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第七節 大圓滿法的果位研究

  第七節大圓滿法的果位研究

  一、總述

  大圓滿法雖不執、不立一切果,自性自解,但修行過程仍出現智慧方便、光明妙用之果報,大圓滿法見修行果,以瑜伽相應連接。討論如下:

  (一)“此具緣者一般在屍林、空谷、海濱、山頂洞穴等非常寂靜的地方進行修煉,則四種光明相即可逐次現前。此四種光明相是:法性現前光明相、證悟增長光明相、明體進展光明相、窮盡法性光明相。這樣,最快叁年,一般則五年,慢則七年,肉身化作一道光亮,再報身佛地、色究竟天、密嚴刹土觀身證得佛果。”[1]上文中,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宗派藏》提到,大圓滿法四相修煉,肉體最終化爲一道光芒,在天上人間獲得自在任運逍遙果位。修法時,注意地點選擇,減少外境幹擾,可加快消融速度。

  (二)“要門部則全離一切分別,現證實像自顯的境界。較六加行尤爲超勝,且此道使智身在虹身中解脫。較諸界部所修的成就要優勝,因爲這不僅是先把粗重叁業,在最精細微身中淨光,而是達到法性究盡之邊際,把一切粗細叁業,均在身和智中全部消融幹淨。這樣法性實相,即無始本有、原始清淨的如來藏佛性就會自然呈露。”[2]上面經文提到,消融粗習業障,窮究法性,成就四相,達究竟果位,自在頓超任運。

  (叁)“本部法的果證,即究竟果的修法。如果圓滿修成了四光明道,即依隨修行者的意願而有兩種成就的途徑,一種成就途徑是想用現身成辯廣大的利生事業,叁有事業存在于何時,生命又延續于何時,這個有生命的身性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樣,只有顯色,沒有觸色而住。它能饒益有情衆生,這即證得了大轉遷身,此時就像大阿阇黎無垢友和蓮花生一樣,能在一刹那中示現不可思議之神通法門。另外一種成就的途徑是,即不想以現身成辯廣大利他事業,而在化身光明時,就在法界本初地上任運成就叁身無智,所以,在法身刹土成就普賢。在此基礎上,在報身之土任運成就報身佛土,從圓滿自現受用身之加持力中,在清淨佛土觀爲五部如來饒益諸住地之菩薩,更爲六趣中示現各趣大師廣作益利,以殊勝變化及工巧、受生變化等。叁有世界存在至何時,其事業亦延續至何時,饒益無盡。”[3]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宗派藏》提到,依四光脈修持成就,將顯現虹光化身或大遷轉身,在法界成就叁身五佛的妙用時,圓滿普賢刹土,大悲利益有情衆生。生命的長久延續顯化,與衆生的因緣息息相關。

  (四)“這時五身五智也都刹那圓滿,因爲心一境性遠離戲論就是法身,自顯無執就是報身,呈現種種境相就是化身,遣八聚識就是菩提身,界無變遷就是金剛身;五智是:遠離緣慮戲論就是法界智,明了無障就是圓鏡智,住平等昧就是平等性智,所顯五光無親就是妙觀察智,所能二取皆化爲光明即成所作智。此五智住于五部空行之本性中,佛之意趣身及智慧無分離之義刹那具足。”[4]龍欽饒降巴尊者所提的五身五智,是大圓滿法正行成就叁身任運的成果,特別法報化叁身之外,又提菩提身與金剛身,爲童子瓶身作用進一步說明。

  二、果的特性

  (一)覺空法身

  果之本體是覺空法身。本解脫故深信無重新解脫,自解脫故斷定不需其它對治,全解脫故確信于解脫上無需遷移,于覺空無迹中自然安住抉擇爲本來大圓滿,爾後于無有改造、遠離希憂中自然安住,于心樂解脫爲本基實相法性中,將當下之識無有勤作無改無染中放松,從而決定爲法身大本住,既是本來任運自成之果。

  總之,自心決定爲正等覺後認識無希憂、無改染之本面,即斷除能作所作勤作之意識自然放松安住于本解脫中,此乃大圓滿本體實相,當修學無作持續之瑜伽。《六界續》雲:“無取無舍心性中,顯現無方自解脫,此謂大遍之意趣,普賢如來我親說。”

  “以說猶如虛空心性義,猶如虛空本解脫此論,願衆現見無二清淨義,獲得佛陀無垢之法身。無勤自然解脫此文字,自性大圓滿之瑜伽士,善賢龍欽饒降尊者著,一切具緣心子當歡喜。”[5]龍欽饒降巴尊者在上文中提到,虛空無勤自解脫無需對治,本解脫不需再重新解脫,全解脫住于法界法性上,不需要再改變,于虛空覺性中自然安住大圓滿法性,因此虛空覺性、虛空法身是大圓滿法修持特別強調的重點。

  (二)童子瓶身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竅訣寶藏庫》提到:“修持自心法性光明如來藏義故。現證本地內明童子瓶身之究竟果位,不需複轉輪回,獲得本來之地,即是離諸戲論之法身、具五決定之報身、隨衆示現之化身,如是叁身無別任運而成就也。”[6]這裏提到,童子瓶身的基礎是光明如來藏,而最終達到叁身無別而任運。龍欽饒降巴尊者在《上師心滴如意寶》提到:“心間覺性住于童子瓶身中,即面臂現基之相圓滿安住于耀眼光芒中,其現相經光脈顯現在金剛鏈中間。通過實修明點身相之現基的金剛鏈,覺性如量時,顯現聖聚身相,即是所謂的覺性成熟爲身。”[7]這裏說明了,大圓滿脫噶法透過四光脈的修煉,到達四相的覺性如量相時,將産生童子瓶身果,爲叁身任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叁)文殊之果

