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持所了知之義,領受自住智慧,乃爲修行,如同趣入壇城也。修習穩固已,遠離修道、勤作以及持執八乘宗派之主張等,于大圓滿之義,已得確信,乃爲大修,如于壇城中,得受灌頂也。是故,若趣入于此自性大壇城者,則不能以有相物等,而趣入此壇城,是以自之覺性力而趣入彼者也。于彼不改而安住,即是安住之方便法,彼中自明而顯現,能見自性無改實義之智,此既爲大圓滿之道,亦爲安住方便之果也。”[11]
而十四世達賴喇嘛也提到“在大圓滿中,以澄明本身爲基礎,透過淨覺(或知覺),能夠生動而確定的呈現出澄明安住的方法。這是超越一切迷惑的蒙蔽,以及一切因著概念腐蝕而束縛的澄明體驗。澄明是經由本身細微的能量而彰顯,在清明中覺醒;在不喪失和不再融入中,令其赤裸並成爲自己唯一的專注。最究竟的要點就是,清晰的覺知到基本虛空和智能都現前的一種覺性。在此要點的基礎上,澄明的證量明耀燦爛,越來越清晰,如同百億個太陽。
如果你要問,是什麼使得這個方式如此獨特和殊勝:令粗糙的氣進入脈中,或是紅、白明點的融化,只有你在修行時才會發生。淨覺不會追隨二元攀附的對象,外或內,而是赤裸裸的,保任著自生而生起。……你是依著這個基礎來修行;這更可以取代氣、脈以及明點的禅定。”[12]同樣呼應《普作續》中的看法。
二、明心見性是大圓滿法的成佛要旨
不立一切見、修、行、果,意思是大圓滿不著一切見、修、行、果,但是涅槃解脫境、明心見性仍是修行殊勝目標,不是執著的終點。
(一)修行者通過生死次第的修持,可以破除蒙蔽在心上的無明實執,了悟實像,從而證得法身,但這樣仍不圓滿,這是因爲在心中破除的無明實執還只是表面,無明實執的根,還在身上的脈、風、明點的最深處,所以需要用圓滿次第的修行淨化脈、風、明點,徹底清淨無明習氣的根源,轉業風爲智風,化蘊身爲光明,修成報化二身,獲得叁身圓滿,這樣就能即身或即生成佛。
大圓滿法則更爲超脫,它認爲,叁身完全具足于衆生所具有的覺性菩提心之中,修行者只要證悟到了這一覺性菩提心,叁身就會自然圓滿,即身成佛,而不必通過不同次第的修習。大圓滿的正行有徹卻和脫噶兩大法門,修徹卻,可以當下證得空明雙見的心性,從而圓滿叁身,最後身體化爲極微而成佛。修脫噶,則能使內心光明增長,肉身化光,成就虹光身,長久住世,度生無量。
(二)大圓滿法認爲衆生心性之當下即是佛性,佛和衆生的區別只在于“覺”和“迷”,衆生每一刻都有機會明心見性,只是因爲在迷亂之時,有身口意叁業的攪擾,不認識本覺智慧而枉受輪回之苦。爲了使這個佛性顯露,依上師口訣保持寬坦任運的修持,使自性進入遠離障蔽的自然狀態,從而直接認取本淨俱衆生智,最終明心見性。
對所見之“性”的理解,各派有不同的看法。很多宗派,包括禅宗都只重視求見心性的空分,即了悟心性本空。而大圓滿法則不僅只是悟到心的空分,而且還要見到心的明分(即心性能起作用的性能——本性顯了分和顯照萬事萬物——大悲周遍分),即空明雙見。
大圓滿法認爲,心性除了有空的一面,還有有的一面,這就是心的明分。明分就是心性光明,它猶如明鏡,能夠照顯世間一切萬物。心性的空分成就佛的法身,而明分則成就佛的報、化二身。因此明心見性僅僅悟到心的空分還不夠,還要見到心性光明,從而叁身圓滿而成佛。當通過一系列的修持見到了空明不二、內外明澈,顯現出空分心體赤裸裸、心性光明朗照的真心之後,也就徹見自心本性了,這才是真正完整的明心見性。
如何明心見性呢?大圓滿法尤其重視頓悟,主要是通過徹卻(立斷)的修行,直指心性,使空分和明分當下顯現,從而圓滿叁身,得到解脫。[13]
小結:種種徹卻正行與前行方法的訓練,破除習氣、肉體業力執著與束縛,還歸本淨、本覺菩提智慧,注意種種前行是方便消除執著煩惱,自性解脫,獲得自在,不是愈修越愈負擔。而明心是空性實證,見性是光明妙用,因此爲方便叁身神變,大悲救渡有緣衆生,佛界(法界)傳下脫噶與光合一,實修實證,破除假信仰,偶像假崇拜。破文字、語言推理境界,佛法不是只有唯心論,只講講佛菩薩說的法,而強調在六度波羅蜜中深入禅修自然智慧、本淨澄明、明空赤露、本來面目,到達苦樂無執、輪回涅槃不二、光光相融合、無修無學的解脫境界。
--------------------------------------------------------------------------------
[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51頁.
[2]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14~15頁.
[3] 同上,第13頁.
[4]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01頁.
[5] 同上,第669頁.
[6]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7~68頁.
[7] 同上,第87頁.
[8]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18頁.
[9] 同上,第137~139頁.
[10] 同上,第150頁.
[11] 全知麥彭仁波切.《大圓滿直指心性 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7年.第149頁~第150頁.
[12] 達賴喇嘛.《大圓滿》.臺北:臺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04年.第186頁.
[13] 洛桑傑嘉措.《圖解大圓滿》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8頁、71頁.
《第一章 第五節 大圓滿法的思想見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