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地無垢地,彼串習者已登第叁地發光地,由串習于彼且見大光明者已登第四地焰慧地,由串修而所見智慧境界,則見煩惱皆自性清淨而成妙智慧者,是已登第五地極難勝地,變成光身現前者,已登第六地現前地,串習到達究竟,煩惱遠行者已登第七地遠行地,明現功德圓滿、分別心不動者已登第八地不動地。壇城圓滿者(筆者注:成就圓滿次第無上密法大圓滿)已登第九地善慧地,自己認識(本覺、直覺)智慧境界後而境界不斷顯現(窮盡法界),即是觀見諸法如雲(平等),而串習者,則已登第十地法雲地(筆者注:印度《瑜伽經》提到高度辨別智到直覺不二智,再進入法雲叁昧,此爲解脫獨存。此外,這裏十地分法只是龍欽饒降巴祖師方便講法,與其它佛經分法比較有些差異,讀者參考就好)。此爲已見補特伽羅真谛,然未棄其軀殼而登地者。[20]
(8)四種境界之次第,即法性現前“增”相爲眼,近增相爲眼之真實性,得相爲觀見連環鏈,近得相則爲獲得串習。驗相增長境界之增相爲光明,近增爲明點,得相爲明現五顔色,近得相爲放射和各種跳動所閃之光輝。覺性達量增相爲單身,近增相爲佛父母合一,得相爲顯現五聚合像,近得相爲壇城圓滿。法性窮盡之境界爲不住身與智慧,近增相爲空性無定向,得相爲不可言說,近得相爲不可觀見之法性皆無所成。[21](筆者注:四相配合六燈顯現,修行一步一步地圓滿法、報、化叁身)
(9)中脈得五智氣之驗相者,則在若靜室周圍呈現五光境界,或現燃燈、月照、螢火、煙、雲、星、明點、神佛身像等無量瑞相。彼時則現起製心一處之妙止和自明赤露之勝觀成爲一體。又現境清淨之禅定者:又複收攝心之光,漸小漸細住空寂,一切不緣明空心,現出自性離戲光。一切光之顯現,皆由四輪集于心中,又彼漸細,住于無所有之虛空境中,則現出周遍通徹清明之覺性,此乃是空明自然之本智。又直指其義者:此乃空明本元智,本性大圓之實相。清明通徹之本體者,乃空明大圓滿之本性也。如《普作續》雲:不作意亦不隨相,此乃自然光明旨。如是觀修其功力者,修此功力亦有四:所顯空洞通徹明,晝夜住于明朗境,妄念不生心清明,湧現智慧離能所。[22]
(10)龍欽饒降巴尊者于《宗派藏》中雲:
因心部謂一切法顯現皆屬心(之顯現),故仍有作意。而界部則緣一切有法爲法性,仍屬有作意。(與此二部相比),口訣部實較殊勝,因其于法性中自明。(筆者注:雖說心不著心,雖說普賢法界不著普賢法界,所以筆者看古代心、界部密續觀點似乎與龍欽饒降巴尊者觀點不同,心部、界部、口訣部對空性、光明、大悲顯現皆圓融無執,只是心部對空性特別強調,界部對宇宙、人體光明特別強調,口訣部對此叁者均勻說明,重視大悲自顯,宇宙一體,光光相融。)
2、劉立千居士整理叁點
要門部的要點之義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無生滅之自然智慧所自顯之無成本自解脫。
(1)要門部的修法要點是先求見性修徹卻法,明悟自心本性,隨即修脫噶法,通過光明現證叁身自顯境界,空五蘊而證光明之身。但反所顯現皆應視爲法性之遊戲,遠離取舍欣厭之情。
(2)《大圓勝慧》說:“上根利智無修無證,由此而往,自見自性,自然而成者名爲徹卻;上根利智具大精進,得見自心之後,勤修猛進,隨修現見自性叁身,空五蘊而成光明之身者,則名爲脫噶”。
(3)修光明者還要以光明化外四大,此四大所成之境亦化光明,這樣才可以圓滿顯現叁身境界。
氣化光明則可成虹光身。修此法也是要用自在無爲,“永離所緣的甚深關要,安住無功用中,由甚深空性(真空)和光明(妙有)二者雙運,則能成就虹體金剛之身”。《大圓勝慧》亦說:“要無著、無執,放下不管,五塵任運,內境自然顯發光明,智慧忽開,身中五氣即化爲微細的光明而融入法性。(筆者注:本部分劉立千居士放在界部,筆者將其改放口訣部)[23]
3、土觀大師論點與筆者說明
要門部(又稱教授部、口訣部):證明空赤露心,即身成佛。以徹卻法及脫噶法修行。
(1)要門部者說,運用:離取舍,雙運無分別智,把生死涅槃一切諸法,都彙歸于不空不執的法性境中。由此要點,所以用生死涅槃無二分別的靈明智性現證法性境界,並在自性環鏈身中成熟解脫,這就叫作要點中解脫,如艾炙之火,中其病竈要處相似。[24]
(2)要門部的修行方法即是“徹卻”和“脫噶”兩種。“徹卻”義爲本淨觀修。既然應生心原始清淨,本來無垢,因而也就不沾滯于修、證、破、立等事,不應爲此等事所累,因爲本來就是清淨的,還解脫什麼?原本就是無垢的,還破什麼?從來就是佛,還修證什麼佛?所以,在修加行觀心而得“覺受光明”的基礎上,定心于心光明之上,不擒不縱,不取不舍,不觀想不念誦,不修身煉氣,務令自心寬坦、舒適、自然、明了,以光明不迷失爲要。土觀大師在談到修持大圓滿“徹卻”法時說:
