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二類涵括《光界熾燃續》教法要點之心髓教授,則由蓮花生大士傳入西藏,名爲《空行心髓》(空行甯提、空行心要)。
(4)龍欽饒降巴則爲《無垢心髓》及《空行心髓》作注釋補充,分別有《上師心要》及《空行心要》又綜合兩種心髓而有《甚深心要》又名《心要如意寶》。此二根本典籍與二注釋合稱《四部心髓》。此爲心髓派中部分最重要之經典及著作。[2]
(5)龍欽饒降巴的其它著作:《中陰論·光明慧》;《身與慧廣釋·任運天成心要》;《訣竅義釋·總集持明要點》;《任運天成心要疏·勝幢不倒》;《普明心論義釋》[3];《實相寶藏論》等等。(筆者注:如意、竅決、法界、宗派、妙乘、句義、實相共有七寶藏論,心性、法性、平等叁自解脫論,心性、虛幻、禅定叁休息論,上師心滴如意寶等皆可以作爲大圓滿法整體修行參考。其中龍欽七寶藏論的內容如下:把無上乘的內容即無盡如意智慧一切如來的身、語、意莊嚴輪寶庫,總結爲《如意寶藏論》本論二十二品及其大疏《白蓮花》,還有指導文《金剛心要》,稱爲母子叁部;有解釋中心意義的《訣竅寶藏論》,重點論述法界部《法界寶藏論》共十叁品及其注釋《法界明品》共二部;有顯示一切乘意義的《教派寶藏論》(《宗派寶藏論》)共八品。據說爲了祭奠仁普增·古瑪熱雜大師,龍欽饒降巴大師撰寫了續部十七部和訣竅部一百一十九個人內容非常廣泛的注釋《妙乘寶藏論》(《勝乘藏》),共有二十五品,其精義簡編爲《詞義寶藏論》(《句義藏》)十一品。闡述心識部、法界部、訣竅部叁方面究竟意義的著作有《本性寶藏論》(《實相藏》)本論五品,另外還有注釋,共成爲“龍欽七寶藏”。[4])
(6)敦珠法王的《敦珠新寶藏》例如《無修佛道·現證自性大圓滿本來面目教授》,秋基德千林巴《毗盧遮那寶藏》(《叁部寶藏》),[5]晉美林巴的著作《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事業洲尊者《寂忿密意自解脫》,[6]蔣揚欽哲旺波著作《傑尊心髓》,[7]全知麥彭仁波切著作《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巴楚仁波切著作《椎擊叁要》,全知麥彭仁波切造論,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注疏《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竅訣寶藏庫》,米龐仁波切著作《定解寶燈論》,全知麥彭仁波切造,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釋《直斷要訣釋》,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著《文殊靜修——手中賜佛》,蔣貢康楚羅卓泰耶著《大寶伏藏》(伏藏珍寶)伏藏主洲(公元1646~1714年)《吉祥金剛薩埵意成就》,烏金雷托林巴(公元1585~1656年)《叁寶總集》等等。
以下各節筆者依甯瑪派文獻中,有關大圓滿法見、修、行、果、內涵一一介紹。
--------------------------------------------------------------------------------
[1] 洛桑傑嘉措.《圖解大圓滿》.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6頁.
[2] 頓珠法王等著.《九乘次第論集》(義成仁波切造,許錫恩譯).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5~76頁.
[3] 那喇曲智尊者.《龍欽巴如意寶傳奇·叁信路徑》(堪布羅珠桑波譯).臺灣:蓮華圓滿出版社,2007年.第107頁.
[4] 堪珠·貢覺丹增仁波切.《甯瑪派源流》(克珠群佩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90頁.
[5] 祖古烏金仁波切.《大成就者之歌》,臺北:橡實文化,2008年.第149頁.
[6] 事業洲尊者.《六中有自解脫導引·寂忿密意自解脫》(談錫永譯).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 祖古烏金仁波切.《大成就者之歌》,臺北:橡實文化,2008年.第97頁.
--------------------------------------------------------------------------------
[1]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11頁.
[2]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14~15頁.
[3]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701頁.
[4]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2~3頁.
[5] 義成仁波切.《九乘次第論集·九乘差別廣說》(許錫恩).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7頁.
[6]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668頁
[7]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頁.
[8] 土觀·羅桑卻吉尼瑪.《土觀宗派源流》(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0頁.
[9] 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0~25頁.
[10] 洛桑傑嘉措.《圖解大圓滿》.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2~73頁.
[11] 頓珠法王等著.《九乘次第論集》(許錫恩譯).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2~73頁.
[12] 同上,第88頁.
[13] 土觀·羅桑卻吉尼瑪.《土觀宗派源流》(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0頁.
[14] 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2、26~27頁.
[15] 洛桑傑嘉措.《圖解大圓滿》.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4頁.
[16] 頓珠法王等著.《九乘次第論集》(許錫恩譯).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4頁.
[17] 頓珠法王等著.《九乘次第論集·九乘差別廣說》(許錫恩譯).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1~92頁.
[18] 同上,第98~101頁.
[19] 同上,第98~103頁.
[20]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23~324頁.
[21] 同上,第324頁.
[22]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禅定休息論清淨車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66~167頁.
[23] 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7~30頁.
[24] 土觀·羅桑卻吉尼瑪.《宗派源流與教義善說晶鏡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84年,藏文版.第74頁.
[25] 土觀·羅桑卻吉尼瑪.《土觀宗派源流》(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1頁.
[26] 龍欽饒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四川:德格印經院藏文木刻版.第128頁.
[27]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72頁.
《第一章 第四節 九乘之頂大圓滿法的分類與內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