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從北傳佛經印證)

  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從北傳佛經印證)

  《西藏大藏經》的第六[乙]古怛特羅部分第一本書《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簡稱《普作續》或《遍作續》,爲大圓滿法心部主要典籍之一。其書名和內容,就已多次出現“大圓滿”一詞(筆者注:原文爲dzogs pa chen po,簡寫爲“dzogchen”)。例如:

  一、《普作續》雲:大圓滿本超因果故,尋求而修無修、修不成。大薩埵!欲求大者殷勤作觀修,修作勤行不能成就大,大者本來就是自然智。[1]

  二、《普作續》雲:對于自然智境無分別,無須智性智境上勤求,大樂法身與心爲一體,無有前後叁世之差別,圓滿具足時處皆一體,一切一故于我皆圓滿,大圓滿義于我皆圓滿,見行事業本誓地道者,如前所說皆不需勤修,如是不明而作勤修者,則與超越因果義相違。[2]

  但是, 許得存教授在《隆慶饒降巴及其對大圓滿法的評判》[3]一文的總結中,和《西藏密教史》第五章第叁節《大圓滿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4]在對大圓滿法口訣部娘提法解說中,認爲龍欽饒降巴尊者之時,才正式確定大圓滿法的名稱,這個見解恐怕有誤。

  此外,薩迦班智達在《叁律儀詳析》一書中說:“大圓滿這個詞沒有出現在任何一本有關印度起源的著作中,因此推論大圓滿這個教法是毫無根據的。”[5]這個立論也是有問題的。

  因爲,雖然“大圓滿”叁個字沒有出現在大乘佛典中,但大圓滿法的修行內涵卻是道地的大乘心法菩提心法脈,注重發菩提心與證悟菩提心。大圓滿法在早期發展就很強調菩提心證悟法性、空性光明、自然智慧。大圓滿法西藏最早的祖師毗盧遮那,從印度帶回西藏的五本心部密續[6],是了解大圓滿法修行見地的根本基礎,且都以菩提心作爲標題,跟《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一樣,強調菩提心。[7]《普作續》是更爲通用流行的心部經典,內容中多次提到“大圓滿”這個名詞。此外,甯瑪派的修煉方法是源自印度的一種瑜伽修煉方法,原稱阿底瑜伽(梵文爲ādi,義爲“最初的、最重要的”),佛教中瑜伽行派特別強調瑜伽相應,釋迦牟尼佛時代開始,就有瑜伽行者學習佛教義理尋求解脫,瑜伽也代表了見地與實際修煉的功夫合一,即知行合一,也重視肉體中脈脈輪在修行中的變化與對人體的影響。因此,佛教中就衍生出特別注重打通脈輪,輔助意識解脫的支派。在大乘中甚至強調法報化叁身的應用。早期不同祖師在傳授阿底瑜伽時,對法脈名稱的稱謂不同,後來逐漸演變,才統一稱爲“大圓滿法”,此稱謂後來廣爲通行,成爲概括整個甯瑪派最高修行內容的統稱,涵括心部、界部、口訣部的修行見地。筆者認爲,不一定就是龍欽饒降巴尊者才正式確立了“大圓滿法”這個統稱。現在一提到大圓滿法,就包括了發菩提心與證悟菩提心,已不像初期只強調菩提心,甚至阿底瑜伽的名稱也比較少用了。

  至于大圓滿法最高傳承的普賢王如來,在唐朝翻譯的《大乘入楞伽經》就提到:“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賢王如來佛土之中,但瞪視不瞬,令諸菩薩獲無生法忍及諸勝叁昧。大慧,非有言說而有諸法。”[8]不瞬世界如來瞪眼不瞬,注視菩薩就令菩薩解脫,而經文雖提到普賢王如來,但普賢王如來教導的詳細修煉方法,沒有說明。甯瑪派大圓滿法修煉剛好補足了這個缺口與不足。但甯瑪派普賢王如來代表本初佛,與《入楞伽經》所提的普賢王如來佛見地、功能還是不同,比較像是《大方廣華嚴經》中法界毗盧遮那佛的角色取代,密教發展曆史中建立五方五佛概念,將毗盧遮那佛立在中央位置,而普賢王如來被認爲是更原始本初佛。

  大圓滿法強調開悟自然智慧、虛空法性、無分別智、菩提心、無念無住無作意、平等本淨、本超因果、輪涅無二、覺性赤裸、自性清淨、光明如來藏、澄明本性、無自性、大悲周遍、無勤自然住、無修元成、自然任運、消融粗身、自生自明、法界窮盡、叁身五智、無有、煩惱自解脫、叁身自現、金剛寶瓶身等等。這跟大乘佛法強調的重點完全一致,理念已融入衆多顯密經論之中。只是大圓滿法另有獨特的四光脈(包括雙眼智慧脈)、中脈驗相、四燈、四相、童子瓶身、虹光化身等修煉,爲空性、法界究竟解脫打下堅實的基礎。爲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法脈分支,可以達到即身(一世)解脫。

