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大圓滿法的修行介紹
大圓滿正行修習,主要爲兩種:立斷(徹卻)與頓超(脫噶)。立斷者,乃斷除煩惱之根本,此根本即我執,由是而證悟本覺——本來如是之心性實相。頓超者,由修習四光,令內、外智于智慧光直接雙運。如是,遂能圓滿四顯現(四相)而證悟實性、亦即得菩提。[1]大圓滿法正行一般要前行(四共同外加行,五或六不共內加行)圓滿才能修持。正行徹卻中常使用四直斷法,而脫噶看光先閉白觀,再閉黑關修持。不同傳承有不同強調修持的方法,以下筆者所提只供參考,不必執著。
一、甯提
(一)甯提(snvine thie)是藏文的音譯,其原意就是“心滴”或“心髓”。它不但是口訣部的精髓,也是大圓滿的精髓。大圓滿法已勝于下八乘,而甯提法門又是大圓滿的極頂,就好比塔頂的明珠(注:筆者比較喜歡用心髓或心滴表示)。
(二)甯提法門的理論根據爲《阿毗達摩大乘經》中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因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一頌。它本認爲本初的自然智慧爲一切諸法之所依,自然智慧的本體空分(體)如虛空,即法身;本性顯了分(相)如日月,即報身;大悲周遍分(用)如日月光華,即化身。因此佛之叁身完全具足于這一自然智慧之中。證得此自然智慧,即可圓滿叁身而成佛。但叁界衆生爲業力所蔽,顛倒迷亂,對這個所依的實相不能了知,因而輪回六道受苦。而自然智慧就隱藏在衆生心髒中央的光明脈中,通過甯提的修行即可證得此自然智慧,還能使智慧光明顯發。(請參考第六章第一節)
(叁)甯提的修持主要分爲兩部分,即能成熟的灌頂和能解脫的修持(1、共加行;2、不共加行;3、徹卻;4、脫噶;5、叁身圓滿不舍肉身成就光明虹身。其中四共同外加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業力因果。五不共內加行:叁皈依、發菩提心、修金剛薩埵法、積聚資糧、上師相應法)。能成熟的灌頂有四種,即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和句義(論辭)灌頂,分別祛除身障、語障、意障和所知障,從而獲得修行資格。《聲應成續》雲:“現說灌頂之儀軌,內外密和最極密,全部總合有四相。衆生身語意心四,灌頂皆以四種相,爲使成爲清靜故,故用四種灌頂法,使有緣者能成熟。有戲無戲極無戲,最終無戲分四類,能熟信者自相續。”依據《金剛薩埵心境續》中“灌頂圓滿叁身自元成”、“得妙灌頂密咒不修則自成”、“未得妙灌之瑜伽,猶如船夫無槳橹,豈能渡河到彼岸”,龍欽饒降巴尊者認爲灌頂非常重要,其中有戲論灌頂是依止彩土壇場而進行灌頂之次第;無戲論秘密灌頂是依止曼荼羅和寶瓶進行;極無戲論是依止表示(筆者注:虛空相)和象征緣起而進行之;最極無戲論灌頂是依止看法和視法(或坐法),進行覺性現量灌頂。灌頂時間也有要求。[2]
能解脫的修持又分爲兩部分:加行(注:前行)和正行。加行包括共加行和不共加行,通過共加行的修持來使身心向佛,並獲得加持。然後再修不共加行,逐步使氣入中脈,培養定力。加行之後是正行,又分兩步:徹卻和脫噶。徹卻就是立斷,即在本原境界中斬斷無明妄念,這樣自然智的本來面目就清清靜靜,赤裸裸的顯現出來了,智慧光明也就立即顯現。在修徹卻了悟心性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才能開始修脫噶。脫噶主要就是觀光,即看智慧光明。首先要有一系列身、語、意的調整和環境等要點的選擇,然後通過體內幾條特殊脈道來觀光。在現見光明的過程中,隨著境界的加深,光明逐漸增長,最後連肉身都化爲光明,從而是叁身圓滿,不舍肉身成佛。[3]
二、大圓滿法一般修行的過程(筆者整理)
(一)甯瑪派有九乘修行,大圓滿法爲無上瑜伽,至高第九乘。要先修好聲聞、緣覺、菩薩道,在顯叁乘中特別以菩薩道進階修叁外密乘:事部、行部、瑜伽部,特別瑜伽部開始的本尊修煉法要先相應,另外蓮師心咒更是十萬遍到百萬遍打基礎,所有加行,前行在閉關前都要先修好(包括古薩裏施身法),閉關專修叁內密乘或八、九乘,特別大圓滿法專指心部、界部、教授口訣部(心髓部)的第九乘阿底瑜伽修持。一般叁內密乘,第七乘爲生起次第(摩诃瑜伽),視自身之身語意如同本尊,接續外叁密的瑜伽部修行,生起本來清淨圓滿見。一般此時上師進行本尊灌頂爲寶瓶灌,有些上師在瓶灌前就要求作身語意的特別修行(身金剛杵站立,誦吽字清淨語業,觀察心的生、住、去,悟自心本空,自然智慧自然明了。分外、內、密叁種,要求清除身、語、意障垢,住于本然寂靜入本原,即明點、氣脈、本尊入本原),甯瑪派生起次第,第七乘一般不閉關修,但在《大幻化網續》中將身語意特別修行放在第九乘大圓滿法正行的“徹卻”加行中,那就是閉關時訓練。