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八節菩薩乘六度或十波羅蜜貫穿大圓滿法的修行過程——從巴楚仁波切《椎擊叁要》談起
巴楚上師(巴珠仁波切,公元1808~1887年)來自四川石渠縣紮曲卡,多欽哲·益西多吉大師稱他爲“老狗”,是藏區公認的大成就者,他的著作《叁句椎擊》(《叁句擊要》)是大圓滿法中徹卻修法的精髓分析概括,巴珠仁波切以在佐欽熙日森五明佛學院,宣講《入菩薩行論》弘揚菩薩行著稱,並著有《普賢上師言教》,所以大圓滿法修行中包括生生世世菩薩道,從出生有覺知力到圓寂都努力學習實踐更不能只將甯瑪派九乘中第叁乘菩薩乘,當作不究竟工夫,與外叁密修行時就不加重視,菩薩乘的禅定智慧,在顯教中極爲重視,是悟性主要源頭,從初地到十地法雲地菩薩,累世修持逐步提升,只是禅宗修持特重頓悟,與甯瑪派類似。禅定禅修工夫深,提早獲證菩提正覺。《叁句擊要》是禅修的精要工夫。全文如下:
“叁句勝義擊要害。首先,自心放輕松,不即不離無妄念,于此境中無念松坦時,驟然擊心呼一啪,短強而有力。驚奇的!一切皆非,驚愣而洞然了達,明澈通達難言說:法身之淨覺當認知。第一要義即:直指淨覺本來真面目。
這個法本討論的是見解、禅定以及行爲。事實上,見解是以叁句話來呈現,第一句話就是“直指淨覺本來真面目”。在此背景中,就像稍早時所提的,見解就是達到確定的感覺。
複次起住皆適宜,嗔或貪或樂或苦,恒常及短暫一切時,了知認持法身,本昔澄明母子會。住于難說淨覺中。一再去除樂、明、無念之覺受,驟降方便般若字。禅定後得無差別,上座下座亦無別,恒常住于無別境。然于未得穩固間,舍離吵雜重禅定,均分禅定上座時。恒久短暫一切時,保任唯是法身之自性,決定除此無其它。
第二要義:斷然確定僅此無他。是時貪嗔喜憂,驟起妄念無余者,了知中無余痕。知是解脫之法身,譬如水中之書寫,自起自滅續不斷。所現即爲赤裸覺空之資糧。心中所湧即爲法身王之力。無迹自淨阿拉拉!現象生起與昔或相同,解脫之法不同最重要。無此禅定即爲迷惑道,具此即無禅定亦爲法身境。
第叁要義:信心穩固于念起即解脫。具此叁要義之見解,結合悲智之禅定,伴隨菩薩之共行。叁世如來雖聚議,無勝于此法教者。然後是敘述全文的出處:明力法身伏藏師,于智慧界中取藏,迥異土石之精華,此乃極喜金剛遺囑之法教,叁種傳承之心要,咐與心子記持之,誠是深意與心語,誠是心語意扼要。扼要意義勿輕持。萬勿漏失此教授。此乃室利傑波殊勝法教。”[①]本文叁句要義:淨覺産生並穩固,結合悲智禅定,伴隨菩薩之共行。可說是徹卻法的圓滿實踐。(菩薩道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十度波羅蜜:舍離,持戒,精進,般若智慧,忍辱,實相真谛,堅決,無私慈悲,平等心,布施)。
徹卻禅修法包括本淨與立斷兩大部分,培養自然智直覺、直觀能力,不生後天有爲的或人爲的分別意識,這種淨覺是一種不破不立的觀照力,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分別善惡美醜,是一種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種真空,是一種純淨、純然的感受,無思無爲。這種修法爲脫噶任運法打下堅實基礎,也是感而遂通天下的正行訓練。
巴楚仁波切的《椎擊叁要》准確描述徹卻禅修,他強調結合悲智禅定,應伴隨菩薩之共行。所以甯瑪派九乘中第叁乘——菩薩乘,不應只當作純粹的第叁乘,菩薩道是後六乘包括大圓滿法長期修持的共加行,地位崇高,不可輕視,大乘菩薩慈悲喜舍,悲智雙運,空性無願中願力自然廣大,禅定內觀,超越四禅,所以筆者也認爲內叁密修行者應立志當菩薩,自度度人。特別大圓滿法修行者前行中,古薩裏施身法就是一種菩薩道。菩薩道增加資糧道,加快業報,促進大圓滿法修行更快成就,從祖師們的教化行爲表現可知,他們都在無私地實踐忘我菩薩道。
本章總結
本章介紹甯瑪派九乘及大圓滿法的見修行果,最後並以菩薩道貫穿整個修行。大圓滿法從印度傳到西藏,再傳到漢地及全世界,其根本修持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見地與傳承,以菩提自然智爲中心,開展明空赤露及寶瓶童子身的修行,以徹卻本淨立斷及脫噶頓超任運方法爲主,打通中脈四輪,認知四光脈,輔助叁要口訣(身坐姿、眼姿勢、口禁語、呼吸、意不動),達到四燈(遠通水光、明點空光、法界清淨光、本覺智光)四相(法性現前相、覺性增長相、明體進詣相或法性如量相、法性窮盡相)顯現,以叁身自現、五身五智任運及虹化爲修行成果的驗證,注意四直斷是徹卻法入門,圓滿次第的中脈驗相及四灌頂(寶瓶灌、秘密灌、智慧灌、句義灌),是曆代祖師特別注重的前行,脫噶看光有白關、黑關同樣重要,大圓滿法正行強調無勤自然修、自然住,以藍天虛空自然智印心,産生平等無分別智,在漸進功法中無修元成、自然成。大圓滿法看待輪涅無二如虛空,依本超因果(無異熟)見地,修空分、明分(光明)、大悲周遍分,自在任運,消融粗業習氣,確認唯一法界光光相融,了悟自性清淨、如來藏自性光明,自生、自明、自現、自解脫,無自性中與祖師及諸佛菩薩法脈、法性、空性相融,菩提智光常照宇宙叁界。此外,大圓滿法正行産生的自然智慧與密教習慣的灌頂、念咒、看曼荼羅等是不同的,通達以下十種無有,包括正見、叁昧耶戒律、灌頂、曼荼羅、地、道、事業、智、果和法性,無有勤與修,才是大圓滿的見地,因爲修到最後是無修自然成的。
--------------------------------------------------------------------------------
[①] 達賴喇嘛.《大圓滿》(丁乃竺譯).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3年.第161~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