  此外,大圓滿法虹光化身修煉特質,與《阿閦佛國經》中阿閦如來與衆多大菩薩、阿羅漢們,修煉産生的顯化現象幾乎一致。而長期以來,大圓滿法又與來自阿閦佛國的金剛薩埵關系密切,連中陰身救渡也以金剛薩埵淨土爲歸去處,因此,大圓滿法應是東方阿閦(妙喜)佛國的重要修行方法。筆者將在第四章討論。

  阿底瑜伽大圓滿法包括心部、界部、口訣部叁大部分密續,另外口訣部又分成徹卻與脫噶兩部分修煉,大圓滿法見地與漢地顯教經典修行見地完全可以相融,目前研究者少,筆者是漢地學術界中,首度更完整去論述與整理者,詳見本章至第六章內容及附錄一、二、叁,足以啓發未來更進一步深入互通研究。

  大圓滿法的見修行果中,有哪些基本修行“名相”需要了解的愈透徹愈好呢?這種覺知、聞思修過程,影響解脫究竟成就。筆者特別從龍欽饒降巴尊者著作中找出關鍵名詞語句與北傳佛經互證,更能了解大圓滿法在佛教中修行價值所在。當然,本部法的理論根據遍布整個大乘佛典中,不只在《阿毗達磨大乘經》,以下筆者將一一分析引證,也補充班班多傑老師在《藏傳佛教智慧境界》一書中提出的觀點。[9]

  甯瑪派大圓滿法修行發展曆史上,龍欽饒降巴尊者是公認承先啓後的集大成者。龍欽饒降巴尊者著作中,有關大圓滿法的論述,有七寶藏論中的《句義寶藏論》、《實相寶藏論》、《勝乘寶藏論》、《法界寶藏論》、《竅訣寶藏論》、《如意寶藏論》、《宗派寶藏論》及《上師心滴如意寶》、《大圓滿心性休息》、《大圓滿虛幻休息》、《大圓滿禅定休息》及《心性自解脫論》、《法性自解脫論》、《平等自解脫論》、《空行心髓總集》、《毗瑪心髓總集》、《大疏·光之輪》、《菩提心遍作王之講解·虛空明淨》、《大疏·光之網》、《講義·法身自現》、《中陰光穗》、《甚深極滴》、《空行極密心要》、《口訣金箧》等等。[10]此外,《四法寶鬘》也提到一些,本章筆者只引用尊者部分著作內容,說明修行的關鍵見地。

  大圓滿法修行在印度祖師吉祥獅子(注:祖師爲漢人,到印度求法,在印度弘法)時,修行見地方法已大致完備,將口訣部分成外、內、密、心髓(甯提)四部分。大圓滿法心部提出自性清淨、自性成佛、心生萬法的唯識見解;界部提出法界、法性、普賢法界,無自性、中觀般若經、華嚴經見解;口訣部實證菩提空性、任運法界、成就法報化叁身、五身五智,無執無分別,自性、無自性概念,光明大悲,光光相融,在無自性中,自性妙用佛號、進出創造各佛國,以實證自然智、本覺智光爲基礎入門,並究竟窮盡法性,爲如來藏、佛性、真如妙用。

  紮呷的《藏文大藏經概論》一書中第二章“初期譯經編目概況”[11],以及夏魯寺布頓大師(公元1290-1364年)著作《布頓佛教史》第六章“藏地所譯顯宗經論目錄”[12]中提到從藏王松贊幹布到赤松德贊時期已翻譯《大般若經》、《華嚴經》(大方廣類)、《大寶積經》、《法華經》、《楞伽經》、《賢劫經》、《律藏》、《大集經》、《阿毗達磨論藏》、《解深密經》、《現觀莊嚴論》、《正法念處經》、《入菩薩行論》、《大乘莊嚴經論》、中觀派龍樹著作《中觀根本智論》、《正理六十論》、《空性七十論》、《集經論》及密宗修習次第的《二十曼奈羅儀軌》、《雜論》,有關圓滿次第的《五次第論》及《醫方明論一百劑》,有關國王大臣教誡的《一百智論》,曆算方面的《順緣起惟一經論》等,唯識瑜伽行派無著的《五部地論》(瑜伽師地論),世親大師的《十地經論》、《大乘莊嚴經論注釋》、《唯識叁十頌疏》、《唯識二十頌疏》、《法與法性論注釋》等,法稱大師的《因滴論》、《淨理論》等以及由漢文轉譯的《大般涅槃經》等。以及寂護的《中觀莊嚴論》、蓮花戒的《中觀光明論》。以及密續《幻變經》、《集經》、《心品》等等。在較晚期西藏大藏經根據存留的《丹噶目錄》編輯,並將律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經部放在密續怛特羅前面章節[13]。這些經典的印證,都對大圓滿法的修行起到關鍵的作用。