在生起次第完成進入圓滿次第修煉,部分爲第八乘無比瑜伽(阿努瑜伽)的前行,部分就是阿努瑜伽正行。進行氣脈、明點、拙火修行前有些上師要求先修“恩卓”破瓦法。(有些上師不插吉祥草)。氣脈修煉使用九節佛風,金剛誦(嗡、阿、吽),寶瓶氣,叁脈四輪觀修。明點修煉中脈、拙火,斷除衣、食、愛染、貪欲執著,身體産生空樂而入定。接著才修遷識破瓦、夢修、中陰救渡、子母光明相會,幻身光明(注:一般噶舉派輔修大圓滿法時,修那洛六法才特別強調幻身光明,甯瑪派不修幻身光明),一般七、八乘不使用苯教“阿”( )字觀,部分來自噶舉派上師放在徹卻修行無生阿字口訣。此時第八乘,注重證悟樂、明、樂空不二、無念的本覺智。《大幻化網》在“智慧灌”主修雙運道,而拙火(紮隆)放在“秘密灌”。注意,甯瑪派一般由智慧本淨空性直修進入第九乘大圓滿修持,如果是噶舉派“大手印”,此時運用智慧手印和事業手印(筆者注:一般常運用空行母實體瑜伽女,所以噶舉派出家僧人也常改用大圓滿方法),構成大樂空性,氣入中脈,引生幻身光明,證智慧光明心。此外,氣脈修寶瓶氣時要使用身七支坐,九節佛風,金剛誦引氣住、融于中脈,一般不需男女實體雙修瑜伽,即可進入第九次第定,但也有特殊情況。甯瑪派大圓滿法非常注重悟解虛空法性,破我執、法執。在九乘正行阿底瑜伽以修徹卻與脫噶爲主要解脫法,所以閉關主修徹卻(禅定立斷)以及脫噶看光、虛空而頓超。此時要上師的勝義(句義)灌頂加持正行以修成四相、六光或四燈。對修法心境開悟程度、空性了解與觀光、觀虛空的禅定細節要求很嚴謹,如果大圓滿法的見地了解不夠深刻,整體佛法空性智慧、光明法性了解太淺,即使閉過黑關,但爲何修煉大圓滿的空性合一、法界合一、明體本智,一些修行者不甚明了,這樣短期閉關只是打基礎。某些特殊情況,根器基礎好的弟子,也有直接句義灌頂,直修口訣部正行,如印度妙吉祥友、吉祥獅子、佛智足、益西多等祖師,虛空爲壇城,口不念咒語。(筆者注:大圓滿法的“徹卻”正行與禅宗根本、究竟意旨沒有什麼不同,使用方法不同而已,而“脫噶”正行是一種勤勞、長期的功法)
(二)甯瑪派修脫噶(脫噶)觀光時強調叁坐姿:法身獅子座,報身象臥坐,化身仙人坐。分成白導引:看日下一肘處,上午獅子坐,中午象臥坐,下午仙人坐。花導引:隔紗看日光,上、下午用獅子坐,中午用象臥坐。黃導引:夜晚直視月亮,用獅子坐。可與白導引交換而修。紅導引:夜晚看燈,可直視,用仙人坐。也可用叁虛空(密虛空、內虛空、外虛空)會合瑜伽輔助修行(在無雲晴空山野高曠處)。
甯瑪派脫噶觀光特別注意,依照《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說到:身坐法不動,則氣脈自緩,眼看法不動,則光相易增易見。心無著不動,則光明與自心易于融合無二。如此,自性明體易顯現增長。
(叁)大圓滿心髓脫噶之境是六種光明(即肉團心光、白柔脈光、遠通水光、法界清淨光、明點空光和本覺智光)和四種顯現(即現見法性顯現、覺受增長顯現、明體進展顯現、窮盡法性顯現),這就是“法界透入色身,色身透入法界”兩者互相交融的表現。但行者應該認識到,行者看到的各種明點、寶石項鏈化成滿天的佛像和佛土,都是幻象,並非實體,乃是發自人體光和宇宙光交融而成,是人體特定的潛能經過修持而誘發的一種表現。外境不過是唯心所現,亦是自身氣脈所現。人體的本覺智慧本來就藏于心光內(筆者注:在大腦中,大腦與心髒互動的功能在本節第六部分中討論,心髒的脈道,經脊椎旁邊到兩耳到兩眼)到兩耳後循白柔脈光,再經兩眼遠通水光,于眉間界清淨光而顯現明點空光,即五色光明體或五色虹光。如投石水中,水波蕩漾形成種種光像光圈。[4]
(四)1、徹卻的前行:(1)學習無貪之氣(2)對治妄念,令心安住,學習明點拙火(3)修身,讓自身成爲摧破魔障的金剛杵(4)修語,觀頌“吽”字清淨語業(5)修心,觀察心的生、住、去(6)消滅六道種子,清淨體內迷亂之因(7)身、語、意住本然,一切停止,歸于寂靜。(7)入本原,調和氣脈入本原,使用聲聞姿勢、菩薩姿勢、忿怒姿勢哈哈嘻嘻(8)一緊,二松,叁貫通。修加行能引氣入中脈,使修行者的定力得到增長,修心時就能更好的體悟空性。
2、徹卻的正行:(1)頓然而悟:當下斬斷無明妄念,得見自性明體,頓然而悟。(2)得見明體是一種無雲晴空、赤裸明朗的境界,眼睛明相,心中無念,心離能所,氣離出入。(3)無修無整無散亂(4)當頭棒喝,在受驚中解脫。(5)任運而無散亂,守護堅固所得。[5]
叁、徹卻
(一)基本了解
徹卻是藏文“Khregs-Chod”的音譯,意思就是“立斷”,即立即斬斷妄念之流,使真心顯露出來,而獲得頓悟。前面提到,成佛需要圓滿佛的法、報、化叁身,徹卻法認爲,叁身本來就圓滿具足于心性之中,因此不需他求,見…
《第一章 第六節 大圓滿法的修行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