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四節 九乘之頂大圓滿法的分類與內容
一、大圓滿法分類
大圓滿法依照印度妙吉祥友祖師分成心部、界部、口訣部(教授部)叁個部分。這是最常用的。漢地吉祥獅子祖師又分口訣部爲四部:外、內、密、心髓部。二世頓珠法王于“無上瑜伽差別”一文中詳論此叁部的分別引述顯密經續甚多,若提綱挈領而言則說(一)心部教授,一切法不落邊際,因諸法與心無二無別。(二)界部教授,一切真實顯現皆離作意,且離對治,因諸顯現皆于普賢佛母(Samantabhadrī,注:原稿有誤,l應改爲b)即真實法界中圓滿結集。(叁)口訣部教授谛之特性,本身即離邊界及對治,因其爲如實建立。[1]在龍欽饒降巴尊者(公元1308~1364年)時代還特別強調心部、界部、口訣部甚至心髓部的修行,但是到了《大圓勝慧》一書,智悲光尊者(晉美林巴,公元1729~1798年)時大圓滿法就分成大圓滿法前行、大圓滿法思想介紹以及大圓滿法正行(徹卻、脫噶)叁大部分,一直沿用到現在的修行教導。大圓滿法的心部(空分)與口訣部的徹卻修行完全結合,而界部(明分)與口訣部的脫噶看光修行也已相互融會貫通。心部本淨自然智慧、明空赤露心,菩提智慧是一切修行的根基,果位與見地相融,達法報化叁身,光明空智雙運。以下筆者先就早期分類一一分析。
二、大圓滿法內容
(一)心部
大圓滿的心部是針對一切有思維能力的衆生來講的。因此,它專重徹見自心本性,顯發自然妙智,成就法身。心部講依自然本智,證悟空性智慧,離一切相,不再作意而修。心部思想即貫穿界部與口訣部基本立論,只不過界部更重視虛空明分而口訣部更注重即身任運。
筆者引用不同著作說明心部瑜伽特色。
1、從《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請參考第五節大圓滿法見地第一部分)
(1)佛衆生諸相,俱由心性生,若不依此見,不能見如來。
(2)當下即是心,是爲心證悟。不落見地修,不落見地行。不執所修果,及次第證量。無壇城生起,無圓滿次第。無咒無灌頂,亦無戒可持。法爾真實相,超越于因果,亦不假修成。[2]
(3)奇哉本師普作我授記,一切無生清淨之等持,不依修與不修之外緣,所修如何顯現一切法,無有任何安住之方式,不尋自地解脫即是修。奇哉無有所修此竅決,乃爲超離語句之義故,前世普作王未作授記,後世普作王亦不授記,現今普作王亦未授記。奇哉最初本師普作王,授記無缪秘密之意義,超離增益減損義精華,無有修與不修如虛空。[3]
2、從《菩提心覺性杜鵑》(又稱《六金剛句》)來看
“種種法總相,自性皆無二。種種法別相,遠離戲論見。雖無一見地,名當下即是。諸相其遍現,悉名爲普賢。諸法自圓滿,離作意過失。是于止觀境,住無作而現。”本頌爲大圓滿祖師俱生喜金剛(嘉饒多傑)所造。解說諸法自圓滿,止觀禅修無作意。[4]
3、龍欽饒降巴尊者看法
(1)龍欽饒降巴于《宗派藏》中雲:心部之主張爲:一切法之各各顯現,無非心性之影現,有如鏡中生出缤紛萬象。此種種相狀俱非實有,乃心之覺相而已,但(與心)亦無二。心之體相乃心性、乃光明、乃自生本常見。今時愚師謂:“大圓滿雲顯現便即是心。”此說大誤。蓋若如是,則心應有色,有相及可見,因凡“顯現”皆具此而現也。是故當知“顯現”者,乃心之不可思議覺相,且如鏡中之影象,確非實有。此等“顯現”之所以于心中現起而成妄念,實因心之習氣故。當知心性乃生起一切顯現之基,(而此心性)無偏無際,如明鏡表面,亦爲分別根本覺之體相,此體相超越一切戲論所生之假設與邊見。[5]
(2)不緣已滅未生者,何處亦無現在心,不住自性平等性,心勿尋心令清淨。《普作續》雲:“心于心無所見故,視而不見如是住。”[6]
(3)心界竅決究竟分四部,無有、平等、元成、唯一(覺性)[7]
4、土觀大師著作
心部,隨現何境,唯是自心,自心的心性是自然智慧,除此自然智慧外,再無余法。其導入此道的方便,多與大手印派相同,唯大手印派是以心去印境,心部則是求直觀能緣心性的覺空本淨之實相,因此事義不同,有大差別。[8]
5、劉立千居士整理
(1)《知識總彙》中說:“一切心上所顯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
(2)心部求見心性光明,不同要門部要修觀光法,只采取直觀光明心相所顯現的境界,一切不管,隨心自在。保任明空無別,則可以獲見自心的實相。
(3)一切所現皆心之妙用,心的本性是自然智慧,則放下不管,只住于此本元心體上,所有迷相,不須斷除,自然解脫。(《知識總彙》下冊)
(4)大圓滿心部所說的心,是從體、相、用叁方面來認識的。就是體本淨、性(相)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來智慧、本性光明、本來清淨,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切衆生無量劫來,本來刹那未離,特衆生不自認知耳(《大圓勝慧》)。真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圓滿心部則求直觀能緣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隨緣周遍的實相。悟心,即指悟此心;見性,即指見此性。(筆者注:心體本淨、自性元成,大悲周遍。)
