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叁節九乘之頂大圓滿法的定義與基本認識
一、大圓滿定義
1、根據甯瑪派著名學者隆欽然降巴大師說法:“大圓滿阿底瑜伽是指離戲論之自然智慧無偏無私,一切乘之一切義皆于此自然智慧中圓滿故,成爲極頂。《心本續》中說:“一圓滿,二圓滿,心中圓滿,一圓滿由心所作圓滿,二圓滿圓滿又圓滿,一切圓滿于菩提心中圓滿”,心所作是指分別計度未淨之輪回法,呈現爲現有情器蘊、處、界說攝之一切法以及見、修、行諸乘之因、道、果。我們都被心之習氣所迷惑,由心所造作之客塵所雜染故,此諸現前迷惑顯現爲迷執故,雖然似谛實有,然從事實上自性非成就,于自然中不動搖,故爲圓滿;圓滿又圓滿是指自然智慧光明本體空分即法身,本性光明分即報身,大悲明證分即化身,叁身無始于本分上具足,無須另外精勤修作即已圓滿;于菩提心中圓滿是指呈現爲現有世界淨與未淨之一切諸法,其根源皆在自然智慧中,均由自然智慧所攝、說現、所住,凡夫于睡眠與夢境中所出現之諸不同境界就像在明智(指自然智慧)中所攝、所現、所依而住,故于心性菩提心中圓滿。心于尋思阿賴耶八聚識中浮升,故是所淨之垢。所謂菩提心心性之光明、心之淨妙、無分別之智慧界法身、勝義谛之真如、大圓滿等,都是爲了追求自然智慧菩提心,認識究竟終極之自體。”[1]
以上就是“大圓滿法”的主要含義。 班班多傑老師在《甯瑪派的佛教思想》一文中准確概括如下:“現有世界,生死涅槃等一切法,都在此先前離垢,明空赤露的自然智慧中完全具足,圓滿無缺,所以叫做圓滿。解脫生死方便途徑莫勝于此,所以稱爲大。從證得果位的角度講,這自然智的本體空分即法身,本性明了分即報身,大悲明證分即化身,叁身天然具備,無需精勤修作即已圓滿,所以稱爲大圓滿。[2]
2、一切有情本具圓淨佛位之智慧光明,一切佛法,統統在現前明空不二的本覺智中完全具足,所以叫做圓滿。解脫生死的方便途徑莫勝于此,故稱爲大。大圓滿是藏傳佛教甯瑪派所特有的一乘圓頓法門。其成佛理論根據在《攝大乘論本》卷上引經《阿毗達磨大乘經》的頌文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3]以上是臺灣學者歐陽锺裕在解釋“智慧決定本來清淨解脫見”時對大圓滿法的解說。
3、沒有升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之分,以顯示智慧爲主的是大圓滿阿底瑜伽。可分成見地與修道兩部分討論。
(1)見地,依據認證心性因續之見地,尤其是,阿努瑜伽之前的八個乘都是以心入道,唯有阿底瑜伽大圓滿是心和明智分開,能觀超出心法之明智的自性爲性空法身,自明爲報身,大悲普被爲化身等叁身自性。持明師晉美林巴說:“超出心法之明智,本是大圓滿特點。”
(2)修道。①入門。接受四明智灌頂,《圓滿自成》雲:“接受有戲和無戲,極無戲和更無戲,四種灌頂來成熟有緣弟子之身心。”②實修。修懈怠行者不由勤勉以證解脫的“本淨觀修”(又稱爲“空觀”或者“決斷”藏文音爲“噶達赤卻”)和勤奮行者策勵勤勉以證解脫的“任運超越”(又叫“頓超”藏文音位“倫珠脫噶”)二道。③果位。利根勤奮的行者,盡身體之處、界等方面的所有漏,可以不舍肉身而成佛,成就無轉之金剛身,如第二佛蓮花生大士。另外,獲得任運圓滿的普賢佛地,眼下趨于究竟,在原始地得到解脫。
上叁乘(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所修自心顯現在身和智的曼陀羅中,無須他處尋覓成就,在自然智慧中照見,故謂“內叁續”,即密教內叁乘,又叫運轉方便乘。大圓滿傳承把所有的解脫道總攝于九乘,這九乘又統攝于自性大圓滿,故稱“大圓滿”。[4]
以上是四川白玉縣白玉寺堪珠·貢覺丹增仁波切的整合觀點。有關“本淨觀修”和“任運超越”筆者將在後文修行部分討論。
4、大圓滿法梵文名爲“摩诃珊底”,摩诃的中文意思就是“大”,珊底則有關節、相續、深密、密義等意思。大圓滿所屬的阿底瑜伽,梵文稱爲阿納底瑜伽,阿底(ādi)是最初、永遠的意思,阿納底(anādi)就是無極的意思,阿納底瑜伽是無二瑜伽的意思。而大圓滿法的藏文名稱爲“佐巴且部”(注:原文爲dzogs pa chen po,簡寫爲“dzogchen”),意爲至高無上的極瑜伽,總之,不論是梵文還是藏文,都認爲大圓滿法地位最高,無有超越此法者。
