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文殊菩薩思想看大圓滿法見地
文殊菩薩相關經典開展的智慧法門,影響大圓滿法的根本見地,特別在《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中的論述。大圓滿傳承中(注:見第一章第二節),龍欽饒降巴尊者在《曆史寶鬘論》中提到,金剛手菩薩與金剛薩埵,一起接受普賢王如來的化身金剛持佛,所教導的大圓滿法密續。筆者認爲一個代表智慧之劍,一個代表證悟菩提心。龍欽饒降巴尊者並未提及或並不知道文殊菩薩化身金剛手菩薩,這與印度大圓滿法傳承祖師根本觀念不同,在多位印度祖師注解過的《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中,很明確肯定文殊菩薩化身金剛手菩薩,金剛手菩薩真實名爲文殊菩薩[1]。雖然尊者在《曆史寶鬘論》提到,大圓滿法如來密意傳承十二位中第叁位:光蘊刹本師文殊救畏佛出世,到第十二位才釋迦牟尼佛出世,又在《開顯喻義明燈》一文中提到,“初劫具喜積時殊勝童子妙光佛以比喻直指本性,當時,從無量光佛心間降下五尺高的水晶塔,以此直指本性。而後水晶塔落于叁十叁天尊勝宮巴德熱剛嘎頂層,後降落到五臺山上,其後落于金剛座,再後落于崗底斯山(崗仁波齊峰),水晶塔放射光芒普照十方從而遣除了衆生的分別念。”[2]這裏提到,如來密意傳承首位普賢王如來化身的童子妙光佛,使用無量光佛傳下的水晶塔,輔助大圓滿法修行,傳承先到達五臺山,之後才到西藏地區,從岡仁波齊峰到達喜馬拉雅山脈,傳給初祖嘉饒多傑。
筆者認爲,五臺山就代表了文殊菩薩的傳承,但是西藏本土祖師們包括龍欽饒降巴尊者,卻都未提文殊師利菩薩,是大圓滿法傳承的源頭之一。來自印度的祖師們了知這一點,真正明瞭文殊菩薩化身金剛手菩薩,傳承大圓滿法,因此,非常重視並注解《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藏地祖師們雖然也重視《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但可能不知此淵源。從文獻上可理解到,無垢友大師比蓮花生大士更透徹了解大圓滿法與文殊菩薩的緊密關系。而蓮花生大士影響到了目前甯瑪派在傳承大圓滿法正行前,使用的繁瑣灌頂程序,使大圓滿法修行在西藏變得太複雜。相傳文殊菩薩更是所有各派密續總源頭,連格魯派主要本尊大威德金剛也是文殊菩薩化身。這並不是印度密教故意比附,利用文殊菩薩的頭銜,而是實際的傳承。
大圓滿法以自然智慧,直覺智、本淨澄明智配合實修實證菩提心而解脫,是不立文字的不二法門。是超越因果,不被因果束縛的法門。是清淨任運方便妙用的法門,是禅法的精髓,是諸佛的心要,是顯密圓融無執的最高表現,是來去自由自在,宇宙銀河叁界法門。比初期佛教所講的叁十七道品[3]更加妙用無邊。在四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光明覺品第九提到,文殊菩薩來自東方不動智如來的金色世界[4],筆者懷疑是否就是不動如來的東方妙喜佛國。當然還有其它佛經記載,文殊菩薩也到過東方寶英佛國弘法[5],甚至久遠前就已成佛[6]。此外,通達以下十無有,即是大圓滿之見。虛空中十種自性皆無有:1.正見;2.叁昧耶;3.灌頂;4.曼荼羅;5.地;6.道;7.事業;8.智;9.果;10.法性。[7]所以大圓滿法是法界空性的傳承,跟我們認知的密教身口意叁密加持修行不同,最終沒有灌頂、咒語、手印、曼荼羅、成就等級、涅槃果、智慧、法性等等名相執著,印度傳承的大圓滿法與後來藏地傳承的大圓滿法有一些差異,因爲藏地更強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與灌頂,當作前行,比印度修煉複雜些。早期對修煉大圓滿法的根器要求更嚴謹,大圓滿法正行徹卻與脫噶法,不隨便傳授,但目前已進入普傳期,了解大圓滿法的見地更容易些,只是不同的根器還是修煉不同的次第,此機緣與二十年以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大圓滿法祖師文殊菩薩的風格比較簡練,單刀直入,不那麼複雜,有時不容易體會。
文殊菩薩的見地,在北傳佛教中,可說是漢地祖師禅的榜樣,第二世敦珠法王弟子談錫永上師,在《六金剛句說略》一文中認爲:“我們如果客觀地看,應該承認文殊師利菩薩跟維摩诘同一法趣。因此他們所說的“不可思議法門”即便是密法,而且還是無上瑜伽密(大圓滿法)的法門。”[8]這裏談錫永上師並不清楚文殊菩薩的化身爲金剛手菩薩,直接傳承普賢王如來的大圓滿法,是大圓滿法的持有者。唐朝密宗曼荼羅,文殊菩薩與金剛手菩薩是不同尊,一般人容易受此觀點影響。龍欽饒降巴尊者在《曆史寶鬘論》中還說,金剛手菩薩教導印度的嘉饒多傑祖師六百四十萬頌大圓滿法密續,之後在人間開始流傳。文殊菩薩對大圓滿法的弘揚有極關鍵影響。相傳大圓滿法祖師吉祥獅子、無垢友大師皆到過山西五臺山修行隱居。大圓滿法是文殊菩薩傳承的衆法脈之一,有關文殊師利菩薩相關經典衆多,部分重要內容極富參考價值,詳見附錄二。這裏精選七部代表性經典分析如下:
--------------------------------------------------------------------------------
[1]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元釋智譯.《大正藏》第二十冊,第830頁中.
[2]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286頁.
[3] 參見第一章第一節第二部分的注解。
[4]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叁光明覺品第九,《大正藏》第十冊,第62~63頁.
[5]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真谛義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四冊,第448頁上中.
[6] 《首楞嚴叁昧經》卷下稱爲龍種上如來,淨土稱爲平等世界;《菩薩璎珞經》卷四稱爲大身如來,淨土稱爲空寂世界;《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第六十七稱爲升仙尊佛,淨土稱爲無礙世界。
[7]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7頁.
[8]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