是常有無有實,非斷而是光明身,非異亦無有外內,空寂通徹虛空身,現空無別無觸對,是無生死轉變身。語者無生義之語,字不能說而義顯,是即超過言說字,意者覺性淨如空,無意無心無明顯,無有受故無能受,無有想故無我執,無有行故無生處,無有識故無迷亂,無五境故無能取,無欲求故無愛著,無善惡故無異熟(受報),不見有我無我執,真智五門無迷顯,一切自性等同佛,身語意中本無垢,無見無修無所行,無地無道無踐履。”[13]提到覺性淨如空,虛空無善惡,故無異熟業報。無欲無求,無貪愛,一切自性清淨如同佛。與文殊菩薩見地完全一致。本超因果,無業熟報應,是文殊菩薩傳承空性的特殊見地。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本超因果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五節及附錄一。
七、無勤
“當令此經後益流布,又計是經,不應不脫,不精進無所懈,不勤力,不殆廢,以此至誠法當普流,往本所生,無去無來,過去無人,不度衆生,亦無滅度,人不可得,法無有超,亦無所滅,無有作者,亦無壞者。”[14]文殊菩薩指出,《佛說如幻叁昧經》修行重點特色,是無勤無懈,無來無去,無超無滅,無作無壞,亦不可得。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引用《大鵬續》:“相狀本淨完全遍解體,無勤離作心之障礙除,叁種相會境上遊戲障,所現不斷全收境心中。”[15]指出大圓滿法修行無勤本淨,自現叁身相融任運,法界清淨不可得。自然智慧不靠勤勞修,兩者異曲同工。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勤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
八、平等受戒
“天子,何者名爲平等受戒?謂平等墮。何者平等?謂空平等,無相平等,無願平等。天子,若如是證叁解脫門,如實而入則不分別,無所分別則不退轉。天子,如是名爲平等受戒。複次天子,若修貪欲瞋恚愚癡,若修自身自身根本六十二見,若修顛倒,若修叁惡身口意行八邪九惱十不善業道,如是得言正受戒也。天子,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藥草樹林依地生長,平等具足得言具足,如是天子,此佛法中,若正受戒得言受戒。”[16]文殊菩薩提到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在法性中無分別,特稱爲平等受戒。一切煩惱皆平等看待,都是菩提智慧的種子。這是真正的一種受戒狀態。
而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提到:“自覺空明平等正智中,抓著諸法性義爲關鍵,能取無纏即超所取境,心無所緣猛醒大放松,不散無念窮盡密意旨,如空平等無有修不修,此即普賢密意廣大界。心于境相有所起動,但不要把心念接續在境後隨境走,讓其覺醒赤裸坦然,明明了了,此即是普賢實義之密意平等大無礙之關鍵也。”[17]
又提到:“證悟空明法性之虛空,解纏覺性無礙大平等,執心不縛超一切思慮,一切均等密意一界轉,根安樂中心安相融合,外內一味菩提心境中,即見窮盡實相之法性。”[18]尊者認爲證悟法性虛空大平等,菩提心不被一切思慮束縛,覺性赤裸澄明,平等成就自然智慧,及十無有自性,不提咒語、手印、叁昧耶戒等,自然成就法性菩提。尊者菩提心證平等見地與文殊菩薩沒有差別。
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平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及附錄一。
--------------------------------------------------------------------------------
[1] 《佛說如幻叁昧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46頁上.
[2] 《佛說如幻叁昧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47頁上.
[3]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6頁.
[4] 《佛說如幻叁昧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42頁上.
[5]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2頁.
[6] 《佛說如幻叁昧經》卷上,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43頁上.
[7]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06頁.
[8] 《佛說如幻叁昧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48頁上.
[9]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62~163頁.
[10] 《佛說如幻叁昧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49頁上.
[1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7~38頁.
[12] 《佛說如幻叁昧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50頁下.
[13]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39~140頁.
[14] 《佛說如幻叁昧經》卷下,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53頁上.
[15]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8頁.
[16]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下,元魏毗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大正藏》第十二冊,第127頁下.
[17]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2頁.
[18] 同上,第74頁.
《第叁章 第五節 從《佛說如幻叁昧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