  在赤松德贊時期,蓮花生大士、無垢友大師及毗盧遮那祖師等人,從印度到西藏傳播甯瑪舊派及大圓滿法各種修煉時,大乘佛經《大般若經》、《華嚴經》(大方廣類)、《大寶積經》、《法華經》、《楞伽經》、《賢劫經》、《律藏》、《大集經》、《阿毗達磨論藏》、《解深密經》、《中論》、《十地經論》、《大乘莊嚴經論注釋》、《唯識叁十頌疏》等已在藏地翻譯流傳,當時藏王已接受大乘佛法,禮請寂護大師傳播印度顯教,並延請蓮花生大士入藏以壓製苯教,又請摩诃衍那傳播漢地禅宗。經典記載,藏王赤松德贊及太子牟尼劄波、國師釀萬登珍桑波等五人接受了無垢友大師的傳承[14],藏王及妃子益西措嘉等著名君臣二十五人接受了蓮花生大士的指導而成就,國王最後也接受了毗盧遮那祖師的傳承[15]。他能夠接受甯瑪派修煉,這表明大圓滿法(阿底瑜伽)見地自然已含攝了佛法精髓。

  此外,劉立千居士在《大圓滿法語淺解》一書的附錄一“漢文佛典中與大圓滿見相合之法語淺解”[16],作了一些《楞嚴經》、《華嚴經》及禅宗等相關名詞解釋,但是沒有與藏文典籍做相同名詞深入比較,且有些名詞不是大圓滿法專用詞彙,筆者覺得對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融合有所缺憾,因此,特別從龍欽饒降巴尊者著作中整理叁十八個名詞,解說大圓滿法實修見地,印證大圓滿法實是繼承大乘修持心法,並希望抛磚引玉,以啓發未來學者進一步研究。其中爲了達到四相究竟,窮盡法性相,使用四光脈(包括雙眼智能脈)修持,是大圓滿法脫噶特殊之處,北傳佛經未提到,而童子瓶身與《大般涅槃經》金剛寶瓶身不完全相同,強調了“童子”。另外,由于材料甚多,所以將部分重要文獻放在論文後面,當作附錄一參考,頗值一讀。至于龍欽饒降巴尊者著作中引用的北傳佛經,以大乘心法印證大圓滿修持的部分,筆者將在論文結語及附錄一最後一段再度提出說明,作爲補充。

  --------------------------------------------------------------------------------

  [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0頁.

  [2] 同上,第50~51頁.

  [3] 許得存.《隆慶饒降巴及其對大圓滿法的評判》,《中國藏學》.1998年第叁期.第99頁.

  [4] 索南才讓(許得存).《西藏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第334頁.

  [5]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上海:叁聯書局,1992年.第103頁.

  [6]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4頁.五本密續書名:《菩提心覺性杜鵑》(《六金剛句》)、《修菩提心》、《菩提心抖擻》、《菩提心大金翅鳥》、《菩提心不枯大海》。

  [7]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大圓滿禅定休息論清淨車釋等合編》(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88頁. 《普作續》雲:“對我普作惟一性,隨諸所欲而安名,或有名爲菩提心,或有名爲天空界,或有名爲自然智,或有名爲是法身,或有名爲圓受用,或安名爲變化身,或安名爲一切智,或安名爲一切法,或名四智或叁智,或有名爲五種智,或有名爲界和覺,或名菩提自然智,皆見本智我而說。”

  [8]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叁,集一切法品第二之叁,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603頁上. 實叉難陀重視意譯,強調簡約順暢。《楞伽經》最早在劉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由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譯出,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四品,品名均爲《一切佛語心品》之一、之二、之叁、之四。此譯文辭簡古,不容易閱讀。

  [9]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69頁.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請參考第六章第一節。

  [10] 拉喇·索朗曲珠.《發現雪山的全知法王》(李學愚譯). 臺北:大千出版社, 2008年.第235-241頁.

  [11] 紮呷.《藏文大藏經概論》. 西甯: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第32~50頁.

  [12] 布頓.《布頓佛教史》.(蒲文成譯). 臺北:大千出版社, 2006年.第240~299頁.

  [13] 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編.《西藏大藏經總目錄》. 東京:珠式會社平文社, 昭和45年(1970年).

  [14] 龍欽繞降巴尊者.《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25頁.

  [15] 紐修堪仁波切蔣揚多傑.《大圓滿傳承源流藍寶石》(上).臺北:全佛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54~156頁.

  [16] 劉立千《大圓滿法語淺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8~178頁.

  

《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從北傳佛經印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