(5)所以悟心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見到心的明分。衆生由于無明,使明空分離,悟心必須必須明空雙運,使之結合爲一,才能徹見自心本性,證得了明空妙覺,才能圓滿叁身功德而成佛。[9]
6、心部總結
此外,大圓滿法都是專講悟心的法門,其心部主要是從體、相、用叁個方面來對心性問題所作的全面闡釋。
(1)心部有叁句法語“心體本淨、自性元成、大悲周遍”。這叁句就包括了心性的體、相、用叁個方面:
體——心體本淨,靈明空寂(空分)
相——自性元成,本具光明(明分)
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現分)
(2)體(空分)是心體本淨,靈明空寂。衆生的煩惱妄念不過是衆緣合和的産物,隨緣隨滅。它障蔽于自心之上,從而産生妄心,是衆生不見本性而沈迷輪回。悟心就要像撥雲見月,徹見那湛然空寂、赤裸裸、光炯炯的本淨心體。悟空可以證得法身。而相(明分)是自性元成,本具光明。心性空而有明,心性明分即照顯萬物的性能。就好像一面鏡子,本身就具有照物的能力。悟明可以證得報身。此外,用(現分)是大悲周遍,隨緣顯現。心性光明現出輪涅萬象,這就是心用。就好像用鏡子照顯萬事萬物一樣。明和現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悟現可以證得化身。
(3)總之,甯瑪派從體、相、用叁方面對心性所作的闡釋指出,衆生本具佛性,心性即具有常駐不變的空分,又具有顯現生死涅槃諸法的明分,空分成就佛之法身,明分成就佛之報、化二身,明空雙融則叁身兼具。所以悟心就要即了悟心之空分,也要了悟心之明分,概言之就是體空、相明、用周遍。[10]
7、心部典籍
心部有二十一主續,由無垢友與遍照護(毗盧遮那)傳入西藏。據龍欽饒降巴尊者之《宗派藏》分述如下:
(1)由遍照護所譯之前五續:①《菩提心覺性杜鵑》、②《菩提心抖擻》、③《菩提心大金翅鳥》、④《修菩提心》、⑤《菩提心不枯大海》
(2)由無垢友、仰智童及玉聲藏所翻譯之後十叁種續有:《頂生王》、《虛空王》、《樂幻莊嚴》、《圓滿總義》、《菩提心滴》、《樂無央》、《命輪》、《第六明點》、《圓滿總斷》、《如意寶》、《遍集明覺》、《至尊正士》、《修習義成》
(3)其它叁主續:①《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遍作王》)②《希有》③《心部十叁經》[11]
(二)界部
大圓滿法的界部是針對心性的佛性來講的。他們用天空來比喻衆生的心性原始清淨,無有造作,本來解脫,廣大無垠。界部專指法界相融性。
1、龍欽饒降巴尊者著作
龍欽饒降巴尊者于《宗派藏》解釋如下:
界部之要義:主張自生本覺智及由其所生之一切有法皆源自大清淨,二者自本初以來即已解脫。一切有爲法以種種自顯之方式顯現,然因其已本來解脫,及爲純淨果故,遂非實有。亦以此爲故,心及其影現(即心之顯現)亦非實有。于離實有及非實有二邊之廣大根本覺性中,界部任令一切法顯現,亦任由其生起或不生起,不論此等顯現被歸之于淨或不淨,于其當下顯現時,其自體相已超脫于“有”或“非有”之邊見外。[12]
2、土觀大師著作
說一切法性,不出普賢境界,遮破了除法性境界而外,另有余現。此部特重光明,與新派五次第雖局部相同,然事義亦有大別,原因是五次第,是用束縛五氣的樞要,從中起現空色幻身影像。再以“整持”和“隨滅”等次第,使其在光明中清淨,這是有功用的法門。界部是運用永離所緣的甚深關要,安住無功用中,由甚深和光明的妙智雙運,成就虹體金剛身,這是修法中的最深法門。持明先德,都依于此道證得智身。以上是《金剛橋》中所說。[13]
3、劉立千居士整理
(1)光明所明現得一切境界,是本有明相,即自然顯發的。因此,“自然智慧在廣大法性普賢境界中所現起一切事物的形相,僅是自顯境界所作的嚴飾,這裏沒有什麼系縛、解脫、能現、所現種種的分別……,因此也不去觀察它是有是無,或是或非,或染或淨。只有自在于廣大無垠的解脫之中”(《知識總彙》中冊)
(2)界部藏語叫“隴得”是自在之意,指一切法皆心性界覺無別光明之妙用,在法性中起,法性中沒,任運自在,這就是解脫。界部有四界九界等種分別。但總起來,界部在心的空分上與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或現有的部分上,他們專講境界,講光明。他們認爲心體的法性是自然智慧,由此心體所顯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賢境界。這裏所說的普賢境界,即法性境界,也即是受用境界,如佛的智慧德相等,…
《第一章 第四節 九乘之頂大圓滿法的分類與內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