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章 第四节 九乘之顶大圆满法的分类与内容

  第一章 第四节 九乘之顶大圆满法的分类与内容

  一、大圆满法分类

  大圆满法依照印度妙吉祥友祖师分成心部、界部、口诀部(教授部)三个部分。这是最常用的。汉地吉祥狮子祖师又分口诀部为四部:外、内、密、心髓部。二世顿珠法王于“无上瑜伽差别”一文中详论此三部的分别引述显密经续甚多,若提纲挈领而言则说(一)心部教授,一切法不落边际,因诸法与心无二无别。(二)界部教授,一切真实显现皆离作意,且离对治,因诸显现皆于普贤佛母(Samantabhadrī,注:原稿有误,l应改为b)即真实法界中圆满结集。(三)口诀部教授谛之特性,本身即离边界及对治,因其为如实建立。[1]在龙钦饶降巴尊者(公元1308~1364年)时代还特别强调心部、界部、口诀部甚至心髓部的修行,但是到了《大圆胜慧》一书,智悲光尊者(晋美林巴,公元1729~1798年)时大圆满法就分成大圆满法前行、大圆满法思想介绍以及大圆满法正行(彻却、脱噶)三大部分,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修行教导。大圆满法的心部(空分)与口诀部的彻却修行完全结合,而界部(明分)与口诀部的脱噶看光修行也已相互融会贯通。心部本净自然智慧、明空赤露心,菩提智慧是一切修行的根基,果位与见地相融,达法报化三身,光明空智双运。以下笔者先就早期分类一一分析。

  二、大圆满法内容

  (一)心部

  大圆满的心部是针对一切有思维能力的众生来讲的。因此,它专重彻见自心本性,显发自然妙智,成就法身。心部讲依自然本智,证悟空性智慧,离一切相,不再作意而修。心部思想即贯穿界部与口诀部基本立论,只不过界部更重视虚空明分而口诀部更注重即身任运。

  笔者引用不同著作说明心部瑜伽特色。

  1、从《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请参考第五节大圆满法见地第一部分)

  (1)佛众生诸相,俱由心性生,若不依此见,不能见如来。

  (2)当下即是心,是为心证悟。不落见地修,不落见地行。不执所修果,及次第证量。无坛城生起,无圆满次第。无咒无灌顶,亦无戒可持。法尔真实相,超越于因果,亦不假修成。[2]

  (3)奇哉本师普作我授记,一切无生清净之等持,不依修与不修之外缘,所修如何显现一切法,无有任何安住之方式,不寻自地解脱即是修。奇哉无有所修此窍决,乃为超离语句之义故,前世普作王未作授记,后世普作王亦不授记,现今普作王亦未授记。奇哉最初本师普作王,授记无缪秘密之意义,超离增益减损义精华,无有修与不修如虚空。[3]

  2、从《菩提心觉性杜鹃》(又称《六金刚句》)来看

  “种种法总相,自性皆无二。种种法别相,远离戏论见。虽无一见地,名当下即是。诸相其遍现,悉名为普贤。诸法自圆满,离作意过失。是于止观境,住无作而现。”本颂为大圆满祖师俱生喜金刚(嘉饶多杰)所造。解说诸法自圆满,止观禅修无作意。[4]

  3、龙钦饶降巴尊者看法

  (1)龙钦饶降巴于《宗派藏》中云:心部之主张为:一切法之各各显现,无非心性之影现,有如镜中生出缤纷万象。此种种相状俱非实有,乃心之觉相而已,但(与心)亦无二。心之体相乃心性、乃光明、乃自生本常见。今时愚师谓:“大圆满云显现便即是心。”此说大误。盖若如是,则心应有色,有相及可见,因凡“显现”皆具此而现也。是故当知“显现”者,乃心之不可思议觉相,且如镜中之影象,确非实有。此等“显现”之所以于心中现起而成妄念,实因心之习气故。当知心性乃生起一切显现之基,(而此心性)无偏无际,如明镜表面,亦为分别根本觉之体相,此体相超越一切戏论所生之假设与边见。[5]

  (2)不缘已灭未生者,何处亦无现在心,不住自性平等性,心勿寻心令清净。《普作续》云:“心于心无所见故,视而不见如是住。”[6]

  (3)心界窍决究竟分四部,无有、平等、元成、唯一(觉性)[7]

  4、土观大师著作

  心部,随现何境,唯是自心,自心的心性是自然智慧,除此自然智慧外,再无余法。其导入此道的方便,多与大手印派相同,唯大手印派是以心去印境,心部则是求直观能缘心性的觉空本净之实相,因此事义不同,有大差别。[8]

  5、刘立千居士整理

  (1)《知识总汇》中说:“一切心上所显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

  (2)心部求见心性光明,不同要门部要修观光法,只采取直观光明心相所显现的境界,一切不管,随心自在。保任明空无别,则可以获见自心的实相。

  (3)一切所现皆心之妙用,心的本性是自然智慧,则放下不管,只住于此本元心体上,所有迷相,不须断除,自然解脱。(《知识总汇》下册)

