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均是光明所自顯(《大圓勝慧》)
(3)《大圓勝慧》說:“自然本有光明。明了,則爲解脫之根;不明,則爲煩惱之根”這個根就是本性光明。悟者則見光明淨相,迷者則見染相。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則僅能成就法身,單有法身成不了佛,要法、報、化叁身具足,始能圓滿正覺,這是大乘顯密各宗共同承認的。若心只有空分,而無明分,則報化二身從何而出?豈能離開自身而另有依據?故體雖空而性不空。心性光明,光明就是成就兩種色身的依據。《大圓勝慧》說:“本來清淨自性中不能化現,本體法性光明有法爾之力,出現色身。”“自然法性、自然光明、無忘無著,此即報化兩種色身之根源”;“空分屬法身,光明屬報化,叁身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現自顯叁身境界亦屬自性本具”。
(4)本具光明何以凡夫不見?凡夫因有煩惱垢障不能得見。不但凡夫不見,即使依顯教修止觀人用觀察方法,亦不能見到。只有修無上瑜伽氣脈法,將左右脈流動之風心,納入中脈,始可得見《大圓勝慧》說:“身中之煩惱氣清淨後,始見本性光明。衆生要見到自現光明,除非在人命臨終時,脫離蘊、處、界蔭蔽的一刹那間方能見到。“粗四大色塵與心分離時,始現本有光明”(參考《大圓勝慧》)。修大圓滿光明瑜伽,通過特殊方便,亦可現見光明。
光明既是本具,故行者能以光明爲道,運用善巧方便使自顯境界自然顯發,在光明中修證成佛果。界部則以修光明爲主。心部只求悟心的基礎上始能進行,因爲單有光明不但成不了佛,反成外道。明空之心必須雙運。[14]
4、洛桑傑嘉措整理的資料
界部藏語叫“隴德”,是自在之意。界部在對心的空分的理解上與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或現有的部分上,則專講境界,講光明。認爲心體的法性是自然智慧,由此心體顯現的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賢境界。這裏所說的普賢境界,即法性境界,是心性光明的顯現。
光明所明現的一切境界,是本空心體的顯露,是自然顯發的。因此此境界中所顯現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過是一系列羅列幻化的場景,並非是真有其物。所以要“離所緣”,既不分別有無是非,也不區分美醜善惡,讓自心安住于這種真空妙有的法性境界中隨意而行。這樣,各種無明妄念就會自行消失,修行者也就在此光明境界中獲得解脫。
光明是自心本性,不是外界所引起的,但是凡夫因有煩惱垢障,所以看不到。密宗無上瑜伽通過氣脈修煉,可以見到光明;一般人在臨終中陰也能見到光明;大圓滿則有自己的特殊方便,可以現見光明。修行者通過修光明,運用各種方便法門使自顯境界自然顯發,就可以在光明中修證成佛。但修光明必須在悟心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明空之心必須雙運,因爲單有光明不但成不了佛,反而會墮入外道。
通過修光明,還能使肉身修成報化兩種色身,獲得即身成佛的成就。密宗認爲,氣能化爲光明。衆生由四大五蘊所組成,四大五蘊的精微之氣,就能釋放光明。不過這些都是粗氣光明。要把粗氣,即身內的氣脈化爲自然智慧的微細光明,才能成就二種色身。
界部修光明的方法,就是前面說的任運自在,空明雙運。即“無著、無執、放下不管,無塵任運,內鏡自然顯發光明,智慧忽開,身中五氣即化爲細微的光明而融入法性,外相即現五色光,如虹、如陽焰”。可見界部運用的是隨心自在、任運無爲的無功用法門,所以界部又稱爲“自在部”。[15]
5、界部典籍
界部之密續,由無垢友及遍照護傳入西藏。據不動壽灌大聖尊者之《天鼓譬喻論》所載,界部部分主要密續如下:
(1)《大界無央王》、(2)《普賢大虛空》、(3)《明覺自力現升》、(4)《教誡衆輪》、(5)《聖道莊嚴》、(6)《金剛薩埵虛空邊際平等》、(7)《智慧密炬》、(8)《寶輪》、(9)《智慧秘密》、(10)《智慧圓滿》、(11)《菩提心普作淨耳說法》、(12)《菩提心金剛散光》[16]
(叁)口訣部
大圓滿的要門部是針對超越功用勤修的次第而講的,即是超越修持次第的頓悟。這是如實建立體會明空雙運、叁身任運、本自解脫,光明分、空性、大悲妙用無執。
1、龍欽饒降巴尊者觀點
(1)基(根)。龍欽饒降巴尊者于《妙乘藏》所述之關于口訣部中心髓部見地:“本始基(根)”:其本性根本清淨,有如無暇之水晶。然其非實體有,彼之自性乃法爾而成,雖則(于如水晶之自性中)“微細自光”體現爲甚深光明(內光明),但以未具緣故,光明非外顯。是以基(根)乃存于說爲“童瓶身寶”之模式中,以其表層尚未破裂故。本始基(根)之體性乃空性,因根本清淨及中無一物故。然微細根本覺、即甚深光明之自光,乃任運而成,無有障礙。故彼自體現爲一切顯現之“生起根基”。雖然如此,其體性並無以光、色、顔色等相作外顯。于體性之廣大虛空(即本始清淨)中,有法爾而成之本始光輝、微細且甚深光明之自光及本智。彼等非同亦非異,然皆體現爲①最勝光明,②任運成就之殊勝界,③童瓶身寶之刹土,及④體性、自相及悲心之本質。因其體性爲空性,故無有相狀。因其自相爲光明,故從未舍棄本始光輝所顯之內自性。因其悲心(力用)乃根本覺,乃體現爲生起智慧而成本覺智之無間根基。