總歸起來,這個當下無有汙垢,明空無執的自己覺性,讓它寬坦任運,任它妄念境相起伏變化,卻不去辦別好惡,不作破立,只保任此明空赤露,這就是大圓滿的修習心要。[25]
《大圓勝慧徹卻脫噶全書》中說:只在一切法(指所知覺者)之顯現中,于當體明空不二的刹那上,無修無證,無散亂定住,明明了了,覺照認識,認識這個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間斷即是。
“徹卻”(立斷)屬于修定,“脫噶”義爲任運頓超,屬于修光。修時借助于日光、燈光、水光等光明,先修持“徹卻”有了定功以後,才能在定中得見微觀世界之奧秘,乃見宇宙空間之各種“明點”。“徹卻”代表“空性”,“脫噶”代表“光明”。于“徹卻”的定心中,凝眸靜觀,可自然呈現出如金剛鏈串等空中明點及五方佛土,即于世俗諸法現分之中,一切實證任運自然化爲光明。(筆者注:産生六燈或六光,及四相顯現。六光即肉團心光,白柔脈光、遠通水光、法界清淨光、明點空光和本覺智光。四現即現見法性顯現,覺受增長願現,明體盡展顯現、窮盡法性顯現。)
下乘之精華于上乘中盡攝,定住光明的刹那。因爲此時無人我執和法我執,所以,盡攝聲聞、獨覺、菩薩叁乘之密意;又安住光明的刹那,身、語、意叁者的煩惱垢染皆無,所以,盡攝于清淨行之事部、行部、瑜伽部叁無垢之智慧中;又安住光明的刹那,光明、明智、無二叁者齊運開覺,現證殊勝叁摩地,由大瑜伽、隨類瑜伽、最極瑜伽等叁瑜伽的密意所攝。其余的陀羅尼、叁摩地以及諸地道等,都是由明智無垢而住之分所安立,所以也同時盡攝。這樣,下乘所修的一切叁摩地及所覺悟的一切功德法也盡攝于本部法中。[26]
(3)修行人在共同道中主要修持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不超出修習意識審察故。在不共道中則要超越一切起心作意,現前觀見光明智慧。有關正行,首先以共同前行信解八乘以下之乘,要把八乘以下作爲最高九乘的鋪墊,則不共前行處于原始圓滿的狀態,這樣便能認識主體,即可進入正行階段,最後上師則圓滿講說此等之修持方法。此具緣者在屍林、空谷、海濱等非常寂靜的地方進行修煉,則四種光明相即可逐次現前。此四種光明相是:法性現前光明相、證悟增長光明相、明智達量光明相(筆者注:此即明體進展相,顯現金剛環鏈)、窮盡法性光明相[27](筆者注:收光明歸空,回返元始本淨心)。
4、口訣部總結
口訣部又稱要門部、教授部。它綜合心部和界部的優點,而得出更爲殊勝的法門。
(1)心部求悟心體本空,側重“空”;界部則以修光明爲主,側重光明(即“有”分)。只修“空”,則只能證得佛之法身,而只修“光明”,則這能證得佛之報、化二身。法身是自然智慧,是意識性的,而報化二身則是這種智慧的載體,是物質性的,故叁身缺一就不能真正爲佛。于是口訣部綜合二者的長處,對空有都不執不取,二者並重,認爲一切本自解脫,無須修整,因而主張超越修習次第的頓悟。也就是運用佛智直接超越修習次第,專注要點,直指自心心體本淨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得解脫、成就佛果。
(2)口訣部被吉祥獅子分成外、內、密、極密四部,其中的極密部又稱無上部,就是有名的大圓滿心髓——甯提,修行它可以解脫爲光明身。極密部甯提又分爲徹卻和脫噶兩大要門,二者均爲解脫成佛之道。
(3)徹卻的理論與心部所說大致相同,修法重在求悟心的本淨實相,也就是心的空分,以悟心爲主,在頓悟中得見心體,並就此任運而住,清除迷相,獲得解脫。脫噶的理論則和界部類似,修法重在求見光明心相,也就是心的明分,以修光明爲主,最終肉身解散,體化光明而證成金剛虹身。極密部將此二者的關系視爲母與子的關系,強調不可偏離任何一面,即要求將真空與妙有相結合,成爲明空雙運,以圓滿法、報、化叁身,而成就佛果。[1]
5、口訣部的密續主要有無垢友大師及蓮花生大士傳入西藏。據不動壽灌大聖尊者《天鼓譬喻論》及蓮花業緣力尊者之《大圓滿上師心要釋》中所言,口訣部亦分作“絕密”及“心髓”二支分部。主要密續如下:
(1)十七續:《圓滿自生》;《無字》;《明覺自現》;《明覺自解脫》;《寶積》;《舍利熾燃》;《聲應成》;《吉祥具妙》;《金剛薩埵新要鏡》;《普賢心鏡》;《紹介嚴飾》;《珍珠寶鬘》;《普賢六界》;《熾燃炬》;《日月和合》;《獅子刀圓》;《摩尼鑲嵌》;
(2)二部其它主要密續:《一發忿怒母》;《光界熾燃》(筆者注:光界熾燃蓮花生大士傳承);
(3)口訣部中之絕密部,複有兩類經典。據蓮花業緣力尊者于《如長流之教日·耳傳教授精要》所雲,第一類涵括《十七續》及《忿怒母續》教法要點之心髓教授,因爲無垢友傳入西藏,故稱《無垢心髓》(毗瑪心髓)…
《第一章 第四節 九乘之頂大圓滿法的分類與內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