  (4)大圆满心部所说的心,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认识的。就是体本净、性(相)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来智慧、本性光明、本来清净,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特众生不自认知耳(《大圆胜慧》)。真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圆满心部则求直观能缘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随缘周遍的实相。悟心,即指悟此心;见性,即指见此性。(笔者注: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

  (5)所以悟心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见到心的明分。众生由于无明,使明空分离,悟心必须必须明空双运,使之结合为一,才能彻见自心本性,证得了明空妙觉,才能圆满三身功德而成佛。[9]

  6、心部总结

  此外,大圆满法都是专讲悟心的法门,其心部主要是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对心性问题所作的全面阐释。

  (1)心部有三句法语“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这三句就包括了心性的体、相、用三个方面:

  体——心体本净,灵明空寂(空分)

  相——自性元成,本具光明(明分)

  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现分)

  (2)体(空分)是心体本净,灵明空寂。众生的烦恼妄念不过是众缘合和的产物,随缘随灭。它障蔽于自心之上,从而产生妄心,是众生不见本性而沉迷轮回。悟心就要像拨云见月,彻见那湛然空寂、赤裸裸、光炯炯的本净心体。悟空可以证得法身。而相(明分)是自性元成,本具光明。心性空而有明,心性明分即照显万物的性能。就好像一面镜子,本身就具有照物的能力。悟明可以证得报身。此外,用(现分)是大悲周遍,随缘显现。心性光明现出轮涅万象,这就是心用。就好像用镜子照显万事万物一样。明和现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悟现可以证得化身。

  (3)总之,宁玛派从体、相、用三方面对心性所作的阐释指出,众生本具佛性,心性即具有常驻不变的空分,又具有显现生死涅槃诸法的明分,空分成就佛之法身,明分成就佛之报、化二身,明空双融则三身兼具。所以悟心就要即了悟心之空分,也要了悟心之明分,概言之就是体空、相明、用周遍。[10]

  7、心部典籍

  心部有二十一主续,由无垢友与遍照护(毗卢遮那)传入西藏。据龙钦饶降巴尊者之《宗派藏》分述如下:

  (1)由遍照护所译之前五续:①《菩提心觉性杜鹃》、②《菩提心抖擞》、③《菩提心大金翅鸟》、④《修菩提心》、⑤《菩提心不枯大海》

  (2)由无垢友、仰智童及玉声藏所翻译之后十三种续有:《顶生王》、《虚空王》、《乐幻庄严》、《圆满总义》、《菩提心滴》、《乐无央》、《命轮》、《第六明点》、《圆满总断》、《如意宝》、《遍集明觉》、《至尊正士》、《修习义成》

  (3)其它三主续:①《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遍作王》)②《希有》③《心部十三经》[11]

  (二)界部

  大圆满法的界部是针对心性的佛性来讲的。他们用天空来比喻众生的心性原始清净,无有造作,本来解脱,广大无垠。界部专指法界相融性。

  1、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

  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宗派藏》解释如下:

  界部之要义:主张自生本觉智及由其所生之一切有法皆源自大清净,二者自本初以来即已解脱。一切有为法以种种自显之方式显现,然因其已本来解脱,及为纯净果故,遂非实有。亦以此为故,心及其影现(即心之显现)亦非实有。于离实有及非实有二边之广大根本觉性中,界部任令一切法显现,亦任由其生起或不生起,不论此等显现被归之于净或不净,于其当下显现时,其自体相已超脱于“有”或“非有”之边见外。[12]

  2、土观大师著作

  说一切法性,不出普贤境界,遮破了除法性境界而外,另有余现。此部特重光明,与新派五次第虽局部相同,然事义亦有大别,原因是五次第,是用束缚五气的枢要,从中起现空色幻身影像。再以“整持”和“随灭”等次第,使其在光明中清净,这是有功用的法门。界部是运用永离所缘的甚深关要,安住无功用中,由甚深和光明的妙智双运,成就虹体金刚身,这是修法中的最深法门。持明先德,都依于此道证得智身。以上是《金刚桥》中所说。[13]

  3、刘立千居士整理

  (1)光明所明现得一切境界,是本有明相,即自然显发的。因此,“自然智慧在广大法性普贤境界中所现起一切事物的形相,仅是自显境界所作的严饰,这里没有什么系缚、解脱、能现、所现种种的分别……,因此也不去观察它是有是无,或是或非,或染或净。只有自在于广大无垠的解脱之中”(《知识总汇》中册)

  (2)界部藏语叫“陇得”是自在之意,指一切法皆心性界觉无别光明之妙用,在法性中起,法性中没,任运自在,这就是解脱。界部有四界九界等种分别。但总起来,界部在心的空分上与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或现有的部分上,他们专讲境界,讲光明。他们认为心体的法性是自然智慧,由此心体所显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贤境界。这里所说的普贤境界,即法性境界,也即是受用境界,如佛的智慧德相等,…

《第一章 第四节 九乘之顶大圆满法的分类与内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