尊者續雲:自(根之)體性而言,本始清淨非實有法,而外在光明之光、形及顔色皆不可分。但(若自根之)自相(即任運而成之法界)而觀,則見本始光輝,亦即于法界中五種光、五大及明點之最極微細顯現。是故,自相乃住于最極微細根本智,即內自光明中。尊者又雲:本始清淨之自相乃任運而成。其法界,即最極微細本覺智,乃住于內而體現爲光明之微細顯現,即本始光輝。(法界)離常邊,因其非(外現之)粗分外光明;亦離斷邊,因其爲精細內光明。是故,(離一切邊見之)法爾本覺智,因其體性爲空,故非有;複因其自相爲光明,故爲無盡之顯現;亦爲萬法升起之根基,因其悲心(力用)無盡。此乃基(根)之真實體性。
(2)由基(根)而生之顯現
龍欽饒降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釋雲:
于根本法界中,“童瓶身寶”之體性體現爲佛身、自相爲語、而悲心爲意。因五氣之光華向外發射,住于本覺智心中之持命氣及其四支分,遂于“童瓶身寶”中破出。複次,自法爾成就之光華中生起五種光顯現。同時,悲心光華(即本覺智)生起成爲尋伺分別種種相之心識。當下,不能了悟(心)識與顯現)自體性,(相對于“覺”而言)即産生所謂“無明”之作用。此際,基(根)雖無變而似有變,因本覺智顯現故也。此際,于如無雲晴空境界之本始清淨顯現中,遂生起“法爾成就生起八相”之自顯現。
(3)龍欽饒降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釋“法爾成就生起八相”如下:
①因生起而成悲心之虛空從無間斷,遂有會向衆生之悲心生起。
②因生起而成光明之虛空從無間斷,故有如虹光之本覺智光明生起,而此光明遍于一切顯現。
③因生起而成本覺智之虛空從無間斷,故其住于無念之境界中。
④因生起而成諸佛身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由諸佛身中清淨光明而化之寂忿(諸尊)乃遍滿虛空。
⑤因生起而成無二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無“一”、“多”(等名句)之尋伺分別。
⑥因生起而成邊際解脫之虛空從無間斷,故法爾成就有如自體相之澄澈。
⑦因生起而成清淨本覺智(即涅槃)法門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原始清淨自體性之顯現、及如無雲晴空之顯現,皆乃並生。
⑧因生起而成不淨輪回門之虛空從無間斷,遂有六道衆生之顯現。[17]
(4)普賢解脫之道
龍欽饒降巴尊者于《妙乘藏》中雲:
當內在光輝自本始法界向外生起,而悲心(力用)則生起成爲未能證悟根本覺自體性本來如是之相,當下,以觀外在“基(根)之明相”,行者了悟其爲內在自顯現,于此一刹那證悟,無明可得清淨,而基(根)之“法爾成就生起八相”,則融入于本始清淨境界中,且即安住。
(5)龍欽饒降巴尊者于《妙乘藏》中雲:
“本始基(根)”本無虛妄,然當“基(根)明相”生起之際,(亦同時升起)不能了悟自性之“分別心”,此分別心乃植根于無明,乃自別于“基(根)明相”由是遂生虛妄而成衆生。[18]
(6)如果依照祖師吉祥獅子分法,口訣部分四小部分。
龍欽饒降巴尊者于《宗派藏》中解釋雲:
①外部(Phyi-sKor):就體性而言,以無煩惱可舍故,無毒乃戒(修習之)道。就自相而言,以無整治故,一切生起皆顯現爲法性之莊嚴。就力用而言,以無偏私故,空性乃周普無偏。
②內部(Nang-sKor):就體性而言,以非實色故,故爲離相之法性。就自相而言,以其離來去故,實爲永恒相續之本覺智。就力用而言,以其遍入(輪回與涅槃)故,此則有如(樹)根;以其現證(自性),此則有如軀幹;以其能開展(顯現諸色之力)故,此則有如樹枝;以其爲(無盡)光明,此則有如花朵;複以其能成熟故,此則有如果實。
③密部(gSang-sKor):就體性而言,以直指與證悟(根本覺)俱同時故,不須依聞、思、修(此叁智);就自相而言,因證覺與息斷(死亡)俱同時故,不須依精勤及串習力。就力用而言,因悲心與證覺同時生起,故不須依賴圓滿二種(資糧)之積集。
④心髓部(gSang-Ba Bla-Med):就體性而言,因不須依于名言,故毋須依賴分別智。就自相而言,因乃親證故,遂不必住于意識分別之見地中。就力用而言,因四見圓滿故,遂無有能得佛叁身及五本覺智之希求。究其所以,則因在此修習中,行者可即身現證本始及法爾所成(之果位)。[19]
(7)見真谛時産生喜樂者,已登菩薩十地中之第一地歡喜地,認知此爲自現者,已登第…
《第一章 第四節 九乘之頂大圓滿法的分類與內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