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第五節 大圓滿法的思想見地

  第一章 第五節 大圓滿法的思想見地

  大圓滿法的特色是不立一切見,不立一切修,不立一切行,不立一切果,是不采取主動而是自然破執著。大圓滿法是虛空無分別,是自生、自顯、自解脫、自離因果束縛、自然智慧、自光明與自然任運。從中脈拙火、眼睛、心、腦意識及虛空光入手,配合佛菩薩、祖師傳承加持力,老師們輔助悟道、能量、自性解脫。是法界傳承集體力量,創造出來的宇宙一體連續智慧光,光光相映如鏡面反射,又光光相融。

  一般通用的大圓滿法正行是口訣部——徹卻與脫噶的修持,心部界部的修行與口訣部是互通的,且是根本思想基礎,了解之後,修行部分不再細分叁個部分。直接從阿努瑜伽(圓滿次第)修完接著就開始大圓滿法禅修徹卻(立斷)的修行,最後再進入脫噶(任運頓超)修行。龍欽饒降巴尊者(1308 -1364A.D.)在七寶藏論中的《宗派藏》中,解釋至上心髓部(無上部)時說:“就體性而言,因不須依于名言,故毋須倚賴分別智,因直接體悟自性,遂不必住于意識分別之見地中。”首先筆者先引用前弘期密續《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介紹印度傳承大圓滿法思想。

  一、《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

  (1)大圓滿。《普作續》雲:啊呀!大薩埵!“菩提心者乃爲王中王,普作則由菩提心來作,菩提心外余外則無作,菩提心者本來無謬誤,既是無缪不可談真僞,超越因果緣起與勤修,若尚不明作畢離勤行,不但不成勤修能所等,較此再無更大菩提障,無住無念全無密意故,自然住于無念平等境,本已作畢不起勤行心,于大樂衆隨何而安住,此即成就諸法之心要,依此不分自他之義利,一攝一切皆攝之心要,不觀叁世佛心亦開朗,不遮有情之心亦顯明,啊呀!大薩埵谛聽!普作我已盡作有情利,我已作了余人不需作,觀待余人之法非我教,我本圓滿盡作世俗法,本已盡作故不需見修,本來清淨不需護本誓,本來一切皆住菩提地,不需清淨持明地十地,無有勤作本來元成故,精勤事業本來不需作,對于自然智境無分別,無須智性智境上勤求,大樂法身與心爲一體,無有前後叁世之差別,圓滿具足時處皆一體,一切一故于我皆圓滿,大圓滿義于我皆圓滿,見行事業本誓地道者,如前所說皆不需勤修,如是不明而作勤修者,則與超越因果義相違,若是不遇無作大樂義,遂被無明勤修病所執,是故超越因果大圓滿,非諸無根機者所行境,彼應奉行因與果之法。若對大圓滿義無根機,陷于因果乘門所引教,我即本來超越此境界,爲樂因果諸無根機者,若說此義即引起增損,設若于心起增損執著,雖轉六世畢竟在輪回。[1]

  (2)清淨放下。當下即是心,是爲心證悟。不落見地修,不落見地行。不執所修果,及次第證量。無壇城生起,無圓滿次第。無咒無灌頂,亦無戒可持。法爾真實相,超越于因果,亦不假修成。[2]

  (3)佛衆生諸相,俱由心性生,若不依此見,不能見如來。

  (4)若于無上瑜伽中,仍流因果之意度,則當不識大圓滿。若仍執著二谛見,且作增上與誹謗,則當不知無二義。叁世諸佛證一如,所證即不見有二。[3]

  (5)奇哉本師普作我授記,一切無生清淨之等持,不依修與不修之外緣,所修如何顯現一切法,無有任何安住之方式,不尋自地解脫即是修。奇哉無有所修此竅決,乃爲超離語句之義故,前世普作王未作授記,後世普作王亦不授記,現今普作王亦未授記。奇哉最初本師普作王,授記無缪秘密之意義,超離增益減損義精華,無有修與不修如虛空。[4]

  (6)住性無動任運成,自性住故不可改,無改如是而安住,無有所作稱勝事。[5]

  (7)平等。如《普作續》雲:

  啊呀!大薩埵!這個我之本性較困難,因它無門、見、灌、叁昧耶以及事業、行道與住處,連同正智、法性共八事,此即叁身五乘門,與其它才、乘見行不相合,門者應求于無求門,見者則是宣說無所修,誓句宣示即無所護守,事業則示無有所要求,道者則示無有所行道,處者則示無有所淨處,正智無思亦無有行動,法位如如則無有政治。(龍欽饒降巴尊者注:于覺性體中,正見、灌頂、曼荼羅、真言、地、道、叁昧耶等悉無有故,因此所有宣說彼等之言詞及一切能作所作亦皆無實義,對于平等無作清淨密意實際超出饒益損惱故。)[6]

  (8)菩提心。《普作續》雲:諸佛叁身五智諸功德,有情生身及與習氣等,叁有情器所攝諸一切,從本即是菩提心自體。[7]

  (9)清淨平等爲自然智。《普作續》雲:啊呀!大薩埵!心者即是如是之性體,如是體性無二大樂中,一切種相諸相皆無有,離戲如空本來如是住,超所緣境唯一難度量,菩提心無數量與言诠,心所作法諸種品類生,若謂心所作者而是何,即是叁有情器佛與衆,心之本性由彼自體出,將其所出明顯作揭示,即是五大六種性顯現,爲利生故則有二色身,心之本性揭示數難量。[8]

