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就能圓滿叁身,就能成佛。但這種心性被各種邊執妄念所遮蔽,難以見到,徹卻的修習就是抛開迷妄,直見心性的本來面貌,並讓這種見性的覺悟鞏固,從而獲得證悟而成佛。
1、徹卻的修行方法很簡單,重在頓悟。修行者在一切法顯現上,于當體明空不二的第一刹那,無休無整無散亂的定住,明明了了覺照認識當下即是自己的本心,然後保持這種狀態,勿令間斷。就在這定住的當下,明體隨即顯現。還有一種頓悟的方法,類似禅宗的當頭棒喝。上師先讓弟子如如而住,然後猛呼一聲“呸”,在弟子受驚的當下,無明妄念之流被斬斷,就在這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的時候,明朗赤裸的明體就當下顯現。如果弟子能抓住機會認識明體,則能當下開悟。這個開悟的境界,就好像無雲晴空,是一種沒有方向、沒有內外、沒有增減,沒有時間的空明覺朗的境界。
2、見性開悟後,雖然已經得到一定的解脫,但還必須修習堅固。所以在一刹那見得心性之後,還要繼續保持得見真心的境界,也就是要保持任運修持,既不執持,也不放縱,是自心長時間保持開悟之境。這樣修行者經過長時間的修持之後,心性光明就會隨時顯現,最終獲得大徹大悟。
3、徹卻修法還有兩種方便法門,即無聲阿字口訣有相修持法和叁虛空會合的瑜伽。這兩種方法和頓悟的基本修持法並無差別,又是對基本修持法的重要補充,可以增長任運能力和效果。[6]
(二)實際修行
立斷(徹卻)的修行分成四種直定:如山直定、如海直定、顯現直定、覺性直定(請參考第五節大圓滿法的思想見地第叁部分、徹卻(立斷):直斷宣說覺相四直定)
四、脫噶
脫噶“Thod-Rgal”也是音譯,其意思是頓超或超越,就是說本法殊勝,超過其它。脫噶通過光明的修習可以是肉身化爲虹光,不舍肉身成佛,實現修煉的終極目的。
(一)基本了解
1、徹卻偏重體悟心性的本淨空分,使心性獲得解脫。而脫噶則偏重修行心性的原成有分,也就是要求見心用,即心性光明顯現的法性境界。所以脫噶法實際上就是觀光,它通過定力,以眼睛與心相連的脈道爲引帶,使心性光明顯現,由光力來化解五大所成的粗質色身,成就光明虹體,這就是真正的身心雙解脫。
2、修脫噶之前必須先修徹卻,通過徹卻法將纏縛在心性上的無明妄念都清除掉,心性才會顯露,心性光明才能顯現出來,也就是見到心用。如果心體不明,只修光明就墮爲外道,反而不得解脫。
3、脫噶最主要的就是觀光,心性光明是人生來就有的,其本源就隱藏在肉團心中。心髒周圍有四條光脈:噶底脈、絲線脈、細旋脈和晶管脈,脈道內都有明點,通向身體的不同地方。其中晶管脈從心髒直通眼內,脫噶觀光即主要通過它來實現。隱藏在肉團心中央的心性光明,就通過晶管脈映射眼根,産生光明景象,這就是脫噶修行所要見到的境界。(注:筆者後文再介紹四條光脈。)
4、修行時需要根據引導的自然光來選擇相應合適的環境和季節。觀光還要用不同的坐式,從不同的角度觀看。觀光時心要高度集中入靜,不能胡思亂想;身體要放松,用口呼吸,使氣息徐緩,以免亂心。
5、隨著修行的深入,觀光過程中會依次出現四種境界:現見法性顯見、覺受增長顯現、明體進詣顯現和窮盡法性顯現,不同的境界會出現不同的明點和光明現象。四個境界中的境像會逐漸由動搖到安定、由局部到全體、由小到大、由暗到明、由有到無。最後一切外境都收歸體內,收歸法性,身體也由此化爲虹光身,獲得完全解脫。[7]
(二)實修過程
頓超(脫噶)就是以立斷爲見地,了知心性本空,以此爲基礎,現證心性之明分,親見心性本具之光明。
1、頓超的修持次第:前行爲棄舍身、語、意九事,亦即身、語、意各叁種善、惡、無記共爲九事。
2、正行則是以叁種姿勢與叁種眼觀作修持。
(1)叁種姿勢:法身——獅子仰式姿;報身——大象臥睡姿;化身——仙人蹲坐姿。
(2)叁種眼觀:
①法身眼觀:配合獅子仰式姿,視線向上,凝視眉毛前方虛空,眼睛無有睜開。修脫噶常用坐姿法身獅子坐:兩足心相對,平坐地上,背直,兩手握金剛拳相並,置二大腿中間地上,即足跟與密處中間,頂直,擡頭,壓後頸,舌抵上颚,目向上視,不動不順,專緣虛空。這樣,足心相對平陰陽動亂之氣;身直令氣自然安在;頭壓後頸,則妄念消;置拳于腿間,令四大調和平等。
②報身眼觀:配合大象臥睡姿,視線平直或向左、右虛空凝視。報身象臥坐:雙膝合並抵胸,足趾勾屈,跪伏地下,肱著地,兩手托腮,兩眼左右斜視虛空,如標准射箭。膝低胸,使生暖樂,增長明點;肱著地,調和陰陽氣;托腮消粗氣;屈趾消昏沈,安住等持。