(1)大圓滿
所謂“大圓滿”,是指衆生身中現前離垢、明空豁朗的內證智(本覺),甯瑪派認爲在這內證智中,本來具足生死涅槃一切法,所以名爲“圓滿”。又認爲了知這“內證智”就是解脫生死的最上方便,再沒有別的方便解脫生死能超過這“現前離垢、明空豁朗的內證智”,因此名爲“大”。這就是說,衆生身中無始本有的清淨心性爲大圓滿。
(2)內證智
大圓滿的主要內容就是證悟這個衆生皆有的佛性——“現前離垢,明空豁朗的內證智”。所謂“垢”是指心體所受之外來事物的影響,也就是無明妄念;所謂“智”就是衆生本身所具有的智慧,即自然智慧,也就是心的本體、佛性。[5]
(3)自生、自顯、自解、自然
對于修行方法,大圓滿不同于其它教派,它有肯定四原則和否定四原則,非常高深玄妙。肯定四原則即自生、自顯、自解、自然,這是大圓滿的四種特性。與這肯定四原則相對應的是否定四原則,是大圓滿修行的權巧方便,即“不立一切見、不立一切修、不立一切行、不立一切果”。也就是“無見、無修、無行、無果”。但這並不是說大圓滿什麼也沒有,或什麼也不做就可以修成,因爲這無見之見、無修之修、無行之行、無果之果才是最上等、最有效的見、修、行、果,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譬如大圓滿所謂的“無見”,實際上是說“無見”才能真正見到,修行者應該摒棄一切宗派觀念、善惡分別,主觀偏見,這樣才能真正見到“靈明空寂”的自然智。否則,有了派見,有了分別,有了執著,所見就不全面了,即有見就有不見,這樣當然不會圓滿。大圓滿不立一切見就是恐怕行者被意識汙染,而造成修行障蔽。大圓滿的見相當高明,爲西藏各教派所推崇,他們常常將紅教(甯瑪派)的見(即大圓滿見)和白教(噶舉派)的修、黃教(格魯派)的戒相提並論。[6]
筆者看洛桑傑嘉措寫的梵文定義,大圓滿法就是瑜伽(有相應、相連接本意)最高表現形式,本覺自然智、無分別智(注:最高分別智)在《瑜伽經》中非常重視。所以大圓滿法是印度瑜伽和佛教見地互相融合後最高表現法界、法性的形式,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最高指導。這種有爲無爲皆方便智慧的顯現,將來有緣分再另寫專著比較研究。
5、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四法寶鬘》一書中,對大圓滿無上見也有深刻描述,注意當下即是之實相,無執無著之修行,自然安住之瑜伽,任運成就之法身。
(1)無染之定離言語思維
無染之定,即悟入光明心境界,遠離昏沈掉舉虛妄,無雜念,超越世俗心識。此境廣大圓滿清淨有如晴空。無縛無執,亦無分別選擇,蓋已離言語思維,不落見地。
(2)自然消除執著
若乎諸行,知諸相顯現都非真實,唯圓滿清淨,所生執著即由是自然消除。
(3)離取舍兩邊
所執之外物如夢如幻。于勝義中,能執之識與所執之境均非實有,故不即不離而行。
(4)消融入法身境界
諸相升起,無論其爲外境抑內識,其爲汙染,其爲靜止,其爲認定,當令隨升隨滅,即一旦認知其實相,彼即消融。其消融也,即融入無始以來即已圓滿之法身境界。是故能不墮輪回,故亦無須更覓涅槃。
(5)法身遊戲大圓滿
諸相生起,均如反映勝義之境。諸識生起,一被認識即自行消融。此即法身遊戲,如水與波。蓋諸相諸識法身之中相續體耳。此即爲勝義旨趣,即無上見,即大圓滿。[7]
6、《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是大圓滿法傳承非常重要的根本經典(不能只當做心部經典,需要當口訣部指導)要了解印度大圓滿法的內涵,一定要先了解沒有任何造作、偶像崇拜的清淨禅法,漢地只有祖師禅思想的自性成佛,最爲接近此自然本智修行。注重空性智、明體、大悲、共同運作,而以智慧菩提心超越因果束縛。(請參考第五節大圓滿法的見地第一部分有詳細介紹)