  (10)覺性虛空自然智。《普作續》雲:

  啊呀!大薩埵谛聽!我之自性即如是;“有”則此一外無有,“說”即說爲有二相,“出”即出現有九乘,“攝”即攝于大圓滿,“是”即是此菩提心,“住”則住于法性界,“明”即明于空中明,“遍”即遍于諸情器,“生”即生諸情器世,“教”即無相無實有,“見”則離于所緣境,“知”即離于文辭言,此精要義非因生,遠離增損諸安立,“義”欲悟此決了義,立喻猶如太虛空,實義法性無有生,其相心性無有滅,猶如虛空法性中,以虛空喻而表诠,不可緣慮法性中,宣說不可言慮表,文字不能講說者,宣說無可說文句,以示無緣慮事體,攝此聖教所宣義,並與義體相結合,以此作爲悟我義,以此尚不悟我義,無論宣說何文句,肯定不能會見我,以我起迷複障我,決定不能見真實。(依照《一切如來大密意續》雲:叁身光明性空寂,非是常有無有實,非斷而是光明身,非異亦無有外內,空寂通徹虛空身,現空無別無觸對,是無生死轉變身。)[9]

  (11)本超因果。《普作續》雲:大圓滿本超因果故,尋求而修無修、修不成。導師雖說因果之教理,是依世間有相法安立,若要因中尋求才有果。心中本來無因亦無果,菩提心中本自無有生,乃以世夫之法而取喻,生即有滅故增益爲友,因其未悟自生離因果,若以世間有相法推測,沒有因則沒有果生起,此爲因果乘門自許理。。啊呀!大薩埵谛聽!智慧智慧說如是之名,此自然智不滅均相順,無比智慧不由因中生,生一切法非由余所生,若以世間因果法推測,不生雖求而亦無有果,菩提心者非以因生故,勿以世間生滅法猜測,菩提心者依緣不生故,不以世間生滅法取喻。啊呀!大薩埵!欲求大者殷勤作觀修,修作勤行不能成就大,大者本來就是自然智。[10]

  由以上經文印證,筆者看《普作續》即是禅法最深要訣,智慧光明普照法界。

  此外,筆者依照慈誠羅珠堪布(注:晉美彭措法王學生)見解看大圓滿修行,慈誠羅珠堪布在《慧燈之光》一書中的《如何學密》一文中提到,“格魯派和薩迦派大多數圓滿次第的修法﹐都是有相圓滿第次﹐也就是氣脈明點的修法﹐如時輪金剛中的氣脈明點修法。

  無相圓滿次第主要是指大圓滿,《時輪金剛》等續部中也有一部分。無相圓滿次第是指不借助于觀想以及修氣脈明點,而直接證悟空性的修法。它與顯宗的證悟空性有何不同呢?如前所講,顯宗聲聞乘能依靠推理來證悟空性。而密宗,特別是大圓滿,可以令一介凡夫,在剛剛發菩提心、剛剛進入密乘不久,不必經曆無數大劫,而是在短短的一生,甚至幾個月、幾年的時間內,就可以去感受、體會空性。顯宗的空性是理論上、字面上的概念,而密宗的空性卻是切身的體會,所以進步神速。(筆者注:禅宗、天臺宗等坐禅法的禅修與禅觀對空性的了悟進步也很快。)

  大圓滿中既包含了無相圓滿次第,也含攝了生起次第。但是,大圓滿的生起次第不是通過觀想佛像,從外面看到本尊壇城,而是藉由禅定,從內心向外發出佛的壇城。這是沒有任何造作的、自然的、純淨的一種佛的壇城。(筆者注:可稱之爲虛空壇城。)

  觀想唐卡雖然可以控製一些不清淨的顯現,但還是有造作的成分,因爲唐卡畢竟是人畫的,這種生起次第是有造作的。(筆者注:如果在生起與圓滿次第對佛像愈執著仔細觀察,在徹卻時將一一顯現,這種假相需要參考使用《金剛經》經文“不可以音色見如來”,而坦然放下。)

  然而,大圓滿卻不是這樣。修大圓滿時,不需要看佛像,也不需要觀想佛陀、本尊的容貌、身色、手印……而只需要入定(筆者注:也不需念咒,如同《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一書所描述)。因爲一切萬法的本性永遠離不開空性,也永遠離不開現象,入定修光明的同時,現象的部分自然可以爆發出來,那便是純潔而無有造作的佛之壇城。大圓滿沒有特意修生起次第,最後卻達到了比修生起次第更超勝的目的。所以,大圓滿修法涵蓋了一切生圓次第的修法。”(筆者注:最好以虛空入定。當然以湖水﹑江水﹑海水平靜的水波入定,自然中的聲音入定也方便可行。)此處,慈誠羅珠堪布見地與《普作續》思想頗爲一致。

  此外,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也提到:“無相光明大圓滿者,一切有相之道,皆爲證悟此道之方便。漸悟者,修行彼等方便後,方能趣入此道。頓悟者或是特爲大圓滿之所化利根者,不待融樂之方便,唯依上師之竅訣和加持之轉力,能趣入此理也。總之,此乃一切其它圓滿次第之殊勝妙果也。彼亦,依上師口訣,而直指自心明空本來離戲之自然本智,如是于無有破立改造之中安住。彼亦,得聞所直指之口訣爲依止,是趣入自性任運大壇城故,如同睜眼也。修持彼義乃爲近依,如同現見壇城也…

《第一章 第五節 大圓滿法的思想見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