③化身眼觀:配合仙人蹲坐姿,視線約略向下而凝視。化身仙人坐:身蹲坐,膝足相並踏平地,膝抵胸,直背,聳肩,氣內吸。腹帖脊,兩手交叉撫膝,右手上左手下,或交叉兩肋,右手外或左手內,或握拳托腮。蹲坐可調氣脈;足平踏,製服水火;脊直則心氣趨入法性;膝抵胸,腹貼脊,則風大、火大轉成智慧體性,斷妄想;撫膝消熱疾;插肋消寒疾;托腮並消二疾。在高山時,眼向下視。平時雙手互握手腕,右壓左,抱雙膝蓋上亦可。
3、如是修持時,語要爲棄舍一切念誦言談,意要爲配合所修一心專注虛空。脫噶身、語、意注意:
身叁者:勿作世間雜務,勿叩頭繞塔,勿觀佛結手印。
語叁者:不談世間語言,勿誦經咒軌儀,不頌嗡、阿、吽字。
意叁者:不世間俗務,不想上師本尊空行佛菩薩,不想心法止觀。[8]
4、頓超的意義在于我們的心髒具有智慧脈,與眼睛關聯相通,在此以上述姿勢與觀法爲方便凝視虛空爲緣,親見覺性本智光明。
5、親見覺智光明也分成四個階段:
(1)“首先會見到如同魚眼相觸環鏈之相,無數環鏈自然融成穩定環鏈,因爲能見到本來覺智光明,在外顯成形色,稱爲“法性現前”。”這時出現像孔雀羽毛或魚眼的金剛鏈。
(2)“如是向上增進,能見到外部有五色虹光與各色環鏈環繞,其中有五只環鏈,或可見到上師本尊之頂髻、頭部、上半身或全身等,稱爲“證悟增長”。則是因爲分別念逐漸消失,不淨顯現逐漸淨化,清淨本智不斷增長。”一般在證悟(覺性)增長時,可以見到大量金剛鏈,遠境水燈的現象。而且具有對實相或佛法更高的證悟。
(3)“所有景象皆已消融,一切山河、大地、土石、房舍,外在皆轉成光明環鏈,其中自然現象本尊身相、宮殿、淨土;因爲煩惱消除、迷亂清淨、本智增盛、獲得覺性、自在能見報身淨土,稱爲“明智如量”。”但不能執著,自性産生一切幻相,一切外界幻化假相,將逐步不再幹擾,此時將出現神通力量,表現出某種消融粒子(注:肉體質能互換)的穿透現象。
(4)“外在境象與內在妄念皆已消融窮盡,不見色身,轉成光蘊,稱爲“法性遍盡”。證得此境界的成就者,一者,住世之時,于我等所見,一如肉身,臨終時化光消逝,僅剩毛發、指甲;二者,即此肉身爲廣利衆生,而未盡未來際住世,稱爲“大遷轉虹光身”,如蓮師與無垢友尊者。從然非爲大遷轉虹光化身此類之虹光身成就者,亦以虹身示現圓寂,然其利生事業已無有間斷,可再示現身、語、意等化身入于輪回境界,度化衆生。”[9]貝瑪仁增仁波切在上文中提到,四相修煉,最終窮盡法性(法性遍盡),成就光蘊身,即虹光化身或大遷轉身,實現叁身任運。如果只有虹化,沒有到達虹光化身,一樣還可以再來示現人間,度化衆生。在大圓滿修煉中,下等根器圓寂中陰身時,還可到金剛薩埵東方妙喜佛國淨土,蓮花化生繼續修行。
五、自顯虛空瑜伽
自顯即任運自然顯現,自顯虛空瑜伽是黑關引導法正行的第一步,主要是修氣,以此顯現“十相”,開發體內光明,從而使觀光境界漸次增長推進。修行時要進入徹卻定境,在定境中顯現鏡像。同時要保持任運。
(一)首先,身依毗盧遮那七支坐法坐定,目光通過眉間射向距頭頂二十橫指的上方虛空之中,這樣雙眼向上直視,而內心任運自在而住,逐漸進入徹卻的定境。這一步修行有叁個要點,稱爲“叁精要”,即:身不動、心保持任運但不散亂,氣息和緩。這樣修持之後,在徹卻定境中,就會逐漸出現諸多境像。
(二)之後,修行者于徹卻定中攝持五氣(即上行氣、下行氣、中住氣、遍行氣、和持命氣),這個過程中,逐漸出現煙、白雲、陽焰、烈火、紅光、弓、星光、燈光、遍布天空的天青大光,以及“熱卡納”波等,這就是所謂的“十相”,“熱卡納”波是一種黑紋線,其形狀有如人字形的雁陣。如果修行者的定力很好或觀光的能力很強,則以上這些境像都能顯現。
以上“十相”都是光明的顯現,以此“十相”爲引導,有本覺智光的觀光境界逐漸顯現並獲得增長,最終成就虹身。如果修行者沒有獲得覺受,則需改修自心要海瑜伽。[10]還可使用掣盾擊钹法(筆者注:觀想全身變智慧眼睛白色光網,彼此摩擦,不斷放光,增加明點),觀明點法(注:定相、不定相各智慧脈輪顯現參考就好,不要執著)輔助光明增長。[11]
六、四光脈的修持
大圓滿法在基礎修行的過程中,依然以西藏密宗共有的叁脈四輪爲依據,但涉入正行後,它另有四大特殊脈道爲光明安住的處所,其中存在著諸多明點,則要依靠獨特的四條脈道進行修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晶管脈。
(一)晶管脈
1、又稱遠通水光脈,連接心和眼,是顯現起無數金剛鏈的光明所依之處。
密宗認爲人體遍布無數脈道,但大圓滿法脫噶修行則著重應用其中心輪八瓣脈的系統,心輪有八瓣,每瓣各自再發出叁脈,一共二十四脈,分別走向身體不同地方。以上的四條脈道,就多和心輪相連。
脫噶觀光主要通過以上四脈中的…
《第一章 第六節 大圓滿法的修行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