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第一節 藏傳佛教甯瑪派及九乘修行介紹B

  第一章第一節

  (五)九乘判教

  1、九乘作爲甯瑪派的一種判教觀,它的提出有兩個根據。

  首先,它是根據佛教各宗派在印度産生和發展的先後順序以及各種經論的不同教義提出來的。甯瑪派對印度佛教顯密大小乘思想按其本來的發展軌迹,進行了統一安排,確定次序的先後和教理的深淺,並且把本宗派尊奉的大圓滿阿底瑜伽放在九乘教法的最高地位。

  其次,根據衆生自身根性、根器的利鈍優劣而設立並提出的。[1]《讓夏》[2]中說:“正確之道分叁次第,大智中智及小智,爲此開示叁次第理。爲小叁次第者指出,與其智相順之法門,分別染汙即聲聞,想者即獨覺,入分別者即菩薩;爲中叁次第者指出,極低下者修事部,低下者修行部,意識者修瑜伽部;爲大叁次第者指出,超出心者修生起次第,心精要者修圓滿次第,殊勝極密者修大圓滿法。”[3]

  2、甯瑪派之不共教授即叁內密,尤其是無上瑜伽。九乘次第中各各層次,絕非宣示互相矛盾之理論,或引得不同果位:彼等實爲修行道上之過程而已,能直接或間接令(行者)證悟而成正等覺。因修行人根器利鈍不同,部分行者須由層次較低之次第起修,依其證量逐級而上。于某一次第娴熟後,再進而修習更高次第。有等利根行者,因夙生之業力,能直入高次第,如無上瑜伽,甚至能即身而得佛果。是故,引得天賦極高之人自菩提教授起修,固爲浪費生命、精力及機會;反之,(鈍根者)由較高次第之教授起修,無獨無所利益,兼且實爲錯誤。因此欲入各別修習之門,重要在量力而爲,及能得睿智上師指導。[4]

  3、筆者認爲:若說事部行部高于菩薩乘之修行,理論上有見解偏差,有些勉強,而再向上一層到達瑜伽部修行時,自身即菩薩化身,行菩薩道。真正的菩薩道發心即成爲菩薩,自性自身即菩薩。嚴格上說菩薩乘也必須貫穿在事部行部的修行上。

  --------------------------------------------------------------------------------

  [1]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19頁.

  [2]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讓夏》(班班多傑譯).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19頁.

  [3] 郭若紮西.《郭紮佛教史》(甯瑪派教法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0年藏文版.第70頁.

  [4] 敦珠法王、義成仁波切等.《九乘次第論集》(許錫恩譯)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3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