當下即是心,是爲心證悟。不落見地修,不落見地行。不執所修果,及次第證量。無壇城生起,無圓滿次第。無咒無灌頂,亦無戒可持。法爾真實相,超越于因果,亦不假修成。[8]
二、大圓滿不立一切見,不立一切修,不立一切行,不立一切果
1、大圓滿法祖師蓮花生大士傳下的《智慧法爾解脫》(智慧決定本來清淨見)一文中,蓮師說:“見在自生自顯中,修亦自生顯莊嚴,行在自生自顯中,離于斷證之果者,自生自顯自圓滿,此即離世大圓滿。”[9]根本上,蓮師認爲大圓滿是自生自顯的,是不立一切見,不立一切修,不立一切行,不立一切果的。
2、第二世敦珠法王的兒子聽列諾布仁波切說:“大圓滿法不像其它的教義、論點有其各個不同的教法傳統,譬如說這是基(見解)、這是道(修行)、這是果(佛果)。大圓滿法並不給予像那樣的法教,因爲大圓滿法的理念是從無始起已圓滿正覺,這是因爲無分別智慧心的威力所致。法教是智慧,果是智慧,見也是智慧。因爲大圓滿法法身境界的所有一切從無始起都是智慧,因而也就沒有見解、沒有修行及沒有果可言。對于智慧,你沒法做分類,你沒法加上時間的概念,你無法以一些物質世界來表示。所有大圓滿法是至高無上的法教,沒有傳統,所有見修行果是一體而不可分割、分開的。
大圓滿法教是超越言語的,是一切清淨佛法的根源。但問題在許許多多大圓滿法修行者不具這樣的善業,因爲習氣非常牢固、頑強及二元分別的狹窄之心所致,他們無法接觸到他們自己的心,他們需要依賴主體(能)和客體(所),以更適宜的方式來修。由佛的善巧方便,透由許多層次,如這是見解、這是修持、這是行爲及這是成果,先把修行者放在見修行果的見地上,漸漸地他們認識了他們自己的智慧心,這就是見。之後他們需要禅修,這就是道,就是修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不忘見解地修持,這就是行,也就是行爲。漸漸地,他們耗盡了所有的二元分別習氣,進入智慧心,這就是果,成就了佛果。
實際上,大圓滿法本身並不存在任何見、任何修、任何行、任何果,因爲從無始起即圓滿正覺,只是爲了方便習氣太重而具二元分別心的修行者能正確修行大圓滿法,才有見、修、行的步驟及方法。”[10]
聽列諾布仁波切分析得很好,因此筆者也認爲這裏所提的“無分別智慧心”,並非一般初修行人的資質根器就能理解開悟的,所以曆代祖師要不斷反複說明這一點,並建立禅定修行止觀方法,使用各種手段來證悟(實證)這種至高境界,進而達到真空妙有的法、報、化叁身任運。此即從菩薩修證工夫達到諸佛的自在解脫,使空智、光明能量、大悲顯化叁者圓滿呈現。
--------------------------------------------------------------------------------
[1] 龍欽繞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藏文木刻版).四川德格:德格印經院,第119~120頁.
[2]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61頁.
[3] 歐陽锺裕.《一乘圓教與大圓滿見》.臺北:慧炬出版社,2001年.第282頁.
[4] 堪珠·貢覺丹增仁波切.《甯瑪派源流》(克珠群佩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31~32頁.
[5] 洛桑傑嘉措.《圖解大圓滿》陝西西安:陝西師範出版社,2007年.第64頁.
[6] 洛桑傑嘉措.《圖解大圓滿》陝西西安:陝西師範出版社,2007年.第66頁.
[7] 龍欽饒降巴.《四法寶鬘》(譚錫永導讀).臺北:全佛文化公司,1999年.第158~162頁.
[8]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14~15頁.
[9] 洪啓嵩.《蓮師大圓滿教授講記》.臺北:全佛文化公司,2007年.第73頁.
[10] 方力脩.《大圓滿法·基松聶德》.臺北:慧炬出版社,2003年.第78~79頁.
《第一章 第叁節 九乘之頂大圓滿法的定義與基本認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