  道之障礙者,乃不知本來性相,于諸凶惡之共顯現,及貪著微細道之功力,遂使入于魔障之中,若了悟其爲無實,則發願獲得究竟果之身智。寂天雲:“何時欲得見,欲稍許啓問,惟有聖文殊,無障願得見。”如是也。見者,指平等而住叁昧之分,問者,慧觀之義,以止觀之道,得文殊究竟之果而成佛。爲得如此,故發願無有障礙也。[8]龍欽饒降巴尊者在上面經文提到,一切魔障外形凶惡共相皆爲假相,依平等而住叁昧,修止觀雙運,最終獲得文殊究竟智慧之果而成就。代表文殊菩薩智慧相應,已達解脫果位。

  (四)任運之果

  1、外喻清淨虛空中,內之法性義虛空,密光明藏之虛空,當知叁虛空意趣。修持無二本體支,一切等性大圓滿,無作取舍棄緣執,一切執著叁有行,無有所緣如虛空,亦無束縛與解脫。猶如鏡中各種像,如是諸法爲空性。十方虛空離基性,如是諸法本解脫,水融入水無二性,如是心心性無別。[9]

  2、方便智慧究竟後,身智事業任運成。法界性智不動搖,遠離二取戲論邊。大圓鏡智諸智圓,即是明空之現基。平等性智諸法同,輪涅無二大圓滿。妙觀察智于所知,如所盡所不雜見。成所作智圓事業,于諸所知恒無礙。[10]

  3、五部決定之自性,所化癡心淨除時,密嚴刹土大日佛,法即清淨法界智。

  嗔心淨故不動佛,我慢清淨寶生佛,貪心淨故無量光,嫉妒淨故不空佛。[11]

  4、無生光明藏之性,如晦日月沒法界,細微智慧蓮懸空,不念一切證果時。不緣法性無遷變,自性本來清淨分,稱爲不變金剛身,究竟基界盡法性。諸心心所阿賴耶,趨入法界寂滅時,界智無二成一味,爾時具二淨離戲。法界心性虛空融爲智慧一味,如叁十日一般,此時滅盡一切戲論識聚,而遍知分不滅,故稱爲融而不昧。即內明智慧入定分作爲顯現外明智慧的精藏,對于境及有境雖無執著,但無分別的殊勝智慧即稱爲寂滅法身。[12]

  5、法界宮殿無生中,叁時諸佛恒安住,互不照見法性故,稱爲自性深寂住,此中諸佛一意趣,如瓶空間虛空一。

  《密藏續》中雲:“遠離一者與多者,無有中邊真如性,一切佛陀亦不見,自然智慧無住現”。基圓無變時不定,叁時無時普賢時,平等圓滿大法性,自性本來清淨性。法性自性大圓滿,不可言思法界性。[13]

  6、猶如空色不可思,叁世諸佛之自現。智慧明點是指清淨佛眼。《真實名經》雲:“無垢唯一智慧眼。”續中所說的“顯現智慧之明點”是指自現刹土虹光明相。[14]

  7、主尊之數即化身,轉世化身不可思,天界之中亦如是,于各自境梵天界,自在色究竟天間,顯現各自本師相。[15]

  8、若無所化融法界,自現報身融法身,如若無有水容器,水月融入虛空中,依于日期月融空,如晦日月無盈虧,若有所化如前現,此乃任運自成果。[16]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以上內容總結叁身任運,提到水融入水中,沒什麼差別,水中之月方便示現,只是幻相,最終融入虛空,融而不昧,天空之月雖現盈虧本質不變,說明了虛空法身幻化了報身及化身,代表無分別的自然智慧,本淨澄明,覺性開悟貪嗔癡慢疑,住平等法界,大圓滿自性解脫,自性清淨,産生五佛五智相應的妙用,空色光明赫赫,智慧明點智慧眼,虛空鏡中顯萬相,輪涅無二,本超因果,成就大圓滿叁身任運之果。

  --------------------------------------------------------------------------------

  [1] 龍欽饒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班班多傑譯),四川:德格印經院,藏文木刻版第128頁.

  [2]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65頁.

  [3] 龍欽饒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班班多傑譯),四川:德格印經院,藏文木刻版第128頁.

  [4] 龍欽饒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班班多傑譯),四川:德格印經院,藏文木刻版第128頁.

  [5]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271~272頁.

  [6] 全知麥彭仁波切.《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竅決寶藏庫》(晉美彭措上師注疏,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8年,第354頁.

  [7]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404、405、445頁.

  [8]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15頁.

  [9]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91~794頁.

  [10] 同上,第797、825~826頁.

  [11] 同上,第828~829頁.

  [12]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804~808頁.

  [13] 同上,第810、814、818頁.

  [14] 同上,第820頁.

  [15]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838頁.

  [16] 同上,第847頁.

  

《第一章 第七節 大圓滿法的果位研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