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章 第四节 九乘之顶大圆满法的分类与内容▪P3

  ..续本文上一页二地无垢地,彼串习者已登第三地发光地,由串习于彼且见大光明者已登第四地焰慧地,由串修而所见智慧境界,则见烦恼皆自性清净而成妙智慧者,是已登第五地极难胜地,变成光身现前者,已登第六地现前地,串习到达究竟,烦恼远行者已登第七地远行地,明现功德圆满、分别心不动者已登第八地不动地。坛城圆满者(笔者注:成就圆满次第无上密法大圆满)已登第九地善慧地,自己认识(本觉、直觉)智慧境界后而境界不断显现(穷尽法界),即是观见诸法如云(平等),而串习者,则已登第十地法云地(笔者注:印度《瑜伽经》提到高度辨别智到直觉不二智,再进入法云三昧,此为解脱独存。此外,这里十地分法只是龙钦饶降巴祖师方便讲法,与其它佛经分法比较有些差异,读者参考就好)。此为已见补特伽罗真谛,然未弃其躯壳而登地者。[20]

  (8)四种境界之次第,即法性现前“增”相为眼,近增相为眼之真实性,得相为观见连环链,近得相则为获得串习。验相增长境界之增相为光明,近增为明点,得相为明现五颜色,近得相为放射和各种跳动所闪之光辉。觉性达量增相为单身,近增相为佛父母合一,得相为显现五聚合像,近得相为坛城圆满。法性穷尽之境界为不住身与智慧,近增相为空性无定向,得相为不可言说,近得相为不可观见之法性皆无所成。[21](笔者注:四相配合六灯显现,修行一步一步地圆满法、报、化三身)

  (9)中脉得五智气之验相者,则在若静室周围呈现五光境界,或现燃灯、月照、萤火、烟、云、星、明点、神佛身像等无量瑞相。彼时则现起制心一处之妙止和自明赤露之胜观成为一体。又现境清净之禅定者:又复收摄心之光,渐小渐细住空寂,一切不缘明空心,现出自性离戏光。一切光之显现,皆由四轮集于心中,又彼渐细,住于无所有之虚空境中,则现出周遍通彻清明之觉性,此乃是空明自然之本智。又直指其义者:此乃空明本元智,本性大圆之实相。清明通彻之本体者,乃空明大圆满之本性也。如《普作续》云:不作意亦不随相,此乃自然光明旨。如是观修其功力者,修此功力亦有四:所显空洞通彻明,昼夜住于明朗境,妄念不生心清明,涌现智慧离能所。[22]

  (10)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宗派藏》中云:

  因心部谓一切法显现皆属心(之显现),故仍有作意。而界部则缘一切有法为法性,仍属有作意。(与此二部相比),口诀部实较殊胜,因其于法性中自明。(笔者注:虽说心不着心,虽说普贤法界不着普贤法界,所以笔者看古代心、界部密续观点似乎与龙钦饶降巴尊者观点不同,心部、界部、口诀部对空性、光明、大悲显现皆圆融无执,只是心部对空性特别强调,界部对宇宙、人体光明特别强调,口诀部对此三者均匀说明,重视大悲自显,宇宙一体,光光相融。)

  2、刘立千居士整理三点

  要门部的要点之义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无生灭之自然智慧所自显之无成本自解脱。

  (1)要门部的修法要点是先求见性修彻却法,明悟自心本性,随即修脱噶法,通过光明现证三身自显境界,空五蕴而证光明之身。但反所显现皆应视为法性之游戏,远离取舍欣厌之情。

  (2)《大圆胜慧》说:“上根利智无修无证,由此而往,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为彻却;上根利智具大精进,得见自心之后,勤修猛进,随修现见自性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则名为脱噶”。

  (3)修光明者还要以光明化外四大,此四大所成之境亦化光明,这样才可以圆满显现三身境界。

  气化光明则可成虹光身。修此法也是要用自在无为,“永离所缘的甚深关要,安住无功用中,由甚深空性(真空)和光明(妙有)二者双运,则能成就虹体金刚之身”。《大圆胜慧》亦说:“要无着、无执,放下不管,五尘任运,内境自然显发光明,智慧忽开,身中五气即化为微细的光明而融入法性。(笔者注:本部分刘立千居士放在界部,笔者将其改放口诀部)[23]

  3、土观大师论点与笔者说明

  要门部(又称教授部、口诀部):证明空赤露心,即身成佛。以彻却法及脱噶法修行。

  (1)要门部者说,运用:离取舍,双运无分别智,把生死涅槃一切诸法,都汇归于不空不执的法性境中。由此要点,所以用生死涅槃无二分别的灵明智性现证法性境界,并在自性环链身中成熟解脱,这就叫作要点中解脱,如艾炙之火,中其病灶要处相似。[24]

  (2)要门部的修行方法即是“彻却”和“脱噶”两种。“彻却”义为本净观修。既然应生心原始清净,本来无垢,因而也就不沾滞于修、证、破、立等事,不应为此等事所累,因为本来就是清净的,还解脱什么?原本就是无垢的,还破什么?从来就是佛,还修证什么佛?所以,在修加行观心而得“觉受光明”的基础上,定心于心光明之上,不擒不纵,不取不舍,不观想不念诵,不修身炼气,务令自心宽坦、舒适、自然、明了,以光明不迷失为要。土观大师在谈到修持大圆满“彻却”法时说:

  总归起来,这个当下无有污垢,明空无执的自己觉性,让它宽坦任运,任它妄念境相起伏变化,却不去办别好恶,不作破立,只保任此明空赤露,这就是大圆满的修习心要。[25]

  《大圆胜慧彻却脱噶全书》中说:只在一切法(指所知觉者)之显现中,于当体明空不二的刹那上,无修无证,无散乱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认识这个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间断即是。

  “彻却”(立断)属于修定,“脱噶”义为任运顿超,属于修光。修时借助于日光、灯光、水光等光明,先修持“彻却”有了定功以后,才能在定中得见微观世界之奥秘,乃见宇宙空间之各种“明点”。“彻却”代表“空性”,“脱噶”代表“光明”。于“彻却”的定心中,凝眸静观,可自然呈现出如金刚链串等空中明点及五方佛土,即于世俗诸法现分之中,一切实证任运自然化为光明。(笔者注:产生六灯或六光,及四相显现。六光即肉团心光,白柔脉光、远通水光、法界清净光、明点空光和本觉智光。四现即现见法性显现,觉受增长愿现,明体尽展显现、穷尽法性显现。)

  下乘之精华于上乘中尽摄,定住光明的刹那。因为此时无人我执和法我执,所以,尽摄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之密意;又安住光明的刹那,身、语、意三者的烦恼垢染皆无,所以,尽摄于清净行之事部、行部、瑜伽部三无垢之智慧中;又安住光明的刹那,光明、明智、无二三者齐运开觉,现证殊胜三摩地,由大瑜伽、随类瑜伽、最极瑜伽等三瑜伽的密意所摄。其余的陀罗尼、三摩地以及诸地道等,都是由明智无垢而住之分所安立,所以也同时尽摄。这样,下乘所修的一切三摩地及所觉悟的一切功德法也尽摄于本部法中。[26]

  (3)修行人在共同道中主要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不超出修习意识审察故。在不共道中则要超越一切起心作意,现前观见光明智慧。有关正行,首先以共同前行信解八乘以下之乘,要把八乘以下作为最高九乘的铺垫,则不共前行处于原始圆满的状态,这样便能认识主体,即可进入正行阶段,最后上师则圆满讲说此等之修持方法。此具缘者在尸林、空谷、海滨等非常寂静的地方进行修炼,则四种光明相即可逐次现前。此四种光明相是:法性现前光明相、证悟增长光明相、明智达量光明相(笔者注:此即明体进展相,显现金刚环链)、穷尽法性光明相[27](笔者注:收光明归空,回返元始本净心)。

  4、口诀部总结

  口诀部又称要门部、教授部。它综合心部和界部的优点,而得出更为殊胜的法门。

  (1)心部求悟心体本空,侧重“空”;界部则以修光明为主,侧重光明(即“有”分)。只修“空”,则只能证得佛之法身,而只修“光明”,则这能证得佛之报、化二身。法身是自然智慧,是意识性的,而报化二身则是这种智慧的载体,是物质性的,故三身缺一就不能真正为佛。于是口诀部综合二者的长处,对空有都不执不取,二者并重,认为一切本自解脱,无须修整,因而主张超越修习次第的顿悟。也就是运用佛智直接超越修习次第,专注要点,直指自心心体本净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解脱、成就佛果。

  (2)口诀部被吉祥狮子分成外、内、密、极密四部,其中的极密部又称无上部,就是有名的大圆满心髓——宁提,修行它可以解脱为光明身。极密部宁提又分为彻却和脱噶两大要门,二者均为解脱成佛之道。

  (3)彻却的理论与心部所说大致相同,修法重在求悟心的本净实相,也就是心的空分,以悟心为主,在顿悟中得见心体,并就此任运而住,清除迷相,获得解脱。脱噶的理论则和界部类似,修法重在求见光明心相,也就是心的明分,以修光明为主,最终肉身解散,体化光明而证成金刚虹身。极密部将此二者的关系视为母与子的关系,强调不可偏离任何一面,即要求将真空与妙有相结合,成为明空双运,以圆满法、报、化三身,而成就佛果。[1]

  5、口诀部的密续主要有无垢友大师及莲花生大士传入西藏。据不动寿灌大圣尊者《天鼓譬喻论》及莲花业缘力尊者之《大圆满上师心要释》中所言,口诀部亦分作“绝密”及“心髓”二支分部。主要密续如下:

  (1)十七续:《圆满自生》;《无字》;《明觉自现》;《明觉自解脱》;《宝积》;《舍利炽燃》;《声应成》;《吉祥具妙》;《金刚萨埵新要镜》;《普贤心镜》;《绍介严饰》;《珍珠宝鬘》;《普贤六界》;《炽燃炬》;《日月和合》;《狮子刀圆》;《摩尼镶嵌》;

  (2)二部其它主要密续:《一发忿怒母》;《光界炽燃》(笔者注:光界炽燃莲花生大士传承);

  (3)口诀部中之绝密部,复有两类经典。据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如长流之教日·耳传教授精要》所云,第一类涵括《十七续》及《忿怒母续》教法要点之心髓教授,因为无垢友传入西藏,故称《无垢心髓》(毗玛心髓)…

《第一章 第四节 九乘之顶大圆